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信用经济:信贷逻辑背后的经济周期
作者 : (英)保罗•舒尔特( Paul Schulte) 著
译者 : 郑磊 郑扬洋 译
出版日期 : 2019-06-20
ISBN : 978-7-111-62726-5
定价 : 6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18
开本 : 16
原书名 : The Next Revolution in our Credit-Driven Economy: The Adven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原出版社: John Wiley & Son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用主导的社会,银行的储备金远远低于储户存款额,企业靠债务维持日常经营的现金流、个人靠贷款买房、政府用透支预算来支付福利与支持基础建设......但这个社会依旧运转正常,因为在后面支撑我们经济的是信用,就是我们相信负债方的未来收入支持在我们约定的时间内偿付债务。但是,假如大家对这种未来的预期消失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当恐惧蔓延时,整个经济就陷入了崩溃。流动性丧失、挤兑、银行甚至政府破产,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信用危机。
1932年,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步举措就是短时间内关闭银行,目的就是让银行有时间重塑信用。
2008年的次贷危机,从本质上也是一场信用危机,大家手里有说不清数量的次级债,都在担心自己的债权人、债务人、客户、上游金融服务商会破产,于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陷入崩溃。
希腊政府因为不能自己制定货币政策,从而难以解决债务问题,所以濒临破产。我们的金融市场变得更为复杂,而且更为依赖信用,同时我们的金融体系也变得更为脆弱。
但是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当今的信用经济会变得比以往都要复杂的多,在美国出现了高频交易、暗池这些监管层根本搞不清楚的新要素。无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渴望加入金融市场,而这将为金融市场带来更多复杂的全新商业模式,这既意味着机会,但也意味着风险。
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旗下的网上银行在2018年6月正式开业,这家银行创下了金融行业的数个第一:
第一家名副其实的直销银行,没有实体店,主要业务通过网上实现。
第一家靠互联网大数据征信的银行。
第一家不依靠存款,而是靠自有资金与小额贷款的资产证券化获得现金流的银行。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新技术会为我们信用经济的大家族中加入什么古怪的新成员?这意味着怎样的机会与挑战,又意味着我们的经济会面对怎样的风险?
而这正是这本书讨论的主题。

图书特色

谁控制了国家的信贷额度
谁就是实业和商业的主人

房价涨跌,通货膨胀,泡沫与萧条
一切经济周期的真相都藏于信贷中
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经济学家与投资者却对此视而不见

专家评论

本书对于这个快速变化的金融世界进行了及时和综合的描写,不仅谈到了金融机构的变革角色,也是最先涉及技术和大数据对金融机构和交易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毫无疑问,数以千亿美元计的罚金将迫使银行改变它们做生意的方式。但是,当一家全球顶级银行宣布主要机构储户将撤走至少百亿美元的存款时,一定发生了严重的事情。本书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这一正在发生的变化。最微妙的是,作者基于其对金砖四国的丰富经历,针对热门的“全球化”概念,提出了一个日益区域化的市场观点。这是一本业内人士的必读书,作者的论述超出了投资策略的范畴。
刘扬声
浩然资本创始人、前主席,中国金融科技先锋人物

纵观历史,独裁者滥用他们对金融的控制权,征服民众,摧毁经济活力。保罗·舒尔特的真知灼见和国际视野,使得他可以用大家都能量度的简单指标,让投资者及时了解金融何时及如何被滥用。他还指出,技术进步提供了方法和流程,让这个世界可以终结这种境况,以保护大家的利益。
弗雷德里克·费尔德坎普
律师、《金融稳定、欺诈、信心和国家财富》合著者

保罗·舒尔特的这本书非常出色、睿智和简明扼要。他的论述并不像绝地武士的光剑那样,把线上和线下信贷的情况一掠而过地串起来。而这些就是生计、生活方式和权力纽带起伏变化背后的力量。他的书反映了华尔街、企业、政府和数字化世界瓦解与重新整合的完美风暴和巨大机遇。他以银行信贷为突破口,预见了移动、无线和云数据分析法如何提供引擎动力,让人们轻松跨过货币大池的围墙——商业、非盈利资金和政府的生命线。舒尔特揭开了苫布,本书就像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说,但比小说更有趣,因为它是一本非虚构作品。
卡米拉·唐
ConvenientPower总裁、联合创始人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女皇想知道为何英国经济学家们没能及时发出警告。金融不稳定性本身难以预测,你能做的就是事后清理,这是格林斯潘说过的话。但是在这本重要的著作里,保罗·舒尔特解释了危机其实是可以预测的。在人的一生中,信贷支撑了经济“增长”。对信贷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认识,导致政府和中央银行错过了明显的警告信号。另一类信号被当今许多全球主要银行遗漏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银行的收入会受到怎样的冲击,而监管机构和政府会导致银行业成本继续上涨,最终将不可避免地把那句充满讽刺意味的“大到不能倒”重新说成“太大,必然败”。客户可能是胜利者;股东肯定不会赢。至少伊丽莎白女王和吉米·戴蒙应该读读这本书,你也应该读。
尼克·萨尔诺斯密
英国前财政部官员、公司司库、银行家

本书将银行的不道德行为和日益增长的破坏这个世界的金融与贫富差距危机联系了起来。
马克斯·凯瑟
《凯撒报告》主编和发行人

贷款可以让我们花掉不是自己的钱,买下我们自己不想要的商品,向别人炫耀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更无聊的是,过去半个世纪的过度信贷导致了一系列的资产膨胀和泡沫破裂,而我们的解决方案不过是继续创造更多的贷款。舒尔特与大多数政策制定者不同,他了解信贷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很及时,解释了这种内部联系,以及技术和大数据革命怎样孕育了威胁传统银行业的新金融中介模式。
西蒙·奥格斯
DSG亚洲公司CEO

舒尔特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是最敏锐的评论者。本书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金融服务业出现的快速发展的创造性毁灭现象,这永久地改变了监管态势。互联网引导的对服务不足方面的改进正在加速,结构转变正在形成。本书是任何一位研究金融市场的人的必读书。
阿米特·拉吉帕尔
Marshall Wace全球银行投资组合经理

本书将进一步加强舒尔特早已成就的具有激励性和原创性的思想家与雄辩者的名声。在本书第一部分中,作者用清晰的语言(正如他所说的,“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些观点),提出了信贷的核心角色和经济分析、金融估值中的信贷周期。他提出了整个信贷周期中投资各种资产的有见地的建议。本书的第二部分是给银行家的一记警钟,在新金融技术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家仍认为以前的业务不会变。他的观察很敏锐,他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尤金·K加尔布雷思
中亚PT银行董事副总裁

舒尔特先生在这本富有真知灼见的书里清晰地讲述了金融业是如何运行的。正如他开始所说的,他想像对祖母那样解释这件事,他确实做到了。舒尔特似乎比当今经济学象牙塔里嗓门最大的那帮人更明白,他说出了最直白的常识和最明显的逻辑——信贷很重要!这本书应该推荐给金融和经济学的学生学习,从事中央银行工作的读者也应该读一读。
大卫·德莱奇
堡垒投资集团Convex策略组首席投资官

保罗·舒尔特阐释了信贷周期对我们经济、政治和生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从信贷周期中获利和在周期下行时避免灾难的工具。对于金融专业的工作者、监管人员、政治领袖以及想要管理投资组合的人甚至个人投资者来说,本书值得一读。
威廉·欧霍尔特
冯氏全球研究所主席

保罗·舒尔特的这本书深入讨论了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信贷在经济增长和投资回报中作为驱动因素的重要性。他对信贷周期循环往复以及人们在繁荣/萧条周期中一直在犯错的认识,一定会对世界各国从事商业和投资决策的人有所帮助。舒尔特还引导我们了解技术和金融正在开始相互影响,这两个领域的整合可能会主导未来十年的全球经济话题。
闵·杜克·铎
Gerson Lehrman集团高级副总裁

Facebook、阿里巴巴、大数据、地缘政治、众筹、大衰退和多达13万页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它们在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革命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引用威廉·吉布森的话说,就是“革命早就在那里了,只是分布得不平均罢了”。那些需要为行业提供护栏的银行家和监管者们未必知道这场革命早已开始。一旦保罗·舒尔特这本语言流畅的杰作出版和广泛流传,每个人都将了解这场革命,了解这场革命是如何发动的,以及哪些人将幸存下来。通过有说服力的、对信贷影响经济基本面的解说和对信贷危机机制的分析,读者可以近距离地观察这种技术变革。那些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将会吃亏。
哈斯卡·查卡拉沃提
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商学院国际商务与金融高级副院长、
全球商业研究院创始执行主任

舒尔特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他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解了银行、信贷和监管者在现代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阐释了他们的不负责行为是如何摧毁社会生活、颠覆政府和瓦解全球经济的。他对数字化世界的银行和信贷的未来,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观点,质疑我们所熟悉的银行是否能够在数字革命中幸存下来。舒尔特清晰地描绘了银行业及其不确定的未来。
史维平
中国光大银行外部主管

上架指导

金融

封底文字

舒尔特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信贷与经济的关系:信贷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毁掉经济。他还指出了危机其实是可以预测的,信贷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标。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了历史车轮的不可逆性以及人类面对利益如同飞蛾扑火般的必然性。
—— 余 晨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总裁

本书对于这个快速变化的金融世界进行了及时而综合的描写,不仅谈到了金融机构的变革角色,也是最先涉及技术和大数据对金融机构和交易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业内人士的必读书,作者的论述超出了投资策略的范畴。
—— 刘扬声
浩然资本创始人、前主席,中国金融科技先锋人物

Facebook、阿里巴巴、大数据、地缘政治、众筹、大衰退和多达1.3万页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它们在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革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但银行家与监管者们却未必知道这场革命已经开始。本书能让每个人都了解这场革命,了解它是如何发生的,哪些人会幸存下来,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将会吃亏。
—— 哈斯卡·查卡拉沃提
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商学院国际商务与金融高级副院长
全球商业研究员创始执行主任

舒尔特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他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解银行、信贷和监管者在现代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他们的不负责任行为是如何摧毁社会生活、颠覆政府和瓦解全球经济的。他对数字化世界的银行和信贷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观点,质疑我们所熟悉的银行是否能够在数字革命中幸存下来。舒尔特清晰地描绘了银行业及其不确定的未来。
—— 史维平
中国光大银行外部主管

译者序

警惕即将到来的危机!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不是黑天鹅事件,而是灰犀牛事件。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他编写的《大萧条》(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中,提到导致发生债务紧缩型衰退的首要原因是政策制定者没有理解或注意到,在开始令人不快的去杠杆过程之前,表面繁荣的经济背后隐藏着极高水平的债务。
尽管金融业在过去和未来都将经历众多创新,但是信贷无疑都是一种解决社会经济运转问题的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这就是研究信贷和信贷周期对于经济的重要性所在。信贷是经济所需的氧气,而经济学研究却一直都忽略了这个因素。这是现代标准经济学留下的众多缺陷中的一个。本书从一个几乎纯粹竞争世界里的企业角度,试图找出让市场出清的价格。它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是一模一样的,市场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基于其最大利益采取行动,而样做会让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该模型还假定人们主要使用自己的钱。
作者之所以重视信贷,这与其工作经历和背景有关。他是一个真正对银行业有深刻了解的专家,在本书里向读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翔实的信贷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有证据表明,在一个周期中,消费和信贷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表现得非常充分和具有说服力。高净值个人的投资策略乃至投资组合的构建,一个非常合理的出发点应该是从了解一个国家的信贷周期入手。股票估值、住房价格、债券价格和货币价值,都取决于一国的信贷周期。通货膨胀、资本形成以及其他来自信贷的经济数据,都与此有关。
那些次一级和衍生出的经济变量(如收入、成本和市盈率等)的变化要晚于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当信贷处于上升周期时,股票、房地产和货币价格会同时上涨。它们受到信贷的推动,就像月亮总是绕地球运动一样确定。类似地,当信贷周期降下帷幕时,股票、房地产和货币几乎肯定会同时下跌。经济数据也受制于信贷变化。本书剖析了信贷趋势的各个阶段,展示了不同的资产类别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提供了一个资产配置时间表建议。
作者特别提醒了外债清偿(去杠杆)对一国经济环境的巨大冲击。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里,资本是流动的,很多国家不仅用尽了自身的储蓄,而且积累了天文数字的外债。这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导火索。
本书提到的金融科技(FinTech)对于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都不能动摇信贷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新技术可以让资本配置变得更有效率,我们能够在不远的未来看到,金融科技使得个体信用能够建立在更加广泛和稳固的基础上,从而使得信贷能够更加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贷趋势还会告诉我们在泡沫不可维持时,要及时跳出陷阱。中国也和大部分主要经济体一样,正走在信贷去杠杆的路上。这是一个痛苦而且无法回避的过程。除了要注意之前积累的金融泡沫有可能破灭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在信贷周期之外,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更大的经济周期——康波周期。而这个康波周期的尾部正好与信贷紧缩周期叠加了,作者提醒2008年金融危机的前奏是2007年就已经开始的经济衰退。这种情形是否会在这一波经济衰退过程中再次发生呢?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低落(衰退甚至萧条)的经济周期和一个信贷去杠杆化阶段,这两个周期可能强化并生成一个恶性循环,加上美国发起的针对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战,所有资产都将价值趋贬,即便不爆发全球性的危机,也将会是一段相对艰苦的岁月。
如果说,全球经济学家大多数都没预料到上一场危机的话,那么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按照作者的分析框架,一场新的危机正在酝酿,正在无情地逼近我们。为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希望顺利度过这段艰难岁月,迎接下一波伴随着生物科技、新能源和金融科技等技术到来的新康波周期。

推荐序

金融危机:与命运抗争
“诺伦三女神”(The Norns)的主要任务是编织所有人的命运之网,而一经她们编织好的命运,即便是诸神之王奥丁也无法更改,因为她们并不以自己的意志来编织诸人的命运,而是遵从奥尔老格的意志。
——北欧神话
金融危机的防范是世界性难题。不可否认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世界金融风暴冲击之大,直到今天都还在影响各大经济体。在巨大损失的背后,人们不禁频频发问:为什么我们当时对这些如今看来显而易见的危机信号熟视无睹?为什么金融危机总是在轮回?这一切难道真的是命运的安排吗?
正如弗朗西斯·高尔顿的中值回归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事物的发展终究要回到常态。否极泰来有之,“泰极否来”也有之,经济学家总是告诉我们,繁荣和萧条是有周期的,处在顶端或者低谷都是正常的,一切终将过去。我们所有人都在现代经济的周期曲线中轮回、波动,无一幸免。
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仍然频繁发生。回顾近400年来全球范围内比较著名的金融危机,从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到1929年美国华尔街崩盘引致的经济大萧条,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到21世纪伊始的互联网泡沫,经济、金融危机始终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如影随形,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之后,危机爆发愈发密集,一些危机之间的间隔约为10年甚至更短。“十年一轮回”的论调得到众多人的认同,甚至有人预言2019年即将迎来新的一轮危机,引发全球市场的不安。这是偶然,还是隐藏了深刻的逻辑?
翻开保罗·舒尔特这本关于信用经济的著作,我似乎更加明白了历史车轮的不可逆性以及人类面对利益如同飞蛾扑火般的必然性。舒尔特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信贷与经济的关系,一言以蔽之,信贷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毁掉经济。格林斯潘曾说,金融的不稳定性本身难以预测,你能做的就是事后清理。然而,本书作者清晰地指出,危机其实是可以预测的,信贷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标。舒尔特认为,一个国家的LDR(银行存贷比)超过12而且继续上升,这个国家就会像一列脱轨的火车,驶入危机的深渊。
深入剖析2008年金融危机的诡谲,舒尔特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经济学模型在预测危机方面的不足。当前标准经济学模型之所以对于预测信贷危机没有帮助,是因为“缺乏对信贷以及提供信贷机构的关注”。作者援引国际清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比尔·怀特的观点,指出美联储的所有理论模型都没有将负债视为危险的来源。金融危机前夕,西方国家的银行存贷比已经达到了无法维持的12倍,其有形杠杆达到了30倍的危险水平。接下来的危机处理,去杠杆同样是个一个痛苦的过程。
仔细分析LDR这个指标,当其为1时,这样的国家不从其他国家借钱,而是将全部储蓄转化为贷款,从而实现资金自给自足。当信贷不断促进经济发展,LDR不断升高,信贷被用于推高资产价格,每个人都想抓住这波机会而忘记了审慎的原则。
在危机的背后,银行家或者其他政策制定者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了吗?舒尔特认为,一位优秀的银行家不是那个预计到危险并避开危险的人, 而是那种“和同伴一起以一种传统方式毁灭的人,所以没有人能够指责他”。在群体疯狂下,银行家经常一起走上悬崖,因为他们无法抵御从国外借款然后赚取危险利润的诱惑。当这些在伦敦、纽约和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家同时撤走资金时,泰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银行家们就在一夜之间毁灭了。
在全世界高度关注却又似乎无能为力的尴尬现状下,金融危机就如同棱镜一般,折射出多层次的深度原因,这些原因,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一书中,刘鹤认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制度条件下,人类这种自我膨胀的说服力量和缺乏理性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
不管经济危机预测模型有多么完善,只要人类的欲望还存在,只要信贷还存在,我们就会继续贷款,花掉不属于自己的钱,买下越来越多的商品,银行家则会继续携手走向利益的悬崖,慢慢爬过命运女神织下的大网,一起迎接下一个危机的洗礼。

余晨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总裁,畅销书《看见未来》作者

图书目录

赞誉
推荐序
译者序
致谢
网站资料
引言 解开密码的几个数字■
第一部分 银行信贷如何影响经济
第1章必须了解的基本概念■
第2章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差别很小■
第3章信用危机剖析与现实世界的例证■
第二部分我是政府的,我帮你打破银行系统
第4章银行失职之后的债务社会化(为何凯恩斯经济学不管用了)■
第5章为何银行家在艰难时期求助另类银行模式■
第6章央行承担最大负担并将主导结果■
第7章银行和政策如何拯救股票、外汇和房地产市场■
第三部分插曲
第8章为何政府和机构陷入债务困境■
第四部分金融基础架构的革命
第9章革命已经发生而且进展迅速■
第10章另类投资革命■
第11章新兴国家大数据和小企业贷款革命■
第12章银行与大数据公司:PayPal、Palantir、阿里巴巴和恒生■
附录■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S. 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 著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S. 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 著
作者: 蒋先玲 编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朱武祥 杜丽虹 姜昧军
作者: [美]茜拉·科尔哈特卡(Sheelah Kolhatkar)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