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协同(第二版)
作者 : Andrew Compbell Kathleen Sommers Luchs
译者 : 任通海
丛书名 : 战略管理
出版日期 : 2000-03-01
ISBN : 7-111-07757
定价 : 28.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452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已绝版
图书简介

什么是协同?怎样建立可以导致协同的机制、体系和制度?怎样避免协同的陷阱?怎样实现2+2=5的协同效益?来自哈佛商学院的协同战略问题权威将在本书中为你解答上述问题,同时通过介绍世界知名企业在协同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你提供宝贵的实践准则。

如果你是一名企业经理,如果你正在为兼并、收购、联合等一系列问题一筹莫展,如果耗费你无数资本和精力的联合出现了负增长,翻开本书,它将引导你走出协同迷宫。

图书特色

安德鲁·坎贝尔(Andrew Campbell) 著名作家,公司战略顾问,伦敦Ashridge战略管理中心主任。
凯瑟琳·萨姆斯·卢克斯(Kathleen Sommers Luchs) 获伦敦商学院MBA硕士、耶鲁大学博士学位,Ashridge战略管理中心顾问。

译者简介

任通海:暂无简介

译者序

“1+1>2”是对协同概念最通俗易懂的解释。自60年代Igor Ansoff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它一直是西方大型公司在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策划并购重组行动、建立跨国联盟或合资企业时所依据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跨地区联合的交易数量和规模都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除突破原有结构限制、解决资金融通的燃眉之急以外,中国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时主要追求的也是协同效应。

协同的概念因其“简单”而被人们广为接受,因其潜在效能之巨大而使企业趋之若鹜。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协同,协同发挥效用的机理是什么,在各种形式的企业战略和资本运作中应当如何实现协同等问题,却存在着诸多含混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在实践中,许多在战略策划阶段被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协同效应却很少能在战略实施之后得到真正的实现,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了“1+1<2”的现象。这就使得人们对协同概念作为多元化经营战略和资产重组的理论基础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70年代到80年代是西方公司实施多元化战略、进行跨国业务扩张的高潮时期。随着公司不断将业务向新的地区和新的业务领域拓展,一种能够满足企业对自主经营和开拓创新需求的新的公司战略理念—战略业务单元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种将某一区域或某一业务领域的业务与公司原有业务明确地区分开来,并使之独立运作的经营理念,与强调公司的整体性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紧密连接、密切合作的协同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的出现对协同理论提出了挑战。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动荡性和连锁性也日渐突出。面对这种复杂的运营环境,原来那些从公司的组织结构、业务结构和管理制度等有形因素的角度来静态地解析公司战略的观点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一种超乎于协同理论和战略业务单元理论之上的、以资源的观点来解析公司动态发展过程的理论日益变得举足轻重。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当前为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所推崇和接受的,就是由哈默和普拉哈拉德在1990年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是培育出专属于自己、不能被对手效仿、也没有现成替代物可取而代之的资源、技能或竞争能力,这种资源、技能或竞争能力的效用在公司内部的传播和延伸是支撑公司在动荡不定的经营环境中持续发展的魂魄所在。

然而对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一些分析之后就不难发现,它不是对协同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协同理论的拓展和延伸。针对在实施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如将核心竞争力片面地理解为一个或两个特殊技能等现象,一些学者最近提出了公司行为的系统关联性问题。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不是由单一业务单元、也不是仅通过一种业务行为就能发展出来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公司各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晶,并且其效用的发挥也要依赖于一系列公司行为的整体协调性运动。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协调过程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协同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提出是对协同理论的一次回归与升华。

本书作者在第1章导论中就明确提出,虽然协同效应可能来源于对供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规模效益以及专业技能、品牌、专利等无形资源效用的传播,但他们在选取文章的时候则主要以对最后一种协同效应进行讨论的文章为主。普拉哈拉德等学者的文章被选入其中,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这种选材思路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协同理论发展脉络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准确揭示了协同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为协同这一理念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契机。虽然协同理论脱胎于资源经济和工业经济,但在经过了学者们和企业经理们40年的探索尝试之后,其在企业培育和传播核心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应用,必将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系统地反思这一理念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必将为中国企业在新世纪中创造奇迹提供理论上的准备。

本书第1版出版于1992年,此次翻译的为1998年出版的第2版,其中增添了一些最近几年发表的新文章。本书的编著者是英国Ashridge战略管理中心的两位咨询顾问,他们在对过去40年间发表的大量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在协同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汇集起来形成了《战略协同》这本书。其中不仅有伊戈尔·安索夫、迈克·波特和罗莎贝丝·莫斯·坎特等管理权威所写的理论文章,也有关于American Express、Citicorp、Ericsson、飞利浦、Merrill Lynch、Matsushita等著名跨国公司管理实践的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依次对什么是协同、如何发现协同机会、怎样实现协同效应以及在实施协同战略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此外,对于在收购兼并、跨国经营、组建合资企业、设立战略联盟等多种业务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协同,书中也作了专门的分析。在每一部分的开始,作者都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相关文章和观点进行了点评。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既是对协同理论的一个系统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实践操作指南。

在本书翻译完成之际,恰逢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这意味着中国必将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面对大型跨国公司即将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冲击,以及一部分中国企业意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我们希望此书能为中国的企业经理人和管理咨询顾问们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也强烈地意识到,对于协同这一以系统理论为依托、以政治手段为实施原则的经营理念来说,与西方以解析为主的研究方式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协同的精神内涵。因此在中西文化和中外管理理念相互撞击与融合的进程中,我们也希望此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中国企业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振兴民族经济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此书包括了不同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不同风格的理论性文章,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前后文风一致,但限于时间和学识,翻译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此书的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朋友、家人和编辑的鼓励和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任通海  龙大伟
1999年11月于北京

图书目录

译者序
绪论 1
第一部分  什么是协同 17
第1章  概论 19
第2章  协同与能力 28
       H. 伊戈尔·安索夫
第3章  隐形资产 52
       伊丹广之
第4章  企业群的整合战略 84
      罗伯特·巴泽尔
      布拉德利·盖尔
第二部分  识别协同机会 95
第5章  概论 97
第6章  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 104
      迈克·波特
第7章  评价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138
      C.K. 普拉哈拉德
      伊夫 L. 多兹
第8章  四分类组合分析法 158
      克里斯托弗 J. 克拉克
       基尔瑞·布伦南
第三部分  创造协同效益 177
第9章  概论 179
第10章  寻求并实现协同 190
       罗莎贝丝·莫斯·坎特
第11章  跨国之路 229
       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
       苏曼特拉·戈沙尔
第12章  联盟管理 260
       小约瑟夫 L. 巴达拉科, Jr.
第13章  建立核心技能 283
       安德鲁·坎贝尔
第四部分  实践中的协同 315
第14章  概论 317
第15章  金融服务行业中的多元化 327
       罗伯特·格朗
第16章  重建联盟 380
        沃鲁恩·贝里
        托马斯 A. 鲍尔斯
第17章  共生性收购中的价值创造 396
       菲利普 C. 哈斯佩斯拉格
       戴维 B. 杰米森
第18章  对国际化生产制造方式的协调管理 415
        M. 特雷瑟·弗莱厄蒂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迈克尔A.希特(Michael A. Hitt)(得克萨斯A&M大学) R.杜安·爱尔兰(R.Duane Ireland) (得克萨斯A&M大学)  罗伯特 E. 霍斯基森(Robert E. Hoskisson)(亚利桑那州大学) 著
作者: (美)罗伯特. E. 霍斯克森(Robert E. Hoskisson)(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迈克尔 A.希特(Michael A. Hitt)( 得克萨斯A&M大学) R. 杜安 .爱尔兰( R. Duane Ireland) (得克萨斯A&M大学) 杰弗里.S.哈里森(Jeffrey S.Harrison)(里士满大学)著
作者: [美] 查尔斯 W. L.希尔(Charles W. L.Hill) 加雷思 R.琼斯(Gareth R.Jones)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韩)成先英(Sun Young Sung),(韩)崔镇男(Jin Nam Choi)
作者: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
作者: Arthur A.Thompson,Jr. A.J.Strickland III
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