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概论)

网上淘金
作者 : 利奥.高夫
译者 : 王拥军 彭文新 高新萍
丛书名 : 网络经济
出版日期 : 2001-12-03
ISBN : 7-111-09370-4
定价 : 22.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19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已绝版
图书简介

图书前言

本书从美国、欧洲和亚洲一些最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和其他专业人士的角度纵览了互联网热浪席卷全球的壮观画卷。由于该行业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当一切都完全明朗化的时候,对于指望它来赚钱的投资者来说就已经太晚了!由于这个缘故,投资者必然会争先恐后地发掘一切可利用的新信息,而大多数投资者还从未在自己的国家以外做过这方面的投资,所以我希望本书描绘的这幅全球画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有效的投资资源。

本书不想成为又一本令人痴迷的互联网广告宣传资料。它针对的是那些不但热衷于全球性投资,而且对以惊人速度增长的电子商务领域非常感兴趣的广大投资者。

快速增长是令人神往的事情。它们通常(但不总是)建立在某些科学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或者是发现了一种新资源的基础之上,这些发展或发现真正地带来了广泛的经济效益,从而激励并形成了快速增长。例如,19世纪铁路运输业以及20世纪初航空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增长等等,就是这样的案例。我可以确定地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将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是仅仅因为“在实际中”确实是有利可图的,并不能说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就是理性的。相反,他们的行为是非常不理智的,简直达到了极点。他们准备以头发斑白的股市老手都会格外谨慎的价格买进。当问及他们所支付的价格是否合理时,这些“网络股多头”们的回答通常都是一种“更大的傻瓜理论”式的说法,那就是:“是的,我知道买入价太高了,但是总有人会傻到以更高的价格买走它的。”这种方法可能暂时还能奏效,但是并非无限期地管用—这就是高涨的股市对认真的投资者具有如此大吸引力的原因。当其是在赚钱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自以为聪明,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是聪明的—人皆有得意之时。这本书中的个人访谈特写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资料,其中之一就是揭示他们是如何以审慎而且清醒的态度面对互联网热浪的。尽管事实上他们中有些人在最近几年确实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回报,但是他们全都充分认识到其投资行为的风险性,并且就如何减少投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就充满了问题的网上内容而论,没有什么能比在网上装载的内容如此之多的情况下,阻碍互联网技术进步的人还愚蠢地宣称网上内容一无是处更令人恼火的了。互联网上急剧增加的欺诈行为是很愚蠢的,同时又是很阴险的,会给人们带来痛苦。任何人都不会忘记不幸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的遭遇,当他们在几年前抛弃了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之后不久,就遭受到了一场卑鄙的无耻的使国家遭殃的Ponzi阴谋。这件事情的含义是,新生事物对它周围的每一个歹徒、卑劣的人、反常的人和疯子也都会有一种吸引力。就像本书中许多被采访者所指出的那样,这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当不同地区的公众对网络都比较了解时,网上内容才会得到显著改善,就像我们从前在美国曾经见到,目前又在欧洲亲眼目睹的那样。

一个缩略语含义的演变

从前,缩写词“VC”的含义指的是“Viet Cong(越共)”,现在“VC”是投资英雄——高科技的风险投资家(venture capitalist,VC),是所谓新经济的核心。这些投资家或创业者起初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地区,而现在正在遍布全球的各个金融中心,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着投资与网络有关的初创公司所取得的令人惊讶成功的乐趣,然后或者把它们卖掉或者送它们到股票市场上市,风险投资家受到狂热的欢迎。正像鲁道夫·戴恩斯特(Rolf Dienst)先生(参见第6章)所指出的那样,人人都喜欢风险投资家,他们给从一间车库开始起步的年轻创业者提供经费,并且一直指导他们成功地完成首次公开上市募股(IPO)。

顶尖的风险投资家是投资者的投资者。他们是熟练掌握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所运用的每一项投资技巧的高手,对全球的商业动态都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有勇气并且也准备好了承担风险。他们具有风险投资要求的所有最重要的素质、最好的忍耐力,这意味着他们有勇气去做自己坚信不移的事情—在许多领域中,一位风险投资家从一项投资中“退出” 的平均期限差不多需要10年左右。对一个富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来说,几个月之内找到从互联网投资项目中退出的机会是一个大受欢迎的意外收获,但是他们并不指望依靠这种意外收获去维持其其他的事业。

追寻全球性品牌

在本书中您可以发现大量关于互联网品牌潜力的讨论。这是一个热门问题,而且任何人都理解其中的道理。一个被全世界公认的品牌是值很多钱的,给予该品牌幸运拥有者的不仅仅是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索取一个实实在在好价钱的机会,而且还有大份额的市场,或许甚至于还有占据市场的优势。拥有一个好的品牌实际上几乎相当于拥有一种垄断地位—在这样的民主时代或许拥有一个好的品牌要更好一些,因为垄断容易受到政府的干涉。

虽然或许确实已经有一些得到公认的全球性互联网品牌,例如像“亚马逊”(Amazon)、“雅虎”(Yahoo)和“美国在线”(AOL),但是投资者多半都处心积虑地希望创全球性品牌。绝大多数颇有价值的全球性品牌都是属于美国人的—的确是这样,正如上述例子所显示的。这些例子能说明互联网品牌会有什么不同吗?此外,很多颇有价值的品牌已经存在了70多年;像“纳贝斯克”(Nabisco)、“凯洛格牌”(Kellogg誷)、“瑞格里斯”(Wrigleys)和“吉列”(Gillette)这样一些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都是最著名的。

几乎确定无疑的是,一旦某个品牌成功地在市场上被公众认可,要想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取得这样的成绩就如同获得了一张印钞票的许可证,但想要到达这一步却没有不费力的或确定的道路可走,虽然把高价出售股票所获得的资金耗费在大规模的广告中似乎不完全是进行这种尝试的狂热做法。无论如何,有人采取很多或大或小的行动,直率地宣称他们的意图就是创造这样的品牌。我感到要相信他们会取得成功是很难的。

许多可能的投资途径

网络投资的新手往往仅仅考虑买什么样的股票才可能很快地涨上去,但是那并不是投资的惟一途径。一个值得注意的要点是许多大钱是靠投资一个企业在其首次发行上市募股前的晚期阶段赚来的—在公司设立阶段的资金进来之后,但是在公司上市之前。这种投资途径并不对所有的投资者开放,但是那些确实拥有资源和学识的人可以想方设法去找出这样的机会。

然而,那些不能参加这种只限于小圈子人玩的游戏的人也不必气馁;当我们放眼全球的时候,就可能发现在很多地区,网络股票还只是刚刚才开始上市,它们有着巨大的升值潜力。特别是就在我写作此书的时候,亚洲似乎为互联网持续高速发展周期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感谢

我想感谢莉斯·罗伯特(Liz Roberts)和罗斯玛丽·爱德华生(Rosemary Edwardson)、女士在我撰写此书时提供的帮助,感谢·威利父子公司(John Wiley & Sons)的尼克·沃尔沃克(Nick Wallwork)和盖尔·李(Gael Lee)先生,他们的出色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我还想感谢嘉信理财欧洲公司(Charles Schwab Europe)的阿米莉亚·贝克福德(Amelia Beckford)女士在本书发行的关键时期给予我的帮助。

作者简介

利奥.高夫: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王拥军 彭文新 高新萍:暂无简介

译者序

也许是因为职业的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着各类高新科技领域的商业化进程,也一直想为新经济的发展做一点儿事情。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建议我们翻译这本利奥·高夫(Leo Gough)先生的《网上淘金》一书,恰好满足了我们的这一愿望,可以为那些有志于将自己的活劳动资本和物化劳动资本投资于互联网领域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见。

兼听则明

中国有句古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利奥·高夫先生的这本《网上淘金》正可以为对快速发展中的新经济感兴趣的读者们提供一种兼听的机会。利奥·高夫先生让我们不仅“听”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的声音,而且这些被采访者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视角,不见得都是“搞IT的”,但是他们都在搞与风险投资有关的业务,并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在这10位专业人士当中,有4位来自于美国。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先生是美国纽约佛雷特龙合伙公司(Flatiron Partners)的创建人,专门从事互联网与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唐娜·霍夫曼(Donna Hoffman)女士是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欧文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教授,创办了位于纳什维尔的电子实验室;安迪·克莱恩(Andy Klein)先生是美国Wit SoundView集团公司的创建人,从律师、啤酒商到创办第一个网上投资交易的网站;人称“网络女王”的玛丽·米克(Mary Meeker)女士是美国华尔街第一流的互联网分析家,她个人的命运也已经与互联网的兴衰融为一体;德国的鲁道夫·戴恩斯特(Rolf Dienst)先生是德国慕尼黑惠灵顿合伙公司(Welling- ton Partners)的风险投资家,他向我们揭示了互联网在欧洲的现状与未来。

利奥·高夫先生在撰写本书时采访了密切关注互联网在亚洲与中国发展状况的5位人士,他们分别来自于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香港成为他们工作的聚集地,这印证了香港是“投资家的天堂”的说法。他们是:汉森·奇赫(Hanson Cheah)先生,是一位有硅谷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是香港亚洲科技风险投资公司(Asia Tech Ventures)的创办人;吉姆·梅伦(Jim Mellon)先生,他创办了一家亚洲基金管理公司—香港iRegent集团公司;伊力亚斯·韩(Ilyas Khan)先生,是香港太平洋科技公司(techpacific.com)的投资银行家;黄少华(George Huang)先生,是中国台湾宏集团(Acer)的五位创建人之一;拉吉夫·古伯塔(Rajeev Gupta)先生,是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亚洲网络分析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都对互联网在亚洲与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前景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内海善雄先生在2001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的致词中提出:今年的主题是“互联网:挑战、机遇与前景”。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是:利用世界上所有能连接上的地方的所有能使用的业务,推广、加强信息的使用。互联网可以作为一种改变发展中国家传统经济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的方法。它可以便于企业在全球向客户直接出售商品和业务,使企业有可能“跃”入发展主流。远离市场、难以进入出口销售网这样的不利条件都将成为历史。互联网还为人们带来了希望,可以更有效地传递卫生和教育这样的基本信息,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以在家里或社区听到专家讲授的课程并参与学习交流。要想实现这一切,政策制定的机构、企业,甚至用户就需要行动起来,找出应对挑战的办法。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非洲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对于世界上许多像非洲这样的贫困地区,只能非常有限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又能有何作为呢?这是互联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今天,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对互联网的一个基本认识误区就在于:目前,仅仅把使用互联网的人视为“互联网用户”,而不把其他人看做是互联网应该为之提供服务的用户。于是,现在能够称得上是“互联网用户”的就只占世界人口的5%了,而且其中85%的用户在发达国家,在那里互联网主机占总数的90%,这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为什么一定要“上网”才能得到互联网的服务呢?

任何一位社会成员—自然人与组织,从他或它“诞生之日”—第一次与社会发生接触之时起,在其生存于我们社会中的整个寿命周期内,互联网都应当随时随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而不一定需要他们选择“在线”。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做到这一点。否则,寻找“盈利模式”的道路永无止境。

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也只有做到这一步,才可以确保互联网不会成为加大社会成员间“数字鸿沟”的又一因素。这是互联网给现今的国际社会带来的最基本挑战之一。

互联网行业的另一个误区在于:一方面认为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可以漠视各个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的存在,导致黑客泛滥、“战火不断”;另一方面又盲目地投资于政府上网工程,而管理虚拟空间的“政府”依然缺位。

不仅在虚拟空间,而且在现实世界都需要政府来承担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管理。这种信用体系不仅包含着传统意义上因借贷(交易)关系而产生的信用,而且包含着本社会全体自然人和社会组织之间以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信用”,因为借贷交易也是交往的一部分。此外,更重要的交往信用涉及到许许多多方面:在互联网上进行“一对一”在线交易双方的交易信用,雇主与雇员之间因“雇佣关系”而形成的劳资信用,选民与候选人之间因选举而形成的政治信用,而毫无收益地耗费一个现代社会各地方财富最多的领域就是该社会各类成员间法律信用的管理,国家机器的最主要部分就是各类执法者和执法机构:警察、法庭、监狱以及军队……。网络技术的诞生,创造了地方政府利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来管理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可能性。

地方政府只有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本地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廉价政府”,实现本地方价值的最大化。要想降低成本,各类政策制定机构就需要确定如何进行带宽定价,刺激互联网的发展,如何有效地部署基础设施,并决定什么技术最适于互联网扩容。必须采取立法和管制措施以及适当的价格政策,这样互联网才能服务于整个社会。例如,可以向学校、大学、图书馆、多用途社区电信中心或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接入,促进更广泛的使用,促进农村社区的“连接”。

互联网行业的第三个误区是缺乏科学的“社区”定位。互联网接入服务(ISP)是以用户所在的社区为基础,凡是本社区内的用户登录上网,就可以提供接入服务。尽管互联网可以忽视“社区”,它可以把全球视为一个社区,它可以为全球任何地点的用户提供接入服务。但是社会是有结构的,互联网也有自己的结构,只是它们之间还不匹配。一方面,要能够以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最贫困地区的人民负担得起的价格来扩大对互联网的使用,这就要使低收入的社区获得低成本的互联网服务,就需要使本地方的社会结构与最适合的互联网结构相匹配;另一方面,互联网行业的盈利机构要使自己能够盈利,也要针对不同结构的细分市场、不同市场的资金流通结构,与自己所能提供的不同服务结构相互匹配。

一个地方的社会结构依托于行政区划,其中有许多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政治的等等影响因素。互联网结构则依托于物理线路的铺设,不论它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现在,表面上影响许多国家发展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经济障碍是电话线路短缺、业务费用太高。但是,在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则是依托于物理线路的互联网结构与依托于行政区划的社会结构不能相互匹配,也可以归结为一种供给与需求间的不匹配。

数据地方

自1996年开始,在日本软银公司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支持下,弗雷德·威尔逊先生的佛雷特龙合伙公司使互联网覆盖了纽约市区和整个东海岸。在2001年,中国的首都借着申办奥运会的东风开始建设“数据北京”,也要让互联网覆盖全北京,而且是宽带的。发展互联网总是要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而问题在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还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互联网的物理结构应当与当地地方的社区结构相互匹配。也就是说,互联网接入服务应当是分层的,基层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机构应当与拥有一级财政权力的地方行政区划相一致。拿中国政府的行政区划来说,拥有财政权力的基层城市政府是区县级政府,在农村则是镇(乡)政府,互联网接入服务机构就应当设在这里。“社区”定位就定在区、县、镇、乡一级。

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应当包含地方公众信用管理系统——管理在本社区“生存着的”所有自然人与各类社会机构的各种信用。网络系统的运行费用通过所提供的服务来获得,并由财政与税收体制来支持。从事信用管理可以取得许多基本的收益,如:代扣代缴各种税费、信用评估与查询收入等等,由于它可以降低本地方社会信用管理的总成本,其节约的本地方财政收入可用于向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为低收入的社会成员提供廉价的服务。本社区的社会成员可以一生一世都不上网,但是本社区的互联网却随时随地为每一位与社会发生过接触的社会成员服务。

只要连接到对方的信用主页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交往对方的相关信用评价,本地方政府作为管理“第三方信用评价”的机构,保证相互交往的社会成员可以获得更可信的交往。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信用风险降低到可以使各类执法机构只需维持最低限度的活动,政府成为真正的“廉价政府”。

也许,地方政府可以要求把为本社区内部提供服务的全部电信系统(有线的或无线的)作为“内线”,向全体“内线”用户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服务,以保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付得起使用互联网的费用—哪怕本社区是一个国家中最贫困的地区。相应地,跨社区的服务则可收取较高的费用。

建立了这样的地方信用体系的社区就不会再有“黑客”存在,丧失信用或信用等级将会被降低的威胁使本地的社会成员不会去冒类似的风险。外来的“黑客”只能躲在没有建立本地方信用体系的某些角落里,其他建立了地方信用体系的地方互联网服务器会拒绝一切没有信用保证的来访者。

一个国家的各个地方都这样逐步数据化之后,伴随着居民迁徙的将会是电子化信用的转移。人们平等的政治权力将不再受出生地、户籍、纳税、居住期等非民主因素的影响。

当然,副作用也是会有的。自出生就享有良好信用的未来居民有可能会比我们这些已经生活着的、但是存在信用缺失瑕疵的现存居民具有较高的信用评价……

实华开公司的总裁曾强曾经让我考虑“数据城市”应该如何搞?现在已经可以回答他了,这就是“数据地方”。当一个地方希望使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变其社区基础设施时,也许应该首先考虑本地方的行政区划是否应该适当做一些调整。

春风再度

从2000年底以来,我们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们一直被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暴跌的阴影所笼罩着。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狂泻以及高科技公司大量裁员的现象,也曾经使许多人对互联网的未来产生困惑。其实,早在利奥·高夫先生为写作本书而采访互联网投资领域的这些知名人士时,已经问到如果在世界上什么地方的股市,比如纳斯达克之类,近期发生暴跌,他们会怎么看?真正的风险投资家非常坦然地把这视为又一次投资机会,而金融机构的分析家则不同。

在股市暴跌时,弗雷德·威尔逊先生会无条件地、自始至终持有他的网络股,并把这种环境当做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购买更多网络股票的机会,他会购买一些以前就想拥有,只是因为当时股价较高还不能购买、还没有控股的某些公司的股票。

吉姆·梅伦先生认为,人们都知道在世界经济史上引入以飞机、汽车、蒸汽机等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期间都曾经有过股票市场的暴跌。一场暴跌总是会发生的——只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问题而已。他会在行情跌幅达70%以后买进一小部分雅虎公司的股票。买进后还要能够经得住股市下跌90%的波动。

拉吉夫·古伯塔先生承认当时的股票市场价格太高,正需要有一些调整,市值完全有可能将减少5%、10%、20%;但认为不会发生全球性的市场大萧条,“不会”发生市值减半……

在互联网行业的严冬时期,鼓励互联网介入传统产业是人们的一种尝试,但网络技术本身还远远没有成熟,还难以为利润率日渐低落的传统行业提供足够大的利润空间,所以指望传统行业具有挽救新经济的魔力是不恰当的。

全球的人们都已经公认,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会产生各种影响,仅仅凭着我们目前的认识能力还难以描述其全貌。在世界各国还没有真正引入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之前,人们对它的期待已经形成了一次酷暑与寒冬。冬天总会过去,春天的脚步正在临近。只要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们静下心来,像利奥·高夫先生这样多听一听、看一看不同方面人士的观点、判断,反思一下,冬去春来的日子总不会太久的。

不论纳斯达克股指如何波动,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和拓展仍然在继续着,只不过在日常感受上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新奇和激动人心了。当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本应更多地以平常心善待之。

感谢

值此《网上淘金》的中文译本发行之时,借此书一角对本书中文版出版发行做出奉献的各方面人士谨表谢意。感谢清华大学的朱宝宪教授推荐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及邓瑞华女士,她们出色的工作使本书的中译本得以顺利出版。

此中文译本的前言、第1章和第3章由高梓萍翻译,第2章、第4章、第10章和封底由彭文新翻译,第5章、第6章和第7章由王拥军翻译,第8章和第9章由付晓云翻译;全书由高梓萍、彭文新、邓瑞华总校。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如希望和本书译者建立联系,可选择如下方式:

高梓萍  Email:gao@manager.com.cn

彭文新  Email:peng@manager.com.cn

王拥军  8610-13301011044

付晓云  Email:MS.FU@263.net


彭文新 高梓萍 邓瑞华

2001年5月18日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弗雷德·威尔逊:点石成金 1
筹集资金 5
增长率 6
把握时机,趁热打铁 9
何时退出 11
破产可以预见 15
买什么股票 19
网上零售业的问题 20
信息技术的普遍渗透 22
海外互联网投资 25
《燃烧的比率》 30
怎样得到风险投资基金 32
对个人投资者的建议 35
第2章  唐娜·霍夫曼:企业是否了解网络 39
一个开放的系统 42
门户网站的麻烦 46
网络监管 47
在线行为的改变 48
监控是否总能成功 49
在互联网上做广告是否有效 51
传统产业是否受到了威胁 60
人民的权力 62
互联网革命的规模有多大 64
“数字的隔离” 66
图书的末日是否来临 69
自由放任主义 70
消费者的个人隐私 71
未来5年 74
第3章  汉森·奇赫:逆流而上 77
金融危机之后 81
新加坡成为积极的倡导者 82
集团化盛行的日本已经发生了变化 84
日本人对破产的看法 85
中国存在着不利于创业投资的因素 86
真正的问题—频带宽度和标准 88
探索更好的管理 89
在亚洲能否开展网上拍卖业务 94
亚洲的个人投资者 96
生活的转折点 100
“这只是一种时髦”—来自垄断的阻力 102
改进空中旅行 107
隐私权—保险箱之外的东西 109
红筹股热 112
买什么样的股票 113
迫切需要使亚洲互联网上的
内容更具吸引力 116
第4章  吉姆·梅伦: 追逐价值 119
亚洲在崛起 126
欧洲的技术差距 134
第5章  伊力亚斯·韩:拥抱变革 147
创业阶段的亚洲市场 150
亚洲需要什么 154
音乐的潜力 156
估定价值 160
怎样做一个网上投资者 163
建立电子社区 166
风险投资是否正走向绝路 168
减少中间环节 172
电信公司未来如何赚钱 173
关于中国 175
商品化 176
打开印度市场 177
第6章  鲁道夫·戴恩斯特:
       日益开放的德国 181
就业与变化 185
解决不适当的调查标准问题 195
何种类型的创业企业会获取收益 196
价格透明化 197
如何确定成功的起点 198
自由市场与软贷款 200
欧洲的触网竞赛 201
确定转售价格 202
股票市场的投资战略 204
英语是不是主导语言 205
欧洲的技术 205
德国个人投资者的态度 207
第7章  安迪·克莱恩:在线投资的先驱 215
说服证券交易委员会 217
把握时机 218
在世界范围发展网上股票交易 218
不依靠广告生存 220
购买股票的习惯 221
改变投资习惯 221
日本的潜力 224
欧洲抵制全球品牌 225
日本投资者的行为方式 227
日本创业板市场 228
日本软银公司 231
不稳定的网络经济增长 232
怎样度过危机 235
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投资策略 237
第8章  黄少华:一个硬件制造商的观点 239
涉足B2B通信业务领域 243
扁平的组织结构 244
判定成功者和失败者 245
移动电话技术—足够的空间 246
数字分化 248
在欧洲拓展市场 252
网络收购 253
第9章  拉吉夫·古伯塔:
       吸引30亿对眼球 255
为什么市盈率现在还不适用 257
抓住广告费用—雅虎公司的潜力 258
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亚洲 261
亚洲和澳洲人怎样使用网络 266
宽带与窄带 267
使用母语的本地化内容 268
中华网 269
亚洲网络的发展 270
关于内容的一些问题 272
中国与印度 273
亚洲的四个互联网区域 274
投资银行 275
对股价下跌的预测 276
亚洲的个人投资者 276
制造业 277
太平洋世纪 279
第10章  玛丽·米克:
        风险投资业中的女杰 283
参考文献 313
相关互联网网址 318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张忠林
作者: 加里 P.施奈德(Gary PSchneider)
作者: 主编 鲜军 副主编 毛志斌 彭玲 王昂 参 编 郑丽琴 赵君慧 孙可欣 袁玉娟 贺靖文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田同生
作者: 徐家俊 贾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