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
作者 : (比利时)伯努瓦?里豪克斯(Benoit Rihoux) (美)查尔斯 C. 拉金(Charles C. Ragin)著
译者 : 杜运周 李永发 等译
出版日期 : 2017-07-07
ISBN : 978-7-111-57368-5
适用人群 : 本书可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研究者的
定价 : 59.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00
开本 : 16
原书名 : 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
原出版社: sage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本书结合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特点:介绍了定性比较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关键特征和设想、优势以及定性比较分析技术的五种用途等;系统地阐述了QCA方法在案例和变量选择中的关键标准和程序,包括最相似系统与最相异系统设计等;分别介绍了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法(mv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的相关内容。另外,本书系统地介绍了 csQCA、mvQCA、fsQCA等方法在已有研究中应用的实例等。

图书特色

皮尔 C. 菲斯(Peer C. Fiss)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就组态比较研究而言,拉金和里豪克斯的这本书是重要的奠基之作,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书。书中大量的实用性建议和提示,不仅对于使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人员,而且对于进行比较研究和跨案例分析的所有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读物。

徐淑英(Anne S. Tsui) 美国管理学会第67届会长
与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把每个因素看成是结果的前因因素不同,QCA可以揭示多个前因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对结果的影响。因此,我相信《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这本书的翻译与出版,一定能够促进问题与方法间的互动,用更新的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霍华德 E. 奥尔德里奇(Howard E. Aldrich)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本书阐述了基于布尔逻辑的QCA方法如何解释结果的前因条件。该方法取代了传统相关方法,采用组态视角探究产生结果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原因。虽然最初开发QCA方法是为了案例研究,但在拉金和里豪克斯等人的发展下,它已经被扩展到可以处理大样本的研究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技术!

加里 D. 布鲁顿(Garry D. Bruton)美国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
当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中国情境下各种各样的变量组态时,QCA具有实质性推动中国学术认识的潜力。为了指导和建立我们自己的未来研究,不是重复西方情境下的认识,而是理解独特的中国组态非常有必要。

菲利普·金(Phillip H. Kim)美国百森商学院
QCA提供了开发理论洞察力的新方法,而这是传统的回归方法不可能做到的。有了这本译著,杜运周教授的团队可以帮助新生代学者学习和应用强大的QCA工具去进行科学的探索。

贾良定 南京大学商学院
虽然不能迷信方法,但应该拥抱新方法,因为方法的发展还蕴含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发展。与我们非常熟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所不同的是,QCA试图探究某种结果发生的多重因素之间的组合。从还原到个别因素,到探究多因素组合,人类试图更加直接地探索真实世界。

王凤彬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QCA深化了整体论角度的研究,为探寻诸前因条件间复杂的交互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本译著的出版,将吸引更多的管理学者进入质性研究行列,并助推学术界紧贴中国企业实践进行本土管理理论的构建。

杜运周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与制度逻辑理论、创客空间与创新创业、衰落组织的战略选择、组织合法性、转型背景、本土逻辑与新企业成长战略,以及QCA方法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等,在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和《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他还承担《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管理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东方管理栏目编委)、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等期刊,以及AOM、AIB、IACMR等境内外著名国际会议的匿名评审人。曾获“南开十杰”称号、Emerald卓越引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

伯努瓦·里豪克斯(Beno?t Rihoux)
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教授,他在比较研究方法上处于领先地位,他受邀到欧洲、北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讲授过比较分析方法。研究领域包括组织变革等。
查尔斯 C. 拉金(Charles C. Ragin)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校长讲席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博士。拉金教授在社会领域有很多重要贡献,其中一个是他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突破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传统划分,对因果复杂性的分析。同时,开发了应用于定性比较分析(Q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的软件包,以及一系列方法书。他已在北美举办多场QCA方法的培训。

图书前言

为什么进行比较?为什么采用组态比较法
比较是人类推理的核心问题,它总是存在于人们对世界的观察之中——“无法想象没有比较的思考的存在”(Swanson, 1971, p.45)。事实上,如果不运用比较,即使是对一个独特现象的观察也是空洞的。因为只有当一个现象或物体不同于其他现象或物体时才能被称作独特(Aarebrot & Bakka, 2003)。譬如,人们之所以知道苹果是苹果而不是梨,是因为对二者进行过比较。
更确切地说,比较是所有经验科学工作中的关键步骤。长久以来,有大批学者(从亚里士多德(其可能是严谨比较法的奠基者)到Tocqueville、Weber和Durkheim,再到当代的 Sartori(1970, 1991)、 Lijphart(1971)和Marradi(1985)的大部分作品)深入思考过这一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任何描述性工作、类型学说以及分类活动都离不开比较(Bailey, 1994)。比如,为了将苹果和梨一同归于“水果”这一范畴,就必须先在“植物”这一更大范畴中对“水果”和“非水果”进行比较区分。一旦我们给“水果”这一范畴下了定义,再通过比较橙子、苹果和梨的主要特征,便不难得出橙子也属于水果的结论。而同样是水果,橙子、柠檬以及葡萄柚却共有一些独特的表征。因此,橙子和柠檬作为一类,苹果和梨作为另一类又分别属于水果中两个不同的分支。
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比较看起来的确琐碎,但很多此类脑力活动过程已经内化为理性思考中的一部分。本书正是为了论证:这种比较作为一种基础且有力的脑力运算能够转化成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和技巧。尽管本书并非讨论水果,但我们将证明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卓有成效地被运用于众多学科领域——广义的社会科学领域以及更广阔的领域之中。
系统化比较是所有实验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比如,我们之所以知道水在被加热到100℃时会沸腾,是因为我们在控制环境参数(如气压和海拔)高于海平面水平的情况下,比较过水在低于100℃、处于100℃和高于100℃时的状态。另外,由于我们能够控制所有的环境参数,并且能够操纵气温这一特定因素,我们便能够证明气温的改变能导致水的沸腾。这也是实验科学能够做出简单有力的因果陈述的原因。
但是,除心理学的一些分支外,在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领域内,真实的实验室的实验既无操作上的可能性,也无道德上的可取性。我们不妨举例进一步说明:在古代的科学实验中,可以通过对比(将奴隶的头插入温水和开水之中)的效果得出达到沸点的水能够烫伤人的皮肤这一论断;埃及艳后也或多或少让她的奴隶试验过她置于苹果和橙子中各种致命毒药的效果。很显然,当代社会科学家们不能够做出如此行径,并且他们也不想如此。
这就是比较法派上用场的时候了,它可以被当作实验法的简单替代品(Lijphart, 1971):在控制背景条件的情况下(见第1章),观察实验现象,如分析单位与“案例”(cases)(Ragin & Becker, 1992)。和我们认知一致的是,社会科学类案例的本质复杂、具有多面性且界限模糊,而单个案例却可以使人们对其有深入理解和掌握。这是“厚重的”单个案例研究一直以来在众多领域内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但该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它使得任何一种一般推广都难以开展,而经由其所得出的重大成果和结论也大都局限于单个案例之中。
那么,怎样去比较这些复杂案例呢?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家选择了多案例研究法这一研究策略。这种研究策略旨在在尝试进行某些形式推广的同时,满足搜集对不同案例深度信息以及对其复杂性的掌握的需求(Ragin, 1987)。同时,它与过去几年里复兴的“案例导向研究热”具有一致性。这种策略被采用还因为很多与此相关的有趣的东西在数量上受到“自然”限制(George & Bennett, 2005; Gerring, 2006; Mahoney & Rueschemeyer, 2003)。比如,国家或宗教、政治危机、战争以及特定类型的企业等,这些都是受到“自然”限制的或是小数量样本(或中级样本,见第2章)的案例类型。
在很多情况下,对案例研究材料的比较(这种比较基于对过去案例分析情况的掌握)是相当松散或者非形式化的。本书中所展示的方法和技巧主要致力于在认真分析案例内部复杂性的同时,使案例间的系统化比较成为可能,尤其是在设计小样本或中级样本调研的时候。
而涵盖上述所有方法和技巧的标题就是组态比较分析法(CCM)。这个标题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为使复杂案例的系统化比较分析能够进行,必须将这些案例转化成组态。组态,简要地说就是指能够产生既定结果的要素(或促进因素、前因变量、基本要素、决定因素等,在CCM术语中,我们将这些要素称为条件)的特定组合。这些条件需要被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以确保即使在掌握少数条件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对高水平的复杂性进行模型构建,这一点将在以下章节中详细展开。
对此,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下:哪些条件(或与之相关的条件组合)是得到预期结果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或“必要且充分”)?以非形式化的方式(更多信息请参考本书专栏1-3;或Caramani, 2008),暂且描述如下:
如果一个条件总在某个结果产生时出现,那么这个条件即该结果产生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该条件,该结果就无法产生。
如果一个结果总在某个条件出现时产生,那么这个条件即该结果产生的充分条件,但这一结果同样可以产生于其他条件之下。
比如,“举行竞选活动”是一个国家被称为民主国家的必要条件,但它并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民主国家还需要广泛的公民自由。尽管如此,“竞选的缺失”却是一个国家被认定为非民主国家的充分条件,因为没有竞选,民主也就无从谈及。1
在CCM的主题之下有四个具体方法:传统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 文献中常简称其为QCA)、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MSDO/MDSO(最大相似、不同结果以及最大不同、相同结果)。
︱专业术语︱
QCA、csQCA、mvQCA、fsQCA和软件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是最先使用传统布尔集2(或清晰集)发展起来的。这也是 “QCA”这个标签一直专指它的原因,而在本书中:
QCA是一个集合三种主要分析类型(布尔集、多值集、模糊集)在内的涵盖性术语,因为它们有着很多共同点(见第1章)。
当明确指向初始的布尔版本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时,应使用csQCA3(“cs”指“清晰集”,见第3章)。
当明确指向多范畴条件版本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时,使用mvQCA(“mv”指“多值集”,见第4章)。
当明确指向连接模糊集和真值表分析的模糊集版本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时,使用fsQCA(“fs”指“模糊集”,见第5章)。
模糊集指代由Ragin在2000年最初发展的模糊集分析法。
当涉及软件时,我们使用:
QCA-DOS表示由Charles Ragin和Kriss Drass开发的针对清晰集分析的原始程序。
TOSMANA表示由Lasse Cronqvist研究的多值集定性比较程序。
FSQCA指代由Charles Ragin、Kriss Drass 和 Sean Davey开发的模糊集版本的定性比较程序。
注意:现存所有版本的QCA软件(QCA-DOS、TOSMANA和FSQCA)都能够运行Ragin在1987年以及De Meur和 Rihoux在2002年描述的传统清晰集分析类软件。
这四种方法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尽管这些是相当明确的方法,但不管一个社会科学家使用何种方法,我们都会尽力去解决他们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更广泛的问题(如因果推理、具体操作、普适性、时间性、机制和过程等)。
︱本书目标︱
1.为比较模式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介绍:系统化比较的目的和与之相关的重要步骤(尤其是案例和变量选择)
2.陈述组态比较法的主要假定和基础
3.使用一个贯穿全书的具体实例来介绍这四种特定方法(csQCA、mvQCA、fsQCA和MSDO/MDSO)的关键操作步骤和运作
4.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提供对目前的实际应用的批判性看法
5.提供实用的资源和建议,并为使用者总结“良好实践”,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开发这些方法的潜力
本书结构
在本章作为先导章节列出本书的基本目标之后,第1章展示了QCA及其相关技术背后的全部方法。首先,我们将焦点放在“小样本和中等样本”研究情境下,更多在认识论层面讨论此方法。QCA的一些关键特征也被呈现出来:理论与案例导向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因果关系和复杂性的明确理解,以及归纳推广发现时的特定目标。我们在利用QCA的时候会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也确实适用于多种不同目的。
在第2章中,我们解决比较研究设计的问题和QCA(csQCA、mvQCA或fsQCA)技术真正执行前所有需要运行的步骤。关键问题是关于处理案例选择的策略以及模型设定——尤其是解释变量(称作条件)的筛选。在此背景下,MSDO/MDSO以一项专门技术出现,能够在筛选案例和条件的极具挑战性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辅助作用。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国家的民主生存或衰减的比较分析被作为一个实证研究例子引入。
第3~5章介绍了三个核心QCA技术:首先是清晰集QCA(csQCA),其次是多值集QCA(mvQCA),最后是模糊集QCA(fsQCA)。这个顺序与数据编码的方式一致:从彻底的二分变量(只用[0]或[1]对所有变量进行划分)到更加精密的数据。这三种技术在关键实践步骤中都经过了彻底地讨论。在更加基础和高级的用法中,对每一个技术的特性都会加以突出。为了展现每一个技术分别能带来何种附加值,同一个“战争期间项目”数据的使用贯穿了这三章。在整个过程中,很多“良好实践”被总结归纳出来。
在第6章中,我们广泛回顾了这些技术在众多不同领域、关于不同话题以及不同用法的应用。此处所展示的真实应用被挑选出来是因为它们例证了“良好实践”,以及这些技术的潜能和局限性。QCA程序的所有主要步骤都采取这种方式进行了再回顾,从前期的案例筛选和模型设定,到更高级的特征诸如对矛盾简化假设的处理。csQCA、mvQCA和fsQCA应用因为各具其特性所以被分别讨论。
接下来的第7章分析了所有针对QCA及其不同技术的主要批评。从二分法到时间性,从案例敏感度到非观察类“逻辑余项”案例的使用,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批评。针对这些批评中的每一项,我们都讨论了其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成立,如果成立,我们将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有技巧地解决这个难题或局限性。
最后,因为QCA事实上是一个正在扩大且变动着的领域,在第8章中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预期总结。一些特别有前景的途径也在进一步的讨论之中,如在一个序列中使用不同的QCA技术或者与其他定性或定量技术进行富有成果的对话(或对照)。最后一节致力于一些特定的主题,在其基础上,一些创新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或可以预期,尤其是软件的发展升级和技术的更高级运用。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也汇总了一系列关键资源,如术语汇编,大量的参考书目、作者以及大量网络资源的链接。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按逻辑顺序设计,将实用建议贯穿其中,从一般考虑着手到专门技术的具体展示,再从这些技术出发到对应用、优势及局限的评价。因此,建议打算认真参与到这些技术的使用中的读者最好从头至尾通读本教材。建议想要对这些技术的潜在价值和关键特征做一个快速概括的读者从第6章(应用回顾与评论)读起,然后根据与其特定研究目标的相关程度,有选择性地阅读第3~5章的内容。本书中,嵌入的六类教学法资源可供所有读者参考。
︱教学资源︱
章节开篇概括,列出本章的主要目标。
章节末尾总结,列出本章的关键知识点以及关键补充读物。
说明与举例,让专业性内容更加容易被理解。
基础的技术定义,让专门术语更加清晰、明确。
为恰当使用这些技术,“良好实践”专栏列出了主要实践建议。
本书末尾有术语汇编和一系列关键资源——更多信息可以浏览专门资源网页:www.compasss.org/Textbook.htm。
伴侣读物
当然,由于本书篇幅受限且涵盖了较多方面的内容,为了对QCA及其技术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推荐了一些主要的伴侣读物。尽管很多书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QCA,4但在此我们推荐三本核心参考读物。一方面,Charles Ragin的两本有关议题的书——《比较法》(1987)和《模糊集社会科学》(2000),从不同方面阐释了QCA的所有基本原理和总体目标。最近讨论模糊集的升级和延伸版的书又对其进行了补充完善(Ragin,2008)。
另一方面,总的来说,Schneider和Wagemann(德语版,2007;英文版即将发行)的教材的关注点更加偏向技术,它特别提供了对必要性和充分性、一致性和覆盖度、布尔代数和集合运算、测量、概念形成、模糊集的高级特征,以及软件使用的更多信息的详细论述。相较而言,本书内容更宽泛、覆盖面更广,处于入门级和中级水平。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为三种主要的QCA技术及其“上游”技术(尤其是比较研究设计)提供了最先进的、基础的处理方法,且广泛讨论了其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其在众多领域和学科内发表的应用——所有这些都以相对简洁的版式呈现。因此,我们考虑将Schneider和Wagemann的这本更集中、更专业、更细致的教材作为补充读物——和网页上的一些资源一起。在本书中,也推荐Schneider和Wagemann的一篇专门论述QCA成功实践的作品(2007;Schneider & Wagemann,2008)作为补充读物。
De Meur和Rihoux的教材(2002)对使用法语的读者而言仍然是有用的,尤其是在讨论QCA布尔基本原则以及对数据和关键操作的视觉表示法方面。Caramani(2008)的简明教程适用于深入探索QCA的“黑匣子”问题(对因果关系和控制的技术层面的细致讨论),以及更彻底地反映比较研究设计的认识论和实践问题。最后,新近发行的两本书对“上游”技术极其有帮助:一本是Goertz(2006b)的,讨论实践阶段的比较研究设计、案例筛选、概念形成和衡量标准;另一本是Gerring(2006)的,也涉及案例筛选并且以反思性的观点论述了在进行比较分析之前,如何获取案例导向知识和“案例亲密度”。
︱关键点︱
比较是所有实证科学工作中的关键操作。
本书讨论专门的比较方法和技术,其在特别关注小样本和中级样本研究设计的案例内部复杂性的同时,使系统的案例间比较成为可能。
“QCA”这个标签代表整体的方法,而更具体的标签(csQCA、mvQCA、fsQCA)代表的则是特定的技术。
在QCA中,复杂案例都被转化为组态:与给定结果相关的条件的具体
组合。
关键补充读物
Caramani(2008)、Lijphart(1971)、Ragin(1987,2000,2008)、Schneider & Wagemann(2007).
注释
1. Lasse Cronqvist推荐的例子。
2.“布尔”意味着变量必须编入[0]或[1],即变量必须进行二分处理(见二分法部分)。
3.注意,在目前的大部分出版物中,csQCA由“QCA”代指——庆幸的是,从现在起,更精确无歧义的标签“csQCA”将投入使用。
4.也有相当一部分有着更广泛方法论目的的其他教材在某种程度上也涵盖了QCA。我们特别推荐如下三本,因为它们将QCA(及其逻辑基础)精心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之下:Becker(1998),Pennings、Keman和Kleinnijenhuis(1999),以及Peters (1998)。

上架指导

管理类

封底文字

封面文字
宣传用语: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维尔莫斯 F. 米森教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皮尔 C. 费斯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霍华德 E. 奥尔德利奇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加里 D. 布鲁顿教授、美国百森商学院菲利普•金教授、南京大学贾良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凤彬教授等联袂推荐
美国管理学会第67届会长、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创会会长、《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MJ)第14任主编、《组织管理研究》(MOR)创始主编徐淑英教授作序推荐
中文书名: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
英文书名: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
作译者署名:
[比利时]伯努瓦里豪克斯(Benoît Rihoux)
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
[美] 查尔斯 C. 拉金(Charles C. Ragin) 编著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杜运周 李永发 等译

封底文字
就组态比较研究而言,拉金和里豪克斯的这本书是重要的奠基之作,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书。书中大量的实用性建议和提示,不仅对于使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人员,而且对于进行比较研究和跨案例分析的所有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读物。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皮尔 C. 费斯(Peer C. Fiss)教授
与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把每个因素看成是结果的前因因素不同,QCA可以揭示多个前因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对结果的影响。因此,我相信《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这本书的翻译与出版,一定能够促进问题与方法间的互动,用更新的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美国管理学会第67届会长 徐淑英(Anne S. Tsui)教授
本书阐述了基于布尔逻辑的QCA方法如何解释结果的前因条件。该方法取代了传统相关方法,采用组态视角探究产生结果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原因。虽然最初开发QCA方法是为了案例研究,但在拉金和里豪克斯等人的发展下,它已经被扩展到可以处理大样本的研究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技术!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霍华德 E. 奥尔德利奇(Howard E. Aldrich)教授
当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中国情境下各种各样的变量组态时,QCA具有实质性推动中国学术认识的潜力。为了指导和建立我们自己的未来研究,不是重复西方情境下的认识,而是理解独特的中国组态是非常有必要的。
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 加里 D. 布鲁顿(Garry D. Bruton)教授
QCA提供了开发理论洞察力的新方法,而这是传统的回归方法不可能做到的。有了这本译著,杜运周教授的团队可以帮助新生代学者学习和应用强大的QCA工具去进行科学的探索。
美国百森商学院 菲利普•金(Phillip H. Kim)教授
虽然不能迷信方法,但应该拥抱新方法,因为方法的发展还蕴涵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发展。与我们非常熟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所不同的是,QCA试图探究某种结果发生的多重因素之间的组合。从还原到个别因素,到探究多因素组合,人类试图更加直接地探索真实世界。
南京大学管理学院 贾良定教授
QCA深化了整体论角度的研究,为探寻诸前因条件间复杂的交互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本译著的出版,将吸引更多的管理学者进入质性研究行列,并助推学术界紧贴中国企业实践进行本土管理理论的构建。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王凤彬教授

作者简介

(比利时)伯努瓦?里豪克斯(Benoit Rihoux) (美)查尔斯 C. 拉金(Charles C. Ragin)著: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杜运周 李永发 等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关于这本书的翻译出版,不得不谈到一位天才,他是QCA方法的开创者,也是本书的作者之一:查尔斯 C. 拉金教授。拉金教授19岁获得学士学位,22岁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于1975年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毕业,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传统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之分。拉金教授在读书期间就开始对变量导向的方法与案例导向的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感兴趣了。工作后,拉金教授经常因定量分析方法不能处理因果复杂性及其结果的不稳定性感到沮丧,比如定量分析的结果经常会由于一个缺失值或微小的测量误差而改变,而案例研究经常被质疑缺乏普适性。拉金开创的QCA方法超越了定性与定量的界限,通过将案例视为条件的组态,用条件组态取代自变量、组态思想代替净效应思想、集合关系代替相关关系,整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优势,使社会学研究从线性分析步入一个“集合”分析的时代。QCA方法使得因果复杂性分析终于在方法实现上得到了有效支撑。由于结合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优势,这种QCA方法既适用于小样本、中等样本的案例研究,也适用于大样本的量化分析,并大大提升了理论的实践切题性,使组态比较分析在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营销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正是由于QCA方法的巨大突破,2009年美国社会学会主办的期刊《当代社会学》曾刊文称拉金教授开创的QCA方法为“拉金革命”。拉金教授先后于1989年获得国际社会科学委员会(ISSC)授予斯坦·罗卡奖(Stein Rokka Prize),2014年获得美国社会学会(ASA)授予的拉扎斯菲尔德奖(Paul F.Lazarsfeld Award),以表彰他在社会学方法论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人生的选择很多时候是一系列的巧合与缘分。感谢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以下简称北卡)社会学系的访学,使我后来能够有幸学习QCA方法并将其翻译为第一本关于QCA方法的中文书。此次北卡之旅间接地建立了我与拉金教授这位北卡社会学系杰出校友的缘分,真有种命中注定的感觉。这要回溯到2011年8月在美国南部圣安东尼奥市召开的国际管理学年会了,会上我有幸结识了我的学术偶像霍华德 E. 奥尔德里奇(Howard E. Aldrich),但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我们只合了影,并未有深入的交流。奥尔德里奇教授当时是北卡社会学系的系主任、世界著名的创业学教授、组织演化理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2011年年末,已经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我计划2012年出国访学学习。为了访学顺利,我联系了两位我非常尊敬的学者,一位是当时在杜克大学任教的帕特丽夏 H. 桑顿(Patricia H. Thornton)(制度逻辑视角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一位便是北卡社会学系的奥尔德里奇教授。桑顿教授当时表示出了对于我去访学的兴趣,但因我的访学时间与她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国内访学的时间冲突了,只好作罢。幸运的是,我收到了奥尔德里奇教授给我发来的去与杜克大学相距不到半小时车程的北卡大学的北卡社会学系访学的邀请信,真是佩服奥尔德里奇教授的记忆力,他竟然记得几个月前我们在管理学年会上的合影。奥尔德里奇教授安排了系里的老师办理后续的访问手续。从此,拉金教授的母校北卡社会学系就成为我学习新知识的殿堂。在这里,我学习了奥尔德里奇教授开设的“组织社会学”课程、社会学者国光(Guang Guo)教授开设的“类别变量分析”课程,以及凯南–弗拉格勒(Kenan-Flagler)商学院的杰弗瑞 R. 爱德华兹(Jeffrey R. Edwards)教授开设的“应用研究方法Ⅰ&Ⅱ”等课程。这些课程使我对社会学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我对于社会学分析方法有了敏感性和亲近感。这也成为我学习源于社会学者的QCA方法的不竭动力。
我深入学习QCA是在2015年的秋季,当时我正在与奥尔德里奇教授以及百森商学院的菲利普·金(Phillip Kim)一起准备撰写一篇论文投稿参加2016年在阿纳海姆市举办的国际管理学年会。菲利普·金毕业于北卡社会学系,是奥尔德里奇教授的博士毕业生。当时我在开发中国创业板的数据,其中有一部分数据非常小,无法用传统的大样本定量方法分析,这迫使我去寻找新的方法,恰巧当时QCA方法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关的方法书,并参考一些顶级期刊的论文,最后终于用这种新的方法完成了分析,撰写了初稿,并发给了两位合作者。奥尔德里奇教授很惊讶于我的刻苦和开展的工作,菲利普·金教授则表示非常欣喜,因为他对QCA方法也非常感兴趣,但是一直没应用过。于是,我们三个“北卡人”在另一个“北卡人”拉金教授开创的QCA方法上找到了共同的语言。
2016年8月,我在国际管理学会上汇报了一篇使用QCA方法的论文,同时在菲利普·金教授的推荐下参加了国际管理学会的一个QCA论文工作坊。在这次工作坊中,我结识了几位管理学领域内应用QCA方法的领军学者,包括南加州大学的皮尔 C. 费斯(Peer C. Fiss)教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维尔莫斯 F. 米森(Vilmos F. Misangyi)教授、伦敦商学院的唐纳尔·克里利(Donal Crilly)教授,以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托马斯·格瑞汉姆(Thomas Greckhamer)教授等。这一次在工作坊的经历使我对于QCA的设计和应用诀窍的理解更加深入。同年10月底,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吴亚军先生来南京,我们相约聊天。其间亚军问我有无什么前沿的东西推荐一下,我毫不犹豫地向他推介了QCA方法及几本QCA经典的书,并强调其对于提升中国管理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作用。他认同了我的判断,我们最终选择首先翻译本书。本书结合了组态研究的设计和方法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研究者开展组态研究的设计和学习完整的QCA方法。
2016年年底,我着手组建翻译团队。首先,我邀请了毕业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李永发,因为他曾在李东教授的指导下参与QCA方法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永发负责第3、4、6章的翻译工作。后来,尤树洋博士、程聪博士先后加入了翻译团队,分别负责第1、2章的翻译工作。我则负责书的目录、引言、致谢、第5章、第7章、第8章以及其他部分的翻译,并对所有章节的翻译进行了校正。研究生黄宝萱参与了校正复核工作。这本书能够顺利呈现给读者,要感谢翻译团队集体的努力和付出,也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吴亚军先生和杜若佳女士的辛勤工作。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让我形成了问题导向的习惯,敢于不断去探索新的问题、探究新的方法。感谢南京大学贾良定教授(我的博士后导师),一直以来,他对于QCA方法前景的认同与鼓励,是我坚定投入QCA方法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动力。本书出版之时,我与贾老师合作的论文《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也在《管理世界》期刊上发表了。也要感谢《管理世界》杂志社的蒋东生老师对于QCA方法的肯定。感谢徐淑英老师专门为本书写推荐序和推荐语,她的序言中包含了对于QCA方法应用的深邃洞察和思考。感谢北卡校友拉金教授邀请本书的另一作者伯努瓦·里豪克斯教授为我们翻译的中文版写了推荐序,两位QCA方法的领军人物在中文版序中既概括了本书的特点,也指明了QCA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发出了对中国读者加入国际QCA社区的期望。感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林度教授,感谢为本书写封底推荐语的皮尔 C. 费斯教授、霍华德 E. 奥尔德里奇教授、加里 D. 布鲁顿(Garry D. Bruton)教授、菲利普·金教授、贾良定教授、王凤彬教授等,感谢在QCA引入中国的早期阶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春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叶康涛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阎海峰教授、南京大学贾良定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尤树洋博士、安徽大学魏华飞教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曾宪聚教授等先后邀请我做QCA方法的交流,这些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同行对QCA的认知和认可、加速了QCA方法的传播。还要感谢没有列出姓名的其他同行朋友和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恋人格、多层次制度逻辑与众创空间内创业者战略选择及效果研究”(项目编号:71672033)的资助。
我们努力翻译好这本书是为了让中国QCA方法的应用与世界同行快速接轨,并且相信这本书能够让读者学习到系统的QCA方法的设计与应用。我们朝前夕惕、倾尽所能来减少翻译的错误,但难免百密一疏,望同行专家与读者朋友指正。

杜运周
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九龙湖校区)
2016年6月18日

推荐序

20多年前(1993年),我与D.D.Meyer和R.Hinings在《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MJ)上编辑过用组态方法设计与分析的一组论文。在这组论文的介绍引文中,我们把“组织组态”(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定义为“通常在一起发生的概念上相异的多维特征的组合”(Meyer, Tsui, & Hinings, 1993: 1175)。这些不同维度特征包括:环境、产业、技术、战略、结构、文化、意识、团队、成员、过程、实践、信念和结果等。这些特征组合形成不同的组态,表达出不同的功能及其效果。细分起来,这些不同维度的特征很多,所能形成的组态也可能是无限的。但是,理论预测以及现实观察告诉我们,组态是有限的。比如,种群生态理论说,由于环境选择,竞争上适应特定生态的组态将继续存在(Hannan & Freeman, 1989);制度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模仿、强制和规范的力量,组织组态有趋同现象,不可能是五花八门的(DiMaggio & Powell, 1983);战略协同理论说明,组织内各模块在功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这样有些组合就不可能表现出来(Miller, 1987);社会构建理论表明,组织组态是一种社会构造,人们日常行动的不断重复,会让一些组态被选择并被不断强化(Berger & Luckman,1967)。组态分析源于分类学和类型学,如马克思的阶级划分、韦伯的理想类型。类型学基于实证经验把多种属性组合成不同类型,分类学基于理论选择特定属性进行穷尽的分类。虽然分类学和类型学有所不同,但两者互补,给组态分析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不同类型或分类,是若干属性的组合,表达相同或不同的功能,这也是组态分析的基本思想。任何功能的表达都不是单个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组合所导致的,多种因素的不同组合既可以表达相同的功能,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功能,以及功能和单个因素之间不是对称的关系,这些因果复杂性正是组态分析所试图解决的。传统的统计技术,如回归分析,其基本假设是自变量相互独立、因果对称性和单向线性关系,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分析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边际“净效应”。这些方法不能解决因果复杂性问题。由社会学家Charles C. Ragin基于集合理论所发展出来的定性比较分析(QCA),为解决复杂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这种方法没有传播到组织管理领域之前,人们尝试用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s,如Doty, Glick, & Huber, 1993)、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 如Ostroff & Schmitt, 1993)等方法来解决复杂因果关系的组态问题。近年来,定性比较分析(QCA)的技术从清晰集到模糊集不断发展,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不断提升,在组织管理研究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如在战略类型(Fiss, 2011)、公司治理(Misangyi & Acharya, 2014)、制度响应(Crilly et al., 2012)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运用组态视角和QCA方法的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如王凤彬等(2014)揭示了央企集团的管理架构演进、程聪等(2016)探讨跨国企业并购的驱动机制。最近,杜运周和贾良定(2017)在《管理世界》发表专文,介绍了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源于要解决的问题,因果复杂性的问题需要新的方法。QCA方法具有非常大的潜能,归纳并识别出人际间、组间以及组织间互动的模式。这种能够探究可能存在的“因果系统”(Risjord, 2014: 224),从而揭示一组潜在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组潜在机制往往并非指明单一因素与其结果的直接关系,而是说明一组因素间的关系与其结果之间的关系。与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把每个因素看成是结果的前因因素不同,QCA可以揭示多个前因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对结果的影响。
因此,我相信《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这本书的翻译与出版,一定能够促进问题与方法间的互动,用更新的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Berger, P.L., &Luckman, T..The Socia Construction of Reality[M]. New York: Doubleday, 1967.
2. Crilly, D., Zollo, M., &Hansen, M.T..Faking It or Muddling Through? Understanding Decoupling in Response to Stakeholder Pressur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55: 1429-1448.
3. DiMaggio, P.J., &Powell, W.W..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 147-160.
4. Doty, D.H., Glick, W.H., &Huber, G.P..Fit, Equifin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Test of Two Configurational Theor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36: 1196-1250.
5. Fiss, P.C..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54:393-420.
6. Hannan, M.T., &Freeman, J..Organizational Ecology[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7. Meyer, A.D., Tsui, A.S., &Hinings, C.R..Configurational Approaches to Organizational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36: 1175-1195.
8. Miller, D..The Genesis of Configur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7, 12: 686-701.
9. Misangyi, V.F., &Acharya, A.G..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 A configurational Examina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57: 1681-1705.
10. Ostroff, C., &Schmitt, N..Configurations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36:1345-1361.
11. Risjord, M..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12. 程聪,贾良定.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6年第6期.
13. 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年第6期.
14. 王凤彬,江鸿,王璁.央企集团管控架构的演进:战略决定、制度引致还是路径依赖?——一项定性比较分析(QCA)尝试[J].管理世界,2014年第12期.

徐淑英
美国圣母大学杰出客座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荣休教授、美国管理学会第67届会长、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创会会长、《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MJ)第14任主编、《组织管理研究》(MOR)创始主编
2016年6月17日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定性比较分析(QCA)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 1
Dirk Berg-Schlosser, Gisèle De Meur, Beno t Rihoux和Charles C. Ragin
1.1 QCA方法的定位 / 1
1.2 QCA方法的核心特征与假设 / 5
1.3 QCA方法的五类应用 / 13
注释 / 16
第2章 比较研究设计:案例和变量选择 / 17
Dirk Berg-Schlosser和Gisèle De Meur
2.1 案例选择 / 18
2.2 条件的选择 / 22
2.3 MSDO / MDSO:匹配案例和条件的系统程序 / 25
注释 / 28
第3章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 / 31
Beno t Rihoux和Gisèle De Meur
3.1 csQCA的基础:布尔代数简介 / 32
3.2 步骤1:构建二分数据表 / 36
3.3 步骤2:构造“真值表” / 40
3.4 步骤3:解决矛盾组态 / 43
3.5 步骤4:布尔最小化 / 49
3.6 步骤5:纳入“逻辑余项”案例 / 52
3.7 步骤6:解释 / 57
注释 / 58
第4章 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法(mvQCA) / 61
Lasse Cronqvist和Dirk Berg-Schlosser
4.1 为什么使用mvQCA / 61
4.2 mvQCA和csQCA之间的差异 / 63
4.3 决定阈值 / 67
4.4 实例:Lipset理论 / 69
4.5 结论 / 73
注释 / 75
第5章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 / 77
Charles C. Ragin
5.1 模糊集:简要陈述 / 78
5.2 使用清晰真值表辅助模糊集分析 / 90
5.3 程序应用 / 96
5.4 结论 / 102
注释 / 104
第6章 应用回顾与评论 / 105
Sakura Yamasaki 和Beno t Rihoux
6.1 csQCA / 105
6.2 mvQCA / 118
6.3 模糊集 / 119
6.4 结论 / 123
注释 / 124
第7章 回应对QCA的批评 / 125
Gisèle De Meur, Beno t Rihoux和Sakura Yamasaki
7.1 数据的二分法 / 126
7.2 非观察类案例的运用(“逻辑余项”) / 129
7.3 案例敏感度 / 132
7.4 条件挑选的难题 / 134
7.5 “黑匣子”问题 / 136
7.6 时间性问题 / 138
7.7 总结:“奇迹方法”不存在 / 140
注释 / 141
第8章 总结:前进的方向 / 143
Benoit Rihoux, Charles C. Ragin, Sakura Yamasaki和Damien Bol
8.1 QCA应用中主流的“良好实践” / 143
8.2 不同QCA技术间的联系 / 144
8.3 QCA技术与其他定性技术和定量技术的联系 / 145
8.4 创新追求 / 148
8.5 参与集体性研究工作和明智的方法论讨论 / 151
附录 组态比较方法的更多资源 / 153
术语汇编 / 155
参考文献 / 161
关于编著者 / 173
关于贡献者 / 175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于晓宇 赵红丹 范丽先 等编著
作者: 杨学儒 董保宝 叶文平 主编
作者: Donald R.Cooper Pamela S.Schindler
作者: [罗]阿德里安·杜萨(Adrian Duşa)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Jonathan S. Harbour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