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

格林斯潘效应
作者 : 戴维B.西西利亚、杰弗里L.克鲁克香克
译者 : 谢毅斌 等
丛书名 : 投资与理财
出版日期 : 2000-09-01
ISBN : 7-111-08225
定价 : 28.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418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已绝版
图书简介

格林斯潘自1987年就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一直是世界经济大舞台上的一颗巨星。本书运用可搜集到的格林斯潘最为翔实可靠的讲话片段,提供了他对当今一些重大经济课题所做的深入思考和精确结论,并对这些言论对华尔街及世界金融市场曾施加过的影响做出了历史性的,经过深入研究的概述。本书为投资者和商人们提供了一种特别有用的手段,即通过分析格林斯潘来把准世界金融市场的脉搏。

图书特色

作者简介:
戴维B. 西西利亚(David B. Sicilia):博士,一位经验丰富的顾问,商业历史学家和作家.
杰弗里 L.克鲁克香克(Jeffrey L. Cruikshank):波士顿一家通信咨询公司----科恩-克鲁克香克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多部商业书籍.

译者简介:
谢毅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作者简介

戴维B.西西利亚、杰弗里L.克鲁克香克: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谢毅斌 等:暂无简介

译者序

格林斯潘这一不仅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被中国经济界广泛认知的名字,正以其前任从未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左右着美国全部证券业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的运行,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

格林斯潘在其连任三届美联储主席的12年间,尤其在近期被克林顿总统再次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以后,是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履行着这一至高无上的神圣职务赋予的责任和权力?他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数据面前做出正确的决择,制定行之有效的金融措施,调节美国股市及美国经济运行,从而协助美国实现历史上最长时间的连续增长?而且即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正处于萧条时期美国也能一枝独秀?“格林斯潘效应”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众多美国民众以及新闻界、甚至世界许多国家对格林斯潘推崇备至?仔细研究、认真推敲他每一次讲话中每一个词的含义,揣测他准备采取何种行动,何时会采取行动?格林斯潘不仅是金融证券业的“超人”,而且在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是怎样看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并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他怎样处理诸如亚洲金融危机、海湾战争和股市危机等世界性危机?他怎样评论教育问题、收入问题、公平问题、赤字问题和“新经济”,等等?他信奉怎样的经济哲学?我们把通俗地描述这些令人倍感兴趣的问题的书—《格林斯潘效应》译成中文,奉献给读者,读者自然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格林斯潘是美国的格林斯潘,他个人的行为反映着美国驾驭这一成熟的市场经济的技巧,这些技巧对于致力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借鉴价值。

当然,书中描绘的格林斯潘本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赞美并非译者所同意,相信大多数读者也不会苟同。

参加本书翻译的人士有:彭秀军、任丽娜、梁钢铁、黄芳、杨华、程庆华、曾钢、谢毅斌、王志春、霍润蕾等同志;参加本书审校的人士有:彭秀军总编辑、鲍世修教授、陈庆柏教授、常玉田副教授、徐俊贤副教授和桑百川副教授;参加本书誉写打字的有:屈满学、陈丽萍、覃珍珍等同志,对以上各位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时间急迫,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谢 毅 斌
2000年6月15日

图书目录

格林斯潘的威力
第一部分  格林斯潘、美联储和股票市场
艾伦·格林斯潘是谁 他何以堪称“仅次于上帝的人” 此人自1987年出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一直就是世界经济大舞台上的一位巨星。尽管美联储从1913年成立之日起就在美国经济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格林斯潘上任之前,这个机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随着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出现而日趋扩大。
第1章  世界名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2
第2章  美联储的权力杠杆 21
第二部分  能哄抬市价的讲话
1997年7月23日, 格林斯潘向国会宣读汉佛雷-霍金斯证词,在讲到近期经济形势时,他用了“走势强劲,通胀率很低,状况令人欣慰”的词句,这使券商欣喜若狂,道·琼斯指数在此后几分钟内便突破8 000点大关。
1998年9月,华尔街出现了十年一遇的严峻气氛,此前的6周内,美国的主要股市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大抛售”。9月4日, 格林斯潘以“问题:有新经济吗 ”为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暗示利率将会下调。正在交易中的远东地区的股市开始暴涨,3天后,美国股市也一举冲入牛市。
1997年10月27~28日,全世界的股市经历了所谓的“大跌价”,美国股市损失最大。29日,格林斯潘在向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作报告时讲到:“只要金融市场的下跌不再升级,我们可以肯定就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讲是大有裨益的。”10:30他的讲话结束时, 道·琼斯指数就攀升到7 614.22点。
自90年代以来,股市一升再升,许多普通家庭相继进入股市。他们目睹股市中资产的增值速度比其他普通形式的投资都快得多,感觉到自己更加富有,也因此提高了消费水平,个人存款比例从1992年的6%骤减为1999年的0。这就是格林斯潘所谓的“财富效应”。
第3章  “极好的”经济状况 40
第4章  繁荣的绿洲 49
第5章  “有益的”证券跌价 60
第6章  财富效应 68
第三部分  使市场暴跌的讲话
1999年12月5日,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发表讲话,在谈到股票价格时,他用了“泡沫”和“盲目乐观”等词语。到晚上,股票市场上的期货开始受到打击。在世界的另一半球,澳大利亚、日本东京和香港的股市全部下滑;英国和德国的股票指数也暴跌。
1997年7月,金融市场出现极度混乱的状况,人们对前景顾虑重重,猜疑颇多。7月18日,格林斯潘发表汉佛雷-霍金斯证词,指出“我们还没有进入一个通货膨胀的不平衡已不再威胁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时期”,再次强调了美联储“抑制通胀的决心”。
1997年夏季,格林斯潘的讲话主要涉及的是技术生产力,而不是通胀或失业,因此金融市场秩序井然。到了秋季,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投票表决要稳定贴现率,一周后即10月8日,格林斯潘发表证词,告诫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当天,道·琼斯指数下降了83.25点。
1997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证明了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会免于灾难,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世界上40%的国家进入了经济衰退或萧条。难道这种冲击波不会袭击美国吗 1999年2月下旬,格林斯潘终于就这个问题发表讲话,金融市场已经做好了一切应付戏剧性变化的准备。
第7章  股市上的“盲目乐观” 80
第8章  抗击通货膨胀 92
第9章  紧张的劳动力市场 101
第10章  金融危机的传染性 111
第四部分  重建金融机构
在多数情况下,格林斯潘的责任是稳定大局,经济状况良好就不要去干预(除非经济发展过热)。但有时,某一重大社会问题会变得紧迫棘手,迫使这位美联储主席再也不能坐视不管。社会保障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人们还期望格林斯潘在另外一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就是美联储直接管辖的领域或相近领域。当美国储蓄和信贷危机迫使联邦储蓄和信贷保险公司破产时,格林斯潘大声疾呼,他万分机警地控制着其所管辖的联邦保障网络。最后一点,格林斯潘有时进行的干预是为了防止别人的干预,他容忍对无辜者和无经验者的袒护,但他也同样愿意让私营市场规则能溶入更为广泛的公共政策目标。
第11章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24
第12章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合并 135
第13章  联邦储蓄保险的改革 143
第14章  衍生工具 150
第五部分  处理世界性危机的管理者
格林斯潘何时采取行动?他将做些什么?出现哪种危机会促使他立即采取行动?
90年代后期的亚洲危机,其影响至今还余音不断。俄罗斯、日本和曾经辉煌一时的“亚洲虎”都必须自谋出路。格林斯潘只能加强美国的防御,在与外国同行一道采取建设性措施解决问题时,只能从侧面予以表扬,站在边线上充当啦啦队队员的角色。
1987年的股市大暴跌导致联储主席及其同事们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格林斯潘就联储反潮流的决心做出了公开声明。他在几乎两周时间内,每天都安排系统内重购协议。在狂跌后的3周内,他将利率削减了3/4个百分点,这样就大大减小了国内的损失,他也因此成为一名处理世界危机的真正的管理者。
1990年的海湾战争,也许距离格林斯潘直接控制的区域最远,但却戏剧性般地造成了能源价格大幅上升,并直接打击了联储履行其双重使命的能力(控制物价,促进充分就业)。这也说明有时最好的做法也许是最无所作为的做法。
所以,在处理国际危机中,格林斯潘效应总是最先发挥作用。而在处理国内危机中,他的力量也总是最大。
第15章  亚洲危机 164
第16章  1987年的大崩溃 174
第17章  海湾战争 183
第六部分  全球经济竞争
当国内经济在外国竞争者的攻击下显得无力招架甚至呈现衰退的时候,关于全球经济竞争的讨论就变得日益重要和激烈。格林斯潘很有远见,他把由技术带动的知识看做是增加财富的关键资源。发展知识的国家只有当带有这种知识的技术扩散到其他国家之后才能以此增加财富,提高相对优势。如同在其他领域一样,格林斯潘在此强烈建议我们谨防那种草率的决定和短视的解决办法。对于那些正处于向资本主义痛苦转变中的国家,格林斯潘是否开出了同样的药方呢?
格林斯潘是一个商人,一个物质福利的监护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醉心于研究几百年来竞争优势的起伏跌宕。但作为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他是资本主义最为执着的推销者。
第18章  美国的国际竞争力 194
第19章  美国境内的外国投资 202
第20章  俄罗斯与东欧的经济改革 210
第21章  资本主义的实质 218
第七部分  关键性投资
随着艾伦·格林斯潘名声远扬,他成为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公众演说家。现在他的演说对象不仅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还有国内外的教育家、官员、独立银行家、学生、智囊团和专业组织等。毫无疑问,他会根据不同听众的需要剪裁他的演说。但当提到可被称为“关键性投资”的话题时,这位美联储主席的话语是颇为一致的。
这其中教育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方面,美国的教育制度以灵活、开放、鼓励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而令世界羡慕。但随着时代变迁的脚步逐渐加快,工人们因担心被时代抛弃而满怀焦虑,因此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他关键性投资包括增加的国内储蓄(这不只是简单地改变国内账目)、以退休为导向的储蓄、用来提高生产率的公司投资(特别是技术投资),当然还有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生活水平的政府行为。
虽然这位联储主席在这些领域的直接影响很小,但一有机会他便会登上一流的布道坛,散布一种适度的格林斯潘效应以支持他精神上自由、财政上保守的哲学。
第22章  美国的教育体制 230
第23章  消费者储蓄、信贷与退休金 237
第24章  公司重组 245
第25章  收入不均衡 254
第26章  小型企业的融资 261
第27章  农业经济 269
第28章  抵押融资 276
第29章 联邦预算赤字 284
第八部分  格林斯潘展望21世纪
依据法律规定,艾伦·格林斯潘每年至少要向国会做两次工作报告。每当他做此项报告时,他就似乎成为一名经济预测家。接下来,经济领域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更为重要是格林斯潘本人对此有何对策。格林斯潘曾不满地说道,未来是不可知的,然而公众却期盼格林斯潘以及同僚能够满怀信心地对18个月之后的事情做出判断和反应。
正是基于此种信仰,格林斯潘嘲笑那些声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不受历史制约,也不受人性脆弱影响的“新经济”时代的人。
格林斯潘所领导的美联储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正是由于它在与市场力量交互作用时,对人的本性有一个比较现实的评估。对人性的这种现实的评估提供了一张安全网(这是好的)而没将潜伏在安全网之后的道德败坏扩大化(这是坏的)。
格林斯潘认为银行业归根到底是个信心问题,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格林斯潘效应其实就是解释过去的经济史并以过去为基础预测经济未来的走向,尽管这种预测有时可能使格氏本人及他的听众都感到焦虑和不安。
第30章  “新”经济 298
第31章  美联储的未来 312
第32章  银行体系的未来 320
第33章  金融服务的未来 329
第34章  技术与未来 337
第九部分  格林斯潘所设想的投资商的未来之路
今天的美联储属于格林斯潘。不管他如何否认这一点,他的话总会影响世界市场。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格林斯潘下一步行动的推测绝不会停止。格林斯潘效应已经成为一个期待解开的谜团。对格林斯潘效应的16种观察所得将有助于投资者在混乱的经济状态中辨清方向。而这种混乱的状态可能就是由于格林斯潘讲话引起的,但也可能是他本人引入的不安定因素。
第35章  格林斯潘效应释义 346
第36章  解开格林斯潘之谜 357
第37章  美联储主席开口讲话: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368
第38章  格林斯潘与股市的未来 380
注释 392
参考文献 415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Gary B. Shelly , Thomas J. Cashman,Harry J. Rosenblatt 著 史晟辉 王艳清 李芳 耿志强 等译
作者: (印) S. K. Singh 著
作者: (美) Patrick Juola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Ronald G.Ross
作者: [美]布莱恩 W. 柯尼汉(Brian W. Kernighan) 著
作者: (美)Michele Sliger; Stacia Broderick 著
作者: (美)Francesco Cesarini, Simon Thompson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