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码/设计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原书第1版)
作者 : Peter Merholz
译者 : 吴隽辰
丛书名 : UI设计丛书
出版日期 : 2009-04-20
ISBN : 7-111-26567-2
定价 : 2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123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Subject to Change:Creating Great Products & Services for an Uncertain World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预测未来从来都不简单
  纵观人类的大部分历史,如果你宣称自己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别人要么会觉得你天赋异禀,要么觉得你是个疯子。这取决于你的行为态度以及人们的世界观。如果预言实现了,那么你将成为英雄;如果没有,那么你将受到蔑视和冷落。所以人们对待自己的预言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当然了,有些事物相对而言比较容易预测。潮起潮落,春去春来。但人们最大的兴趣并不在于预测这些事物上,不是吗?人们关注是那些并不容易做出的预测。从股市的涨跌到新技术的社会影响,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现象,我们难以辨明其背后的本质。
  相应地,我们创造了各种系统,它们的首要卖点就是具有抵抗变化的能力。学校、政府、各种社会机构,在某种意义上,大部分我们称之为“现代文明”的事物都为应对意外变化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缓冲。离开了这些系统和它们所提供的稳定能力,我们很难相信150年来世界会发展得如此之快。
  然而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在商业世界中更明显地依赖于这样的系统。企业总是在寻找能够在商业过程中减少未知因素的方法。比如通过业务系统来使效率最优化。比如投资于销售和营销系统来保持高水准的用户需求。在这个竞争环境中,企业在寻找一种能够不受变化影响的商业模式。
  对产品和服务的创建者来说,压力尤其巨大。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提供易被人们接受的产品日益困难。变化的加速也阻碍着对未来的预测。
  预测未来从来没有简单过,但也没有变得更困难。我们周围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内在的驱动力也变得难以捉摸。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更好地预测未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反,我们需要更好的方法来应对将来可能会突然发生的变化。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方法。
  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创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的关键点并不是抵抗不可预知的变化,而是能适应变化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必须采取以下几种形式:适应新的深入用户行为的灵活设计流程、适应新技术条件的灵活开发流程、适应新竞争和市场的灵活决策流程。
  预测所带来的问题是,不到最后你也不知道对错,如果错了那么就为时已晚。未来越来越容易变化,而且没有任何“通知”。唯一问题是,要么不断寻找新的、更准确的预测方法,要么找到能继续工作的方法,而不去管哪个预言会变成现实。
  —Jesse James Garrett
  Adaptive Path总裁,Ajax之父

图书序言

JJG创建的Adaptive Path聚集了一批颇具先行者气质的优秀人才,这样一帮人天天在一起,所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每一小点都能给观者带来惊喜和启发。几个月前,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将其中几个人合著的《Subject To Change》英文书寄给我,想听听我的看法。而就是这样一本非中文、非小说、通篇陈述个人观点、理论上应该比较枯燥的书,我居然一口气看完了三章。
  头三章中,印象最深的几点:
  关于“什么是设计”,书中解释道,在Adaptive Path,Design意味着:Empathy(同理心)、Problem solving(解决问题)、Ideation and prototyping(思维能力和原型能力)、 Finding alternatives(发现可选方案)。这与我心目中,关于“什么是设计”的想法,不谋而合─“设计过程就是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头脑就应该想到:是谁、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内、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他会怎样去做、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在这样一种定义下的“设计”,所能产生的动力,远远超过大部分人心智模型中“设计”能做的事。
  然后,作者对乔帮主的产品“技术、特性和体验”进化论进行了解读,当大多数人在“特性”面前停止不前的时候,“……真正睿智的人会继续寻找答案─问题的本质,然后提出优雅、漂亮的解决方案。”也许,正是由于设计师对产品体验精益求精的追求,苹果产品才能一直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此外,作者对于竞品分析方法所持有的尖锐观点,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让人不忍释卷:“这种(特性的)对抗是什么?就是同化,抹平你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就像是竞争对手在设计你的产品一样。从用户角度看,同化就意味着你与其他公司之间没有了可识别的差异。体验将变得平庸,要么以退出告终,要么只注意到了那些负面的体验(比如可用性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再继续往下阅读。但,不可避免地,我脑子里跳出来了第一个念头:“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设计的价值所在,应该有一个跟设计有关的书名”;紧接着,又跳出来第二个念头:“这样一本好书一定要找一个好的译者,才算对得起作者。”于是,在我极力促成下,这本书交到了UCDChina年轻有为的吴隽辰同学的手里,而就在几天前,JunChen很高兴地告诉我,中文书名按照我的建议,定为《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预计4月份就能与大家见面了,也许我们还能争取在UCDChina的书友会上首发。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应对快速变化世界的产品策略书,它没有列出1、2、3来告诉你如何去做(how to do),它只是解释了设计和产品的关系、渊源,以及未来的方向。“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不确定的世界中,曾服务于我们的工具已不再那么好用。这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增加特性来吸引用户。流程上再也压榨不出效率,产品上也没有那么多缺陷。”那么,要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呢?如果你也曾经有过同样的困惑,那这本书一定有助于解决你的问题。
  因为“……这个世界固有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大量的可能性。我们生活、工作在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中。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受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想象力,一方面是与用户密切相连的能力。”
  这正是“设计”能赋予我们的力量。
  范晓燕(Angela)
  UCDChina发起人,《赢在用户》、《用户体验的要素》中文版译者

作者简介

Peter Merholz: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吴隽辰:暂无简介

译者序

用户体验一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那么火热。在中国,最近两年,设计师、产品经理、管理人员等逐渐意识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一些前沿的设计师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实际上已经与全球接轨。
  在中国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领域,经常可以见到关于“用户体验是谁的责任”、“同理心”、“设计管理和流程”等理念和实践方面的讨论。而读完本书你将会发现,原来设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样的。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出版社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和图书方面的努力,让中国的设计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前沿的理念和方法。
  贯穿全书的是一种拥抱变化的态度和以体验为战略的理念,只有这样的态度和理念才能使企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并持续不断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在中国,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不择手段、从用户身上榨取利润,虽然其产品设计看上去很“敏捷”,但本质上是一种短见。
  书中提到了很多企业的例子,最著名的应该是柯达公司和苹果公司。他们的体验战略—“您只需按下快门,其余的我们来做”和“所有媒体,随时随地”—自始至终地指导着他们的产品,并且通过实践证明了体验战略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正应该是我们中国企业、中国设计师所需要学习的。
  感谢Angela(《赢在用户》、《用户体验的要素》的译者,UCDChina发起人)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让我有机会能够翻译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对用户体验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入,我也尝试着使用书中提到的设计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设计工作。
  吴隽辰(JunChen),UCDChina发起人
  www.junchenwu.com
  2009年2月

  吴隽辰(JunChen)
  设计师/Blogger,UCDChina发起人,Web标准组织国际联络组(WaSP ILG)成员。2003年开始从事互联网产品设计,现专注于电子商务、社区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发展。博客:http://www.junchenwu.com。

图书目录

前言 1
第1章  产品=体验 3
第2章  体验=战略 13
第3章  理解人们的新方式 27
第4章  抓住复杂性,培养同理心 43
第5章  停止设计“产品” 56
第6章  设计竞争力 71
第7章  敏捷方法 103
第8章  不确定的世界 117
参考文献 120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彭波 孙一林
作者: (加)Ze-Nian Li,Mark S.Drew
作者: [美]詹妮·普瑞斯(Jenny Preece)[英]伊温妮·罗杰斯(Yvonne Rogers) 海伦·夏普(Helen Sharp) 著
作者: (英)Maria Petrou, (希)Panagiota Bosdogianni
参考读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