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德鲁克论管理
作者 :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著
译者 : 何缨 康志军 译
出版日期 : 2018-11-06
ISBN : 978-7-111-59777-3
定价 : 6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66
开本 : 16
原书名 : 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原出版社: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德鲁克论管理》收录了一系列德鲁克最有价值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和发现,可以看作是对德鲁克的著作最有深度的介绍。德鲁克用他独特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读者去追溯工作场所重大变革的演化过程,并且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管理者在平衡变革和连续性之间所扮演的角色。

图书特色

上架指导

管理理论

封底文字

管理导师的管理秘籍
展示管理思维与实践的过去与未来   

这是每一位管理者、咨询顾问和商科学生都不应错过的必读指南。
                          ——《出版人周刊》

这是值得信任的商业理念。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金融时报》

图书序言

已经发生的未来
试图凭空臆测政治、社会、经济及商业等人类活动的未来,是没什么意义的,更不用说试图臆测未来75年的发展趋势了。不过,我们可以想办法标示出一些已经发生而且无可挽回的重大事件。这样做对人类确实有帮助,因为我们可以估计这些重大事件对未来10年或20年的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有办法从“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推测未来趋势,从而预先做好准备。
排除战争、各种污染与毒害或彗星撞击地球的威胁,未来主导人类商业活动的,将不会是经济或科技因素,而是人口问题。但是,左右人类商业活动的主要因素,不是过去40年来许多专家一再警告的全球人口“过剩”问题,而是从日本、欧洲到北美洲,许多发达国家中越来越严重的人口“不足”问题。
发达世界正在集体“自杀”。许多先进国家新生儿的出生率不断下降,使得人口总数持续萎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相当明显:面对家庭中逐渐增加的老年人与非劳动人口,年轻一辈的生活担子日益沉重,既然收入仅能够负担家中长辈的生活所需,这些年轻人只好减少另一些依赖他们的人口,也就是少生几个小孩或完全不生育。
或许将来情况会有所改变,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仍然没有丝毫止跌回升的迹象。就算这些先进国家的出生率,一夜之间回升到50年前美国“婴儿潮”时期的30%以上,等到这批新生婴儿受完教育、变成有生产力的成人,也是25年以后的事了。换句话说,未来25年内,在发达国家中,人口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这些国家的社会与经济体系,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身体健康、在总人口中占大多数的那群人,他们的实际退休年龄(不再从事任何工作的年龄)将延长到75岁。
将来不论是增加劳动人口(也就是像以前一样,尽量投入更多资源)还是刺激消费者需求,都无法再促进经济增长了。想要见到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唯有针对知识性工作及知识工作者(也就是这些先进国家唯一仍拥有优势的资源)持续且大幅提高生产力。若果真如此,发达国家或许还可能保持几十年的优势。
将来不会再有主导世界经济的单一强权了。因为任何发达国家都没有足够的人口让它们扮演这种角色。对任何一个国家、产业或企业而言,都不再有所谓的长期竞争优势。因为在任何期间,不管资本还是科技,都无法弥补越来越短缺的劳动力资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出来的训练方法,已经足以让没有工业制造经验的生手,在极短时间内摇身一变,成为具备世界级水准的熟练工人。在公开市场上,谁都可以取得必要的科技以发展自己的品牌,再设法引进最新科技强化现有品牌,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定律,而且付出的代价相当有限。对发达国家来说,知识工作者已成了唯一的相对优势来源,然而,它不是以“质”取胜的优势;和先进国家的知识工作者相比,新兴国家中受过教育的人在聪明才智方面毫不逊色,因此,它是以“量”取胜的优势。换句话说,在人数方面,发达国家中知识工作者的确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想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维持现有竞争地位,将量的优势转变为质的优势,是发达国家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应该有系统地以知识性工作及知识工作者为对象,设法持续提高这两者的生产力。但是截至目前,这个课题仍未受到重视,以致知识性工作及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普遍偏低。
知识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源,因为知识会不断地自我淘汰。今天拥有最先进知识的人,明天很可能就变成最无知的人。另一个原因是,知识常常被快速甚至突如其来的变动所左右,例如,医疗领域从传统制药方法到基因技术,电脑业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知识性工作及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并非唯一的竞争要素。不过,至少对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产业而言,它有可能演变为决定性的竞争要素。如果这个预测属实,企业界及主管将面临以下的课题。
第一个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课题是:不论本质还是内容,各类与商业运作相关的知识,将以不可预知的模式持续改变,而这种突发的改变,将迫使世界经济一直处于高度变动与竞争的环境中。
企业组织与主管所需要的信息,可能会一直快速变动。过去多年来,人们一直专注于改进传统信息。具体而言,人们几乎只关心组织“内部”的信息,“会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时至今天,这个忠实记录公司所发生大小事情的传统信息系统,仍然是大多数主管赖以生存的重要决策工具。从作业成本法会计制度、执行计分卡到经济价值分析,近年来,学者专家在会计领域所做的改变与改进,仍然离不开“如何更准确地提供公司内部信息”的范围。利用最先进信息系统产生的资料,也具有同样目的。事实上,任何组织搜集来的信息,90%以上都是该组织内部发生的事件。将来,如果管理者想要制定出赢的策略,势必要取得更多与组织“外部”事件及环境有关的资讯:非顾客的情报、非本身和既有竞争者所使用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非现有市场的信息等。唯有取得这类信息,组织才能够决定如何分配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从而创造出最高的投资回报。也唯有取得更多这类信息,在面对世界经济环境与知识本质所带来的突发性变动时,企业组织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各种新的变革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针对外部信息发展出更严谨的搜集与分析方法,将逐渐成为企业组织与信息专家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知识造就了“可移动的资源”。知识工作者和制造工人不同,因为知识工作者本身拥有生产工具,那就是他们脑袋里的知识,他们可以带着生产工具四处移动。与此同时,企业组织所需的知识,也有可能不断变动。因此,在发达国家中,企业越来越不能用传统方式去“管理”这批逐渐增加而且支领高额薪资的主要工作人口。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批知识工作者甚至不能算是组织的正式员工,而是承包者、专家、顾问、兼职人员或风险投资事业的合伙人等。逐渐地,我们将以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而不是以付酬劳给他们的企业来辨认他们。
从每一个角度来看,上述所有课题,都将改变“组织”的意义。从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法约尔到通用汽车公司的斯隆,再到现在最流行的团队模式,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公司的“正确的组织”。但是,将来不会再有这种东西了,以后将只有各种不同的组织。这就如同一座炼油厂、一座天主教堂及郊区的一栋房屋,虽然都是建筑物,彼此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的每一个组织(不限于企业组织),都将针对特定的任务、时间和地点,设计出最适合的组织结构。
上述所有趋势也告诉我们,管理艺术与科学的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大。大约在125年前,人类为了生产“东西”,从而发明了管理,企图以有组织的方式提高生产力。今后,管理将从商业组织逐渐扩展到更多领域。未来对于社会知识资源的管理,将着重于发展新观念、新方法以及实践的最重要领域,特别是目前管制过多或是管理不足的教育与医疗机构。
以上所言是对未来的预测吗?不是的,它们是“已经发生的未来”。

推荐序

推荐序一
功能正常的社会和博雅管理
为“彼得·德鲁克全集”作序
享誉世界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自认为,虽然他因为创建了现代管理学而广为人知,但他其实是一名社会生态学者,他真正关心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管理则是新出现的用来改善社会和人生的工具。他一生写了39本书,只有15本书是讲管理的,其他都是有关社群(社区)、社会和政体的,而其中写工商企业管理的只有两本书(《为成果而管理》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深知人性是不完美的,因此人所创造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设计的社会也不可能完美。他对社会的期待和理想并不高,那只是一个较少痛苦,还可以容忍的社会。不过,它还是要有基本的功能,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条件。这些功能或条件,就好像一个生命体必须具备正常的生命特征,没有它们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了。值得留意的是,社会并不等同于“国家”,因为“国(政府)”和“家(家庭)”不可能提供一个社会全部必要的职能。在德鲁克眼里,功能正常的社会至少要由三大类机构组成: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它们各自发挥不同性质的作用,每一类、每一个机构中都要有能解决问题、令机构创造出独特绩效的权力中心和决策机制,这个权力中心和决策机制同时也要让机构里的每个人各得其所,既有所担当、做出贡献,又得到生计和身份、地位。这些在过去的国家中从来没有过的权力中心和决策机制,或者说新的“政体”,就是“管理”。在这里德鲁克把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中的管理体制与政府的统治体制统称为“政体”,是因为它们都掌握权力,但是,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权力。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掌握的,是为了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而调配社会资源的权力,政府所拥有的,则是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的裁夺和干预的权力。
在美国克莱蒙特大学附近,有一座小小的德鲁克纪念馆,走进这座用他的故居改成的纪念馆,正对客厅入口的显眼处有一段他的名言:
在一个由多元的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中,使我们的各种组织机构负责任地、独立自治地、高绩效地运作,是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有绩效的、负责任的管理是对抗和替代极权专制的唯一选择。
当年纪念馆落成时,德鲁克研究所的同事们问自己,如果要从德鲁克的著作中找出一段精练的话,概括这位大师的毕生工作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意义,会是什么?他们最终选用了这段话。
如果你了解德鲁克的生平,了解他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你一定会同意他们的选择。从他的第一本书《经济人的末日》到他独自完成的最后一本书《功能社会》之间,贯穿着一条抵制极权专制、捍卫个人自由和尊严的直线。这里极权的极是极端的极,不是集中的集,两个词一字之差,其含义却有着重大区别,因为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中央集权统治直到20世纪才有条件变种成极权主义。极权主义所谋求的,是从肉体到精神,全面、彻底地操纵和控制人类的每一个成员,把他们改造成实现个别极权主义者梦想的人形机器。20世纪给人类带来最大灾难和伤害的战争和运动,都是极权主义的“杰作”,德鲁克青年时代经历的希特勒纳粹主义正是其中之一。要了解德鲁克的经历怎样影响了他的信念和价值观,最好去读他的《旁观者》;要弄清什么是极权主义和为什么大众会拥护它,可以去读汉娜·阿伦特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
好在历史的演变并不总是令人沮丧。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从1800年开始,最近这200年生产力呈加速度提高,不但造就了物质的极大丰富,还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改变,这就是德鲁克早在80年前就敏锐地洞察和指出的,多元的、组织型的新社会的形成:新兴的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填补了由来已久的“国(政府)”和“家(家庭)”之间的断层和空白,为现代国家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种种社会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教育的普及和知识工作者的崛起,正在造就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而信息科技成为这一切变化的加速器。要特别说明,“知识工作者”是德鲁克创造的一个称谓,泛指具备和应用专门知识从事生产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人群,这包括企业家和在任何机构中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和技工,也包括社会上的独立执业人士,如会计师、律师、咨询师、培训师等。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知识的应用领域一再被扩大,个人和个别机构不再是孤独无助的,他们因为掌握了某项知识,就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影响他人的权力。知识工作者和由他们组成的知识型组织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或组织,知识工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可以主动地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促成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层面的改变,而传统的知识分子只能依附于当时的统治当局,在统治当局提供的平台上才能有所作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深远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不仅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在一个由多元组织构成的社会中,拿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机构这三类组织相互比较,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因为受到市场、公众和政府的制约,它们的管理者不可能像政府那样走上极权主义统治,这是它们在德鲁克看来,比政府更重要、更值得寄予希望的原因。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可能因为管理缺位或者管理失当,例如官僚专制,不能达到德鲁克期望的“负责任地、高绩效地运作”,从而为极权专制垄断社会资源让出空间、提供机会。在所有机构中,包括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的工作社群中,知识工作者的崛起既为新的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带来对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管理方式的挑战。德鲁克正是因应这样的现实,研究、创立和不断完善现代管理学的。
1999年1月18日,德鲁克接近90岁高龄,在回答“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写了下面这段话:
我着眼于人和权力、价值观、结构和规范去研究管理学,而在所有这些之上,我聚焦于“责任”,那意味着我是把管理学当作一门真正的“博雅技艺”来看待的。
给管理学冠上“博雅技艺”的标识是德鲁克的首创,反映出他对管理的独特视角,这一点显然很重要,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中却没找到多少这方面的进一步解释。最完整的阐述是在他的《管理新现实》这本书第15章第五小节,这节的标题就是“管理是一种博雅技艺”:
30年前,英国科学家兼小说家斯诺(C. P. Snow)曾经提到当代社会的“两种文化”。可是,管理既不符合斯诺所说的“人文文化”,也不符合他所说的“科学文化”。管理所关心的是行动和应用,而成果正是对管理的考验,从这一点来看,管理算是一种科技。可是,管理也关心人、人的价值、人的成长与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管理又算是人文学科。另外,管理对社会结构和社群(社区)的关注与影响,也使管理算得上是人文学科。事实上,每一个曾经长年与各种组织里的管理者相处的人(就像本书作者)都知道,管理深深触及一些精神层面关切的问题—像人性的善与恶。
管理因而成为传统上所说的“博雅技艺”(liberal art)—是“博雅”(liberal),因为它关切的是知识的根本、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也是“技艺”(art),因为管理就是实行和应用。管理者从各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心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历史、伦理学,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汲取知识与见解,可是,他们必须把这种知识集中在效能和成果上—治疗病人、教育学生、建造桥梁,以及设计和销售容易使用的软件程序等。
作为一个有多年实际管理经验,又几乎通读过德鲁克全部著作的人,我曾经反复琢磨过为什么德鲁克要说管理学其实是一门“博雅技艺”。我终于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溢美之举,而是在为管理定性,它揭示了管理的本质,提出了所有管理者努力的正确方向。这至少包括了以下几重含义:
第一,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或者说管理的要害,就是管理者和每个知识工作者怎么看待与处理人和权力的关系。德鲁克是一位基督徒,他的宗教信仰和他的生活经验相互印证,对他的研究和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看来,人是不应该有权力(power)的,只有造人的上帝或者说造物主才拥有权力,造物主永远高于人类。归根结底,人性是软弱的,经不起权力的引诱和考验。因此,人可以拥有的只是授权(authority),也就是人只是在某一阶段、某一事情上,因为所拥有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而被授权。不但任何个人是这样,整个人类也是这样。民主国家中“主权在民”,但是人民的权力也是一种授权,是造物主授予的,人在这种授权之下只是一个既有自由意志,又要承担责任的“工具”,他是造物主的工具而不能成为主宰,不能按自己的意图去操纵和控制自己的同类。认识到这一点,人才会谦卑而且有责任感,他们才会以造物主才能够掌握、人类只能被其感召和启示的公平正义,去时时检讨自己,也才会甘愿把自己置于外力强制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第二,尽管人性是不完美的,但是人彼此平等,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的创造能力,都有自己的功能,都应该被尊敬,而且应该被鼓励去创造。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中所说的,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权利(rights),正是从这一信念而来的,这也是德鲁克的管理学之所以可以有所作为的根本依据。管理者是否相信每个人都有善意和潜力?是否真的对所有人都平等看待?这些基本的或者说核心的价值观和信念,最终决定他们是否能和德鲁克的学说发生感应,是否真的能理解和实行它。
第三,在知识社会和知识型组织里,每一个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既是知识工作者,也是管理者,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专门知识对他人和组织产生权威性的影响—知识就是权力。但是权力必须和责任捆绑在一起。而一个管理者是否负起了责任,要以绩效和成果做检验。凭绩效和成果问责的权力是正当和合法的权力,也就是授权(authority),否则就成为德鲁克坚决反对的强权(might)。绩效和成果之所以重要,不但在经济和物质层面,而且在心理层面,都会对人们产生影响。管理者和领导者如果持续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在彻底失望之余,会转而选择去依赖和服从强权,同时甘愿交出自己的自由和尊严。这就是为什么德鲁克一再警告,如果管理失败,极权主义就会取而代之。
第四,除了让组织取得绩效和成果,管理者还有没有其他的责任?或者换一种说法,绩效和成果仅限于可量化的经济成果和财富吗?对一个工商企业来说,除了为客户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赚取合理的利润,能否同时成为一个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公民”,能否同时帮助自己的员工在品格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升呢?这似乎是一个太过苛刻的要求,但它是一个合理的要求。我个人在十多年前,和一家这样要求自己的后勤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合作,通过实践认识到这是可能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把伦理道德的诉求和经济目标,设计进同一个工作流程、同一套衡量系统,直至每一种方法、工具和模式中去。值得欣慰的是,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肯定的回答。
第五,“作为一门博雅技艺的管理”或称“博雅管理”,这个讨人喜爱的中文翻译有一点儿问题,从翻译的“信、达、雅”这三项专业要求来看,雅则雅矣,信有不足。liberal art直译过来应该是“自由的技艺”,但最早的繁体字中文版译成了“博雅艺术”,这可能是想要借助它在中国语文中的褒义,我个人还是觉得“自由的技艺”更贴近英文原意。liberal本身就是自由。art可以译成艺术,但管理是要应用的,是要产生绩效和成果的,所以它首先应该是一门“技能”。另一方面,管理的对象是人们的工作,和人打交道一定会面对人性的善恶,人的千变万化的意念—感性的和理性的,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又是一门涉及主观判断的“艺术”。所以art其实更适合解读为“技艺”。liberal—自由,art—技艺,把两者合起来就是“自由技艺”。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之所以对liberal art的翻译这么咬文嚼字,是因为管理学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成功学。它不是旨在让一家企业赚钱,在生产效率方面达到最优,也不是旨在让一家非营利机构赢得道德上的美誉。它旨在让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其中的人类社会和人类社群(社区)更健康,使人们较少受到伤害和痛苦。让每个工作者,按照他与生俱来的善意和潜能,自由地选择他自己愿意在这个社会或社区中所承担的责任;自由地发挥才智去创造出对别人有用的价值,从而履行这样的责任;并且在这样一个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成长为更好和更有能力的人。这就是德鲁克先生定义和期待的,管理作为一门“自由技艺”,或者叫“博雅管理”,它的真正的含义。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推荐序二
跨越时空的管理思想
20多年来,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关于德鲁克先生著作的出版计划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每本书一经出版便会占据畅销书排行榜,广受读者喜爱。我非常荣幸,一开始就全程参与了这套丛书的翻译、出版和推广活动。尽管这套丛书已经面世多年,然而每次去新华书店或是路过机场的书店,总能看见这套书静静地立于书架之上,长盛不衰。在当今这样一个强调产品迭代、崇尚标新立异、出版物良莠难分的时代,试问还有哪本书能做到这样呢?
如今,管理学研究者们试图总结和探讨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成功的奥秘,结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想,企业成功的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一定少不了德鲁克先生著作的启发、点拨和教化。从中国老一代企业家(如张瑞敏、任正非),及新一代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如方洪波)的演讲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来自先生的真知灼见。在当代管理学术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出先生的思想指引和学术影响。我常常对学生说,当你不能找到好的研究灵感时,可以去翻翻先生的著作;当你对企业实践困惑不解时,也可以把先生的著作放在床头。简言之,要想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首先要从研读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开始。基于这个原因,1991年我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图书馆的一角专门开辟了德鲁克著作之窗,并一手创办了德鲁克论坛。至今,我已在南京大学商学院举办了100多期德鲁克论坛。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为德鲁克先生著作的翻译、出版和推广付出的辛勤努力。
在与企业家的日常交流中,当发现他们存在各种困惑的时候,我常常推荐企业家阅读德鲁克先生的著作。这是因为,秉持奥地利学派的一贯传统,德鲁克先生总是将企业家和创新作为著作的中心思想之一。他坚持认为:“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总是面临着效率和创新、制度和个性化、利润和社会责任、授权和控制、自我和他人等不同的矛盾与冲突。企业家总是在各种矛盾与冲突中成长和发展。现代工商管理教育不但需要传授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准则,同时也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优秀管理技能的职业经理人。一个有效的组织既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保证,同时也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者,两者缺一不可。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家需要通过对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而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一个再高明的制度,如果没有具有职业道德的员工和管理者的遵守,制度也会很容易土崩瓦解。换言之,一个再高效的组织,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者和员工,组织的效率也不可能得到实现。虽然德鲁克先生的大部分著作是有关企业管理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自由、成长、创新、多样化、多元化的思想在其著作中是一以贯之的。正如德鲁克在《旁观者》一书的序言中所阐述的,“未来是‘有机体’的时代,由任务、目的、策略、社会的和外在的环境所主导”。很多人喜欢德鲁克提出的概念,但是德鲁克却说,“人比任何概念都有趣多了”。德鲁克本人虽然只是管理的旁观者,但是他对企业家工作的理解、对管理本质的洞察、对人性复杂性的观察,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这也许就是企业家喜爱他的著作的原因吧!
德鲁克先生从研究营利组织开始,如《公司的概念》(1946年),到研究非营利组织,如《非营利组织的管理》(1990年),再到后来研究社会组织,如《功能社会》(2002年)。虽然德鲁克先生的大部分著作出版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然而其影响力却是历久弥新的。在他的著作中,读者很容易找到许多最新的管理思想的源头,同时也不难获悉许多在其他管理著作中无法找到的“真知灼见”,从组织的使命、组织的目标以及工商企业与服务机构的异同,到组织绩效、富有效率的员工、员工成就、员工福利和知识工作者,再到组织的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工作的设计与内涵、管理人员的开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型组织、有效决策、管理沟通、管理控制、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的架构与设计、企业的合理规模、多角化经营、多国公司、企业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
30多年前在美国读书期间,我就开始阅读先生的著作,学习先生的思想,并聆听先生的课堂教学。回国以后,我一直把他的著作放在案头。尔后,每隔一段时间,每每碰到新问题,就重新温故。令人惊奇的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每次重温的时候,竟然会生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想法和体会。仿佛这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让人久久回味,有幸得以伴随终生。一本著作一旦诞生,就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而专属于每个读者,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育。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我想,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就是如此。
特此作序,与大家共勉!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
博士生导师
2018年10月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安中大楼



推荐序三

彼得·德鲁克与伊藤雅俊管理学院是因循彼得·德鲁克和伊藤雅俊命名的。德鲁克生前担任玛丽·兰金·克拉克社会科学与管理学教席教授长达三十余载,而伊藤雅俊则受到日本商业人士和企业家的高度评价。
彼得·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作品涵盖了39本著作和无数篇文章。在德鲁克学院,我们将他的著述加以浓缩,称之为“德鲁克学说”,以撷取德鲁克著述在五个关键方面的精华。
我们用以下框架来呈现德鲁克著述的现实意义,并呈现他的管理理论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五个关键方面如下。
(1)对功能社会重要性的信念。一个功能社会需要各种可持续性的组织贯穿于所有部门,这些组织皆由品行端正和有责任感的经理人来运营,他们很在意自己为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所做的贡献。德鲁克有两本书堪称他在功能社会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第一本书是《经济人的末日》(1939年),“审视了法西斯主义的精神和社会根源”。然后,在接下来出版的《工业人的未来》(1942年)一书中,德鲁克阐述了自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展望。后来,因为对健康组织对功能社会的重要作用兴趣盎然,他的主要关注点转到了商业。
(2)对人的关注。德鲁克笃信管理是一门博雅艺术,即建立一种情境,使博雅艺术在其中得以践行。这种哲学的宗旨是:管理是一项人的活动。德鲁克笃信人的潜质和能力,而且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通过人来做成事情的,因为工作会给人带来社会地位和归属感。德鲁克提醒经理人,他们的职责可不只是给大家发一份薪水那么简单。
对于如何看待客户,德鲁克也采取“以人为本”的思想。他有一句话人人知晓,即客户决定了你的生意是什么,这门生意出品什么以及这门生意日后能否繁荣,因为客户只会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买单。理解客户的现实以及客户崇尚的价值是“市场营销的全部所在”。
(3)对绩效的关注。经理人有责任使一个组织健康运营并且持续下去。考量经理人的凭据是成果,因此他们要为那些成果负责。德鲁克同样认为,成果负责制要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层面,务求淋漓尽致。
制衡的问题在德鲁克有关绩效的论述中也有所反映。他深谙若想提高人的生产力,就必须让工作给他们带来社会地位和意义。同样,德鲁克还论述了在延续性和变化二者间保持平衡的必要性,他强调面向未来并且看到“一个已经发生的未来”是经理人无法回避的职责。经理人必须能够探寻复杂、模糊的问题,预测并迎接变化乃至更新所带来的挑战,要能看到事情目前的样貌以及可能呈现的样貌。
(4)对自我管理的关注。一个有责任心的工作者应该能驱动他自己,能设立较高的绩效标准,并且能控制、衡量并指导自己的绩效。但是首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能自如地掌控他们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换言之,内在意愿在先,外在成效在后。
(5)基于实践的、跨学科的、终身的学习观念。德鲁克崇尚终身学习,因为他相信经理人必须要与变化保持同步。但德鲁克曾经也有一句名言:“不要告诉我你跟我有过一次精彩的会面,告诉我你下周一打算有哪些不同。”这句话的意思正如我们理解的,我们必须关注“周一早上的不同”。
这些就是“德鲁克学说”的五个支柱。如果你放眼当今各个商业领域,就会发现这五个支柱恰好代表了五个关键方面,它们始终贯穿交织在许多公司使命宣言传达的讯息中。我们有谁没听说过高管宣称要回馈他们的社区,要欣然采纳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和跨界协同呢?
彼得·德鲁克的远见卓识在于他将管理视为一门博雅艺术。他的理论鼓励经理人去应用“博雅艺术的智慧和操守课程来解答日常在工作、学校和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经理人的目光要穿越学科边界来解决这世上最棘手的一些问题,并且坚持不懈地问自己:“你下周一打算有哪些不同?”
彼得·德鲁克的影响不限于管理实践,还有管理教育。在德鲁克学院,我们用“德鲁克学说”的五个支柱来指导课程大纲设计,也就是说,我们按照从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到组织如何介入社会这个次序来给学生开设课程。
德鲁克学院一直十分重视自己的毕业生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其实,我们的使命宣言就是:
通过培养改变世界的全球领导者,来提升世界各地的管理实践。
有意思的是,世界各地的管理教育机构也很重视它们的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的主要标志之一。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始终致力于增进商界、学者、机构以及学生之间的交融,从而使商业教育能够与商业实践的需求步调一致”。
最后我想谈谈德鲁克和管理教育,我的观点来自2001年11月BizEd杂志第1期对彼得·德鲁克所做的一次访谈,这本杂志由商学院协会出版,受众是商学院。在访谈中,德鲁克被问道:在诸多事项中,有哪三门课最重要,是当今商学院应该教给明日之管理者的?
德鲁克答道:
第一课,他们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太多的人仍在指望人事部门来照顾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不知道自己的归属何在,他们对自己毫不负责。
第二课也是最重要的,要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焦点仍然放在对下属的管理上,但应开始关注如何成为一名管理者。管理你的上司比管理下属更重要。所以你要问:“我应该为组织贡献什么?”
最后一课是必须修习基本的素养。是的,你想让会计做好会计的事,但你也想让她了解其他组织的功能何在。这就是我说的组织的基本素养。这类素养不是学一些相关课程就行了,而是与实践经验有关。
凭我一己之见,德鲁克在2001年给出的这则忠告,放在今日仍然适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修习自我管理,需要向上管理,也需要了解一个组织的功能如何与整个组织契合。
彼得·德鲁克对管理实践的影响深刻而巨大。他涉猎广泛,他的一些早期著述,如《管理的实践》(1954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966年)以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1985年),都是我时不时会翻阅研读的书籍,每当我作为一个商界领导者被诸多问题困扰时,我都会从这些书中寻求答案。

珍妮·达罗克
彼得·德鲁克与伊藤雅俊管理学院院长
亨利·黄市场营销和创新教授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市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引言
序言
第一部分  经理人的责任
第1章 事业理论:经营假说 / 3
过去赖以成功的经营假说如今已经失效 / 4
事业理论的三个部分和四项特征 / 12
事先建立预警措施应对变化 / 16
特别留意初期警讯 / 18
重新构建事业理论 / 20
第2章 有效的决策 / 23
决策过程中六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 24
对问题进行分类 / 25
准确定义问题 / 29
将解决方案具体化 / 31
做出“正确”而非“可接受”的决策 / 33
将具体行动纳入决策中 / 35
反馈:不断检视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39
结论 / 41
第3章 如何做人事决策 / 42
人事决策的基本原则 / 43
人事决策的重要步骤 / 45
高风险的决策 / 49
第4章 小构想,大作用 / 53
构想的创业本质 / 54
商业银行 / 55
化工行业 / 57
现代批发业 / 57
大规模分销 / 58
折扣连锁店 / 59
IBM / 60
西尔斯 / 60
巴塔 / 61
化创意为创业构想 / 62
结论 / 65
第5章 创新的原则 / 66
创新机会的七大来源 / 67
掌握创新的简单原则 / 78
第6章 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 / 81
摒弃陈词滥调 / 82
收入VS.成本 / 85
集中优势力量 / 88
提升经营绩效的三大步骤 / 90
分析事实 / 92
下一步该做什么 / 95
决定优先次序的决策 / 96
结论 / 98
第二部分  执行者的世界
第7章 管理者真正需要的信息 / 103
从成本会计到产出控制 / 105
从法律幻觉到经济现实 / 108
取得创造财富的信息 / 112
从组织外部取得变革信息 / 119
结论 / 122
第8章 新型组织的到来 / 123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诞生 / 124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管理议题 / 129
经理人的管理挑战 / 131
结论 / 136
第9章 组织化的新社会 / 138
不学习,就淘汰 / 140
建立有效管理变革的机制 / 142
组织文化应超越所在社区 / 145
组织与社会责任 / 146
组织是经由特定目的而成形的 / 148
组织与成员的新关系 / 150
工作团队是未来的组织形态 / 153
结论 / 156
第10章 企业可以向非营利组织学习什么 / 160
使命的强大影响力 / 162
有效运用董事会的功能 / 166
需求、训练与责任 / 169
结论 / 173
第11章 新生产力的挑战 / 175
如何让知识工作者更聪明地工作 / 178
工作贫瘠化破坏了生产力 / 182
服务性工作如何界定绩效 / 184
问问基层工作人员吧 / 187
结论 / 189
第12章 管理与这个世界的课题 / 192
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 / 193
做得更聪明,而非做得更卖力 / 195
来自管理本身的新课题 / 197
教育是最大的管理课题 / 199
改变劳资对立的养老金社会主义 / 202
许多基本问题仍然有待克服 / 205
结论 / 208
第13章 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理人:德鲁克专访 / 212
注释 / 229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纪成君 李乃文 路世昌 等
作者: 理查德.L.达夫特
作者: [美]斯蒂芬 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 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 戴维 A.德森佐( David A. DeCenzo)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编
作者: [美] 吉娜·聂夫(Gina Neff) 唐恩·娜芙斯(Dawn Nafus)著
作者: (美)蒂姆·克拉克(Tim Clark)(瑞士)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Alexander Osterwalder)(比利时)伊夫·皮尼厄(Yves Pigneur) 著
作者: 比尔·普赖斯(Bill Price); 戴维·贾菲(David Jaf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