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个人理财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
作者 : [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著
译者 : 杨天南 译
出版日期 : 2015-02-12
ISBN : 978-7-111-49362-4
定价 : 5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64
开本 : 32
原书名 : The Warren Buffett Way(3rd Edition )
原出版社: John Wiley & Son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通过实例精辟而又详尽地描述了贯穿巴菲特投资生涯的投资哲学、投资策略、公司分析和估价技术,展示了巴菲特投资决策过程中令人神往的所谓“秘密”,书中还收入了贝克夏·哈维公司年报和若干公司股票的价值估算过程及结果,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巴菲特投资策略的精髓,更理性地投身证券市场。

图书特色

在历经六十载栉风沐雨的航行中,沃伦·巴菲特在投资的海洋中遭遇过无数挑战,却依然继续演绎着他无与伦比的成功。他谦逊、正直、智慧的品质赢得了世界各地千万人的爱戴,并点燃了人们对于他如何投资成功的强烈好奇。这就是为什么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相隔十年之后,再次完成《巴菲特之道》第3版的原因。
当今世界获得信息的手段越来越方便,但人们想从股市中分一杯羹却仍非易事。在这纷扰喧哗的市场之上,人们或许不曾想到,巴菲特以他的深刻洞察与传奇经历如同灵光般的存在。哈格斯特朗将这位“奥马哈先知”的投资哲学在《巴菲特之道》中条分缕析,并向读者揭示了如何将巴菲特的有效方法融入自己的行为之中。
伴随着巴菲特的个人经历和职业历程,这本书还介绍了很多重要人物,从本杰明·格雷厄姆到菲利普·费雪,再到查理·芒格,他们影响了巴菲特的投资观。
哈格斯特朗将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进行了分解,并演示了为何巴菲特的方法“并未超出任何人的能力范围”。通过本书,你将了解巴菲特如何挑选股票以及购买企业,这二者实际上都建立在同样的模式下,其中的行为秘籍被解码为十二个投资准则。
通过书中的第一手资料,你会了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何运用这些投资准则进行企业并购。在学习了如何进行理性决策之后,书中还展示了为什么巴菲特认为集中投资极大地简化了投资组合管理的任务。从中,你还能获知巴菲特如何处理投资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挑战,以及在长期投资中耐心所扮演的角色。
读者还可以从网站www.thewarrenbuffettway.com中获得相关知识,包括巴菲特分析股票时常用的估值工具。
沃伦·巴菲特管理投资的方法已经跨越了六十年,将他的投资准则融入你的思维和投资行动,这或许不能让你成为亿万富翁,但一定会改进并提高你的长期投资水平,你将成为更好的投资者。

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
《福布斯》《经济学人》《达拉斯新闻早报》
及国内外投资家一致推荐

这本书包含了一个成功投资家的思考与哲学,它提到的方法值得任何财务等级的人践行。
彼得·林奇
通过这本书去懂得巴菲特,将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资体系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成功。
肯尼斯·费雪
菲利普·费雪之子
巴菲特朴素的智慧与哲学都完美地呈现在这本《巴菲特之道》中。
约翰·博格
先锋基金创始人
《巴菲特之道》一书问世已经20年了,该书第1版是第一本把巴菲特介绍到中国的书,我不禁产生了很多联想:20年来中国股市有了一些什么样的改变?遍观市场,很多事实表明,20年来,巴菲特思想在中国股市的影响还很有限。看来,普及巴菲特的思想任重而道远!也许,这就是天南先生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翻译出版《巴菲特之道》第3版以继续指引道路的重要性所在。
李 剑
上证巴菲特研究会常务理事
当天南先生翻译《巴菲特之道》之时,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正上破20万美元,而巴菲特的身价也飙升至630亿美元以上。这些足以使之傲睨天下的奇迹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哈格斯特朗的《巴菲特之道》将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
姚 斌
著名价值投资人 一只花蛤
与《巴菲特之道》的缘分始于1997年,18年后的今天,再读天南兄翻译的第3版,愈加强烈地体会到,投资绝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教条,巴菲特之路就是持续进化、持续提升投资境界之路。
陈 理
实力资产CEO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主席
《巴菲特之道》是近20年来我阅读最多、收获最多、笔记最多、感悟最多、向股友推荐最多的一本研究巴菲特最好的书。它见证了我近20年来学习、研究、实践、宣讲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所走过的道路。
杨宝忠
著名价值投资人
作者对于巴菲特投资思想有着准确和深入的了解,远超其他关于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书籍。所以,这本书我看了不止一遍,在碰到投资疑惑的时候,翻翻书中的投资案例,也会让自己近距离地了解巴菲特每一次重大投资决策思考的全过程,受益匪浅……如果读者朋友能够仔细阅读手中的这本书,我想其价值不亚于巴菲特的午餐。
张可兴
格雷资产总经理

作者简介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美盛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董事总经理。他是美国最知名的以善于写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著称的作家,已出版九本投资图书,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本书第1版即销售120万册)、《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芒格推荐书目)、《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以及《NASCAR:驱动体育的商业》、《侦探与投资者:来自传奇特工的未曾揭示的投资技巧》 等。
罗伯特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维拉诺瓦大学,并持有CFA证书。他与家人居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更多信息可以关注www.RobertHagstrom.com。
译者简介

杨天南,北京金石致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金融MBA,加拿大专业金融规划师。
出身于金融世家,具有22年金融市场投资经验,长于资产规划、投资管理,涉及中(包括香港)、美、加等资本市场。2014年度,其管理的信托产品在平安信托全国范围合作的阳光私募基金总排名中,以69.74%的年度回报排名第三。
中国亲见巴菲特的第一人,多年从事财务健康投资理念的研究、实践与传播,著有《规划财富人生——天南话投资》一书。于多家媒体发表财经文章数百篇,自2007年4月起,连续在“中国投资理财第一刊”《钱经》、央行旗下《中国金融家》杂志撰写投资专栏,是迄今国内历时最久的财经专栏作家,至2015年1月的93个月里,其专栏白纸黑字记录的投资组合累计回报425.67%(+425.67%),同期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0.78%(-10.78%)。

图书前言

1984年6月,我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参加了美盛公司一个培训活动。两周的时间里,我学习了投资、市场分析、法规和销售技巧。我期盼着我的股票经纪人职业生涯尽快上路,但我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美盛是个价值商店,它的培训活动强调经典的价值投资,包括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的《证券分析》,以及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每天,公司的老员工都过来分享他们对于股市的洞见,手把手地教我们看《价值线》期刊中他们心仪的股票。每个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分红。更常见的是,这些股票都不是市场追捧的热点,并长期受到市场冷落。一次又一次,我们被告诫必须避开热门的高增长股票,相反,要专注于那些备受冷落的股票,它们的风险收益比会更佳。
我明白价值投资的路径逻辑,数学不难。《价值线》给我们提供了每家公司过去20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通过这些图表,你会看到股价走势图常常与年度的运营结果有关。但无论我看这些图表多少遍,总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一个周四的下午,在我们的培训课即将下课时,老师递给我一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83年的年报,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家公司,写作者是沃伦·巴菲特,我也从未听说过这个人。老师让大家阅读其中董事长致辞部分,并为第二天的讨论做好准备。
回到酒店房间的晚上,我迅速浏览了伯克希尔的年报,并有点失望地注意到整本年报中没有照片和图表,光是董事长致辞就占了几乎20页之长。喘了口气,我坐定后阅读起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用语言难以形容,一夜之间,我的整个投资观被颠覆了。
过去的两周,我从数字、比率、公式开始,现在我读到的是企业和运作企业的人。巴菲特引导我知道了80岁的罗斯·布朗金夫人,一位俄国移民,她创办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城每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我认识了《水牛城新闻报》的出版人斯坦·利普西、喜诗糖果的查克·哈金斯,学到了运营报纸的经济知识和糖果行业的竞争优势所在。
接着,巴菲特讨论了保险事业的运营情况,包括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和他持有1/3股权的盖可保险。但他并不是泛泛而谈那些数字,他教我理解保险业的细微之处,包括每年承销保费、损失拨备、综合比率,以及各种财务安排的税务优势。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巴菲特还给股东上了非常通俗易懂的一课:“神奇的商誉,它令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有可能超越其账面价值。”
第二天,我再次出现在培训课上,像是换了一个人。《价值线》提供的各种图表、线条依然,但在我看来它们突然长出了肌肉、皮肤,活灵活现起来,不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我开始思考这些企业、运作管理企业的人们,以及填满那些财务报表中数字的产品和服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充满了目标感。毫无疑问,我心中知道了我要做什么。我会将我客户的资金投资于伯克希尔和它所投资的公司。巴菲特每做一个投资,我都将跟随。他每买一只股票,我都会致电该公司索取年报并仔细阅读,探索他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可能错过了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你可以支付25美元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索取任何上市公司的年报,我要来了所有伯克希尔投资的上市公司年报。此外,我搜集所有有关巴菲特的报纸和杂志,阅读并存档。我就像一个小孩追星一样。
几年后,卡罗尔·卢米斯在《财富》杂志写了篇题为“巴菲特的幕后故事”的文章(1998年4月11日)。该杂志的主编马歇尔·勒布认为是时候写一部巴菲特的传记了,他知道卡罗尔是个优秀的作家。在那之前,阅读公司年报和参加奥马哈股东年会是打探巴菲特信息的唯一途径。当人们注意到卡罗尔也帮助巴菲特编辑制作年报时,你知道她肯定会了解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我赶紧去报摊上抢到了最后一本杂志。
卡罗尔说,她打算写一个不同的故事,强调巴菲特不仅仅是个投资家,还是个与众不同的企业家。她没有让人失望,在这篇70 000字的文章里,它忠实地描述了奥马哈先知更为亲切真实的一面。卡罗尔知悉很多内情,但其中的三句尤其令我震撼。
“我们所做的没有超越任何人的能力范围。”巴菲特说,“我做投资与做管理没什么两样。没有必要去做非同寻常的事以追求非同寻常的结果。”
我想读到这些的人一定佩服巴菲特的这种来自中西部的谦虚,他不是一个吹牛的人,也不希望误导他人。我相信如果不是他相信这些论点,他是不会做出这样的论断的。而且,如果这是真实的,我相信如此,这意味着有可能揭示一张藏宝图,上载着巴菲特投资的指导原则和选股的特殊技能。这便是我写这本《巴菲特之道》的动机所在。
阅读伯克希尔公司过去20年的年报,以及每个他所投资的公司年报,和所有有关巴菲特的文章报道,我渐渐懂得了他对于普通股投资的思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知识,无论是投资普通股还是整个企业,每次交易他都走过同样的路径。无论他买公众公司还是私人公司,他都走同样的流程,不多不少。他总会考虑企业、什么人运营企业、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价值,并逐一将这些与自己心中的标尺准则进行对比。
我将这些准则分为四大类别:企业准则、管理准则、财务准则和市场准则。《巴菲特之道》这本书将以巴菲特公司所购买的企业为例,逐一剖析它们是否与巴菲特所言一致,这些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策略,哪些对于投资者有价值。这将是一个彻底的测试。我相信,最终我们会成功。
在写本书第1版之前,我从未见过巴菲特本人,在写作过程中,也没有咨询过他。直接的咨询固然可以得到额外的益处,但能从他大量广泛的谈及投资的写作中得到真谛,我已经足够幸运了。这本书中,我引用了大量的伯克希尔年报中的原文,特别是董事长致辞部分。巴菲特授权我,在他审阅的情况下使用其版权。当然,这授权并不意味着他合作了本书,或者他告诉了我其他人还不知道的秘密或策略。几乎所有巴菲特的行为都是公开的,只是人们有没有留心而已。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主要的挑战是证明或反证巴菲特的表述——“我所做的事情,大家都能做到。”有些批评者争辩说,尽管他很成功,但沃伦·巴菲特的特质使得其他人无法采用他的方法。我不同意。我想说的是,巴菲特的特质确实是他成功的构成因素,但一旦懂得他的方法论,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投资者均一样可以应用。这本书就是帮助投资者运用那些我相信使得巴菲特成功的策略,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多年以来,我们都会收到怀疑论者的观点,他们说只是读一本关于沃伦·巴菲特的书无法让你取得像他一样的投资业绩。我想说的是:第一,我从未暗示,通过读一本书,一个投资者就会像巴菲特一样成功。第二,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这就像即使你买了一本《如何像老虎伍兹一样打高尔夫》的书,你也不可能成为像他一样的超级成功的高尔夫球明星。阅读是因为你相信书中或有一些有用的东西能帮你在自己的道路上有所改进,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巴菲特之道》这本书。如果你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有益于你的投资,这本书就是成功的。想想大多数人在市场上的糟糕表现,取得一些改进应该不难实现。
巴菲特和他的智慧搭档、副董事长查理·芒格曾经被问及他们两个教育下一代投资者的可能性。当然,这正是他们在过去40年中所做的,伯克希尔的年报以其清晰、高超的教育价值闻名,任何有幸参与过伯克希尔年会的人都能感知其光芒。
获得知识是一个过程。在巴菲特的成长过程中,他吸收了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费雪的智慧,他还从他的搭档查理·芒格那里学到很多企业知识。这些经验知识的学习塑造了巴菲特的投资风格,反之,他愿意与那些拥有创新、活力和开放的心胸、愿意自助的人们分享。
在1995年伯克希尔的年会上,芒格说:“让一些人放弃学习是很难的。”巴菲特接着说:“当人们能从中获益时,让他们放弃学习是很难的。”然后,他用了一种相反的声调继续:“但是有一种巨大的障碍阻止人们去思考或改变,引用波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的话:‘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思考。’在金融的范畴里,他说的也非常对。”
距离我写作《巴菲特之道》第1版已经过去20年了,股市上的噪声仍然在继续。当你以为噪声不会再大时,它们却变得更加刺耳。电视评论员、财经作家、分析师、市场策略师一个比一个能侃,竞相抢夺人们的眼球。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奇迹,大家都认同,它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免费的方式——应该说是免费的平台——去接触财经信息,其结果是,我们都置身于信息泛滥的海洋里。
然而,尽管信息泛滥,投资者赚钱依旧困难,捉襟见肘的事情时有发生。小事件会令股价火箭般蹿升,然后铅坠般迅速下落。那些为了下一代教育或退休而投资的人常常陷入迷惘,他们既无法踏对节奏,也无法预测市场,有的仅仅是受愚弄。
在一个投机胜于投资的疯狂市场中,沃伦·巴菲特的智慧和建议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是数以百万计投资者的安全港湾。有时,错位的投资者会大喊:“这次不一样!”有时,他们能押对宝,政策放出惊喜、经济会有反应、股市有些回响,当有些公司衰退的时候,有新公司诞生,世界在进化、成熟,变化是永恒的,但这本书中提到的投资原则却始终坚如磐石,如同巴菲特曾说过的:“这就是为何原则被称为原则的原因。”
在1996年的年报中,有一段简洁有力的内容:“作为一个投资者,你的目标仅仅是以理性的价格,购买一家容易理解的企业的一部分,这家企业的收益增长具有很高的确定性,5年、10年、20年。最终,你会发现,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公司少之又少,所以,一旦发现,你应该大量买入。”
无论你投资的资金量是多少,喜欢什么样的企业,你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
2013年10月

专家评论

从未有人像哈格斯特朗这样更好地记录了巴菲特。
——《时代》周刊
本书揭示出,巴菲特的成就是非凡的,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也是非凡的,但他的方法却是可以为普通投资者所学习和应用的。
——《华尔街日报》
巴菲特的成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但没有一个人能像哈格斯特朗一样更好地描述他的成功。这本书是一流的,它揭示了巴菲特投资决策的内幕及其缘由。
——畅销书作家 约翰·罗斯柴尔德
经典之作!如果你想知道有关巴菲特的一切,一定要好好阅读这本书。
——《福布斯》
所有对经济、企业、股市之跌宕关系感兴趣的人,都会从这本有趣的书中受益。
——《经济学人》
《巴菲特之道》非常适合普通投资者。作者将巴菲特获取亿万财富的投资技巧分解为易懂的12个准则,并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准则获利。
——《达拉斯新闻早报》
感谢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他精心打造的这本书,描述清晰、策略明确,能帮助我们更成功地完成生命中最有趣且最艰巨的任务——投资我们的金钱。
——《巴菲特如是说》作者、畅销书作家 珍妮特·洛
通过将巴菲特的方法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不仅揭示了20世纪投资巨人们的主要观点,从格雷厄姆到费雪,而且透彻地解释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包括概率论、心理学。这不仅是一本投资书,它简直是一个投资图书馆。
——克里斯·戴维斯 戴维斯顾问公司基金经理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如何指引大家在股海中航行。
——凯·布斯 凯佩罗·沃特菲尔德公司管理总监

上架指导

股票

封底文字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 《福布斯》 《经济学人》《达拉斯新闻早报》及国内外投资家一致推荐

《巴菲特之道》描述了巴菲特的职业生涯、例证了巴菲特的投资技巧与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书中也揭示了那些巴菲特所做的重要投资决策,这些决策令其投资表现无可匹敌。这本书包含了一个成功投资家的思考与哲学,它提到的方法值得任何财务等级的人践行。
—— 彼得•林奇

通过这本书去懂得巴菲特,将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资体系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成功。
—— 肯尼思•费雪  菲利普•费雪之子

巴菲特朴素的智慧与哲学都完美地呈现在这本《巴菲特之道》中。
—— 约翰•伯格,先锋基金创始人

《巴菲特之道》一书问世已经20年了,该书第1版是第一本把巴菲特介绍到中国的书,我不禁产生了很多联想:20年来中国股市有了一些什么样的改变?遍观市场,很多事实表明,20年来,巴菲特思想在中国股市的影响还很有限。看来,普及巴菲特的思想任重而道远!也许,这就是天南先生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翻译出版《巴菲特之道》第3版以继续指引道路的重要性所在。
——上证巴菲特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剑

当天南先生翻译《巴菲特之道》之时,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正上破20万美元。50年前,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时,股价仅为8美元。从8美元到20万美元,历时50年,复合增长率22.45%,而巴菲特的身价也飙升至630亿美元以上。这些足以使之傲睨天下的奇迹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哈格斯特朗的《巴菲特之道》将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
——著名价值投资人 一只花蛤 姚斌

与《巴菲特之道》这本书的缘分始于1997年,18年后的今天,再读天南兄翻译的《巴菲特之道》(第3版),愈加强烈地体会到,投资绝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教条,巴菲特之路就是持续进化、持续提升投资境界之路。
——实力资产CEO、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主席 陈理

《巴菲特之道》是近20年来我阅读最多、收获最多、笔记最多、感悟最多、向股友推荐最多的一本研究巴菲特最好的书。它见证了我近20年来学习、研究、实践、宣讲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所走过的道路。
——著名价值投资人 杨宝忠


作者对于巴菲特投资思想有着准确和深入的了解,远超其他关于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书籍。所以,这本书我看了不止一遍,在碰到投资疑惑的时候,翻翻书中的投资案例,也会让自己近距离地了解巴菲特每一次重大投资决策思考的全过程,受益匪浅……如果读者朋友能够仔细阅读手中的这本书,我想其价值也不亚于巴菲特的午餐。
——格雷资产总经理 张可兴

作者简介

[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著: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杨天南 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
北京金石致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 杨天南
2015年1月18日
今次有幸翻译最新版本的《巴菲特之道》一书,真是因缘际会,因为大约在整整20年前,我的命运正是被这本书的初版改变的。它让巴菲特成为我心中的英雄,使我从此走上投资的大道,并获得了财务自由。
《巴菲特之道》是第一本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书,而我可能是第一个中国读者,因为其中文版的面世是1996年,而我在1995年就读到了当时还是活页的书稿。我也可能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与巴菲特通信的人、第一个亲见巴菲特的人,早在1997年将一份在同一版面刊登我照片和巴菲特照片的中文报纸寄给他,并收到其回复。由此激发了2001年我前往巴菲特的家乡奥马哈,再后来被媒体报道为“第一位与股神握手的中国人”。
早在1993年,我因为参与公司的股份制改造而接触股市,当时整个社会都在摸索中前进,实际上大家都不明白股票到底为何涨跌,于是今天看来甚至莫名其妙的各种理论,活跃于媒体及坊间,有兴趣翻阅昔日的证券类报刊,会发现当年的振振有词,今日看来多是妄言与臆断。
这种股市中浑浑噩噩的摸索直到1995年,一本有关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书首次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如同黑屋中忽然射进一道灿烂日光,又如茫茫暗夜中的航船发现了指路明灯,令我懂得了投资的真正意义。这本书就是今天这本《巴菲特之道》的第1版,后来又译为《股王之道》、《胜券在握》、《沃伦·巴菲特之路》等。
书中阐述的诸如“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好企业好价格”等投资理念现在听来尽人皆知,但当年简直是天外来音,闻所未闻。对于巴菲特的景仰之情,在多年之后融入我写的《巴菲特,生日快乐!》一文中。
巴菲特如今已85岁高龄,依然天天“跳着踢踏舞”上班,带领着伯克希尔每年为股东盈利数百亿。
对于所有能活到这个年龄的人,我们表示尊敬;
对于所有如此年龄还身手自如、思维敏捷的人,我们表示惊羡;
对于能如此年龄、身心康健,还年复一年为投资人创造数以百亿计价值的人,我们的心情只能用景仰来形容。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没有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投资长河中,有无数个名字闪耀其间,彼得·林奇、乔治·索罗斯、吉姆·罗杰斯、戴维斯、西蒙斯、比尔·米勒等,他们如同浩瀚银河中划破夜空的明星,为现代人类社会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投资传奇。但就财富积累本身而言,这些成功投资家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一个巴菲特。如若这些著名投资家有机会与巴菲特一起出现,这样的场面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月朗星稀!
我要感谢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当年一个年轻人对于自己热爱的记录,无意间激起万里之外另一些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的热爱,所谓的薪火相传就这样像蝴蝶效应一般荡漾开来。时光荏苒、相隔千里,那些曾经受益于这本书、达到财务自由境界的曾经的年轻人,今日聚首,以自己的青春与实践向世人推荐这本《巴菲特之道》,也是在以这种方式向巴菲特致敬。
时至今日,有关巴菲特的书籍在我书架上达百余本之多,中英文皆有,水平参差,这本《巴菲特之道》始终是最为经典的一本。这本书中总结的四大类12条投资准则,系统勾勒出巴菲特投资方法的框架。新版更是增添了相当的新内容、新投资案例,对于那些想了解投资、了解巴菲特、想取得投资成功的人,无疑是最佳学习路径之一。
虽然这本书涉及历史、人物传记、企业管理等,但终究是本以投资为主的书。对于投资这个话题,我倒是对年轻的读者有两点额外的提示:
(1)对于“青春资本”多于“现金资本”的年轻人而言,不必将精力过多耗费在股市上。
今天巴菲特受人仰慕的原因多源于其财务上的巨大成功,众人的目光多被其高昂的股价吸引,2015年初,伯克希尔的股价为22万美元,而以半个世纪前每股8美元计,年复合回报率达22%。
以中国股市“90%的股民入市资金在10万以下”的情况而言,即便取得了与巴菲特媲美的投资成绩又如何?绝大多数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专注于主业。至少在踏上社会的早期阶段,大多数人随着本职工作技能的提高,其收入多会超过投资收益。看看身边那些曾经20、现在40岁的人们过去10年、20年的“炒股”经历,最大的损失并非股票亏损,而是由此耗去的时间与精力本可以成就另一番事业。如果你是个更有进取心的人,那么创富的最佳路径,是潜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最终将自己的企业上市。
(2)巴菲特理念的“局限”。
作者总结的巴菲特投资12条准则,并非适合于所有的对象,例如要求“具有持续的运营历史”、“高利润率”等,这些几乎无法运用于新兴高科技类企业的投资,如果你想用巴菲特理念去炒买创业板,一定会大失所望。
但这到底是巴菲特理念的“局限”,还是其历时60年,在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的秘密所在?时光会说明一切。
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像当初年轻巴菲特若是尽信了他的伟大导师格雷厄姆的理论,绝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一样,读书,多读、兼听、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人生阅读的真意义。

推荐序

推荐序一
敢于伟大
橡树资本主席 霍华德·马克斯
2013年7月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沃伦·巴菲特超乎寻常的投资成就?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这篇序言中想探索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在芝加哥大学读MBA时,学习到一种发源于此的新金融理论——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市场有效假说。根据这种假说,数以百万计的投资市场参与者,他们聪明、活跃、目的明确、见多识广,所有这些人的行为综合在一起,会将所有的信息迅速地反映到股价上,这使得标的资产提供一个风险调节后的公平回报,不多也不少,也就是股价永不会过高或过低,以至于没有人能够持续地从市场中获得额外的收益。芝加哥学派的这个市场有效假说理论造就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名言:“你无法战胜市场!”
如同大量实证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市场有效假说理论为一种结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那就是无论多么勤奋努力,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市场是无法超越的。
但这并不是说,没有投资者战胜了市场。每隔一段时间,伴随着大多数人的失利,总有些人会胜出。市场的效率并非一种强制力,这使得个别投资者的回报偏离于市场整体的回报。它仅仅是断言,没有人可以足够充分、持续地反驳市场有效假说。在大多数过程中,某些人是异数,但他们的超额回报被描写为随机所得,因为这与黑猩猩的行为类似。后来,我还听到一种说法:“当你将足够多的黑猩猩和足够多的打字机放进一个房间里,最终一定会有一只黑猩猩能打出《圣经》来。”这就是说,当随机性确实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然而,如同我母亲曾经说过的:“规律总是要有例外来证明的。”一个普遍的规律不可能100%没有偏差,但例外总是不常见的。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的,都在证明你无法战胜市场。
这时沃伦·巴菲特出现了。
沃伦和一些传奇投资家,包括本·格雷厄姆、彼得·林奇、斯坦·德鲁肯米勒、乔治·索罗斯、朱利安·罗伯逊,他们的投资表现令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受到冲击。简而言之,在足够大的范围里、足够长的时间段、足够规模的资金情况下,也就是在样本充足、并非个案的情况下,他们的杰出表现令市场有效假说理论的倡导者受到挑战。
这些伟大投资家的投资记录表明,卓越的投资者能通过技能战胜市场,而不是运气。
事实胜于雄辩,特别是在沃伦这个例子中。他亲自打印出一个条幅挂在办公室的墙上,显示自1965年起以105?000美元开始巴菲特合伙公司之后的历史。自那时起,通过吸收额外的资本以及投资回报的积累,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今拥有1?430亿美元的投资以及2?020亿美元的净资产。他连续多年击败股市指数,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美国第二最富有的人。福布斯排行榜上其他富豪们的财富,或是来自房地产业,或是来自高科技行业,巴菲特的财富则完全是通过投资市场建立的,而这个市场人人均可接触。
是什么成就了巴菲特奇迹?我认为大致有以下这些因素。
超级聪明
沃伦有句妙语:“如果你有160的IQ(智商),卖掉30吧,因为你不需要这么多。”如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取得伟大的成功,你只要有足够的智力即可,不必是天才。多余的智力并不会增加你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有很多聪明人没有找到自己在现实中成功(或幸福)的路径。高IQ不足以让人成为伟大的投资家,否则大学里的教授们一定是全美最富有的人。具有商业思维导向以及常识或街头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我暗中猜测沃伦的IQ是远远高于130的……但他并没有按照他自己建议的那样去“卖掉”额外的IQ,他具有剖析核心、直达结论、拨乱反正的能力。简而言之,他具有令人震撼的分析能力。
而且,他快得不可思议,他不必花数周或数月去得出结论,也不需要分析师队伍帮他计算。他认为不需要知道以及不需要考虑每一个数据,人是最关键的,他善于知人。
具有完整的理念体系
很多投资者认为自己可以聪明地驾驭很多事情,至少,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这样。他们认为世界不停地变化,人们必须与时俱进,以跟上最新的发现。问题在于,没有人会擅长每一件事,不断地更新和学习新事物是很难的。
与此相反,沃伦知其所不知,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放弃其他。这很重要,因为马克·吐温曾说:“你所不知道的不会令你陷入麻烦,令人陷入麻烦的一定是你知道的。”(大约相当于说:“你不会被不相信的人欺骗,欺骗你的人一定是你相信的。”)沃伦只投资于那些他了解和喜欢的企业,着重于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领域,避开热门公司,例如高科技。他可以忽略那些超出他投资理念之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看着那些他曾错过的却令其他人赚钱的机会,他能够心平气和(大多数人可做不到)。
灵活变通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具有一套完整理念体系并非说不需要变通。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是必须的,有时甚至可能发现更好的理念,关键在于如何去拥抱变化。
在沃伦职业生涯的初期,他采用的是伟大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方法——被称为“深度价值”理论——买入那些被冷落的股票,尤其在它们的价格低于其净现金值的时候。这个理论有时被称为“捡烟头”理论。然而后来,在他的伙伴查理·芒格的建议之下,他改变了轨迹,开始着重于用合理的价格(而不是极低的如同赠品般的价格)得到那些具有“护城河”的高品质、有定价权、有杰出管理人的企业。
通常沃伦会避开资本密集型企业,但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机会,以及对于铁路运力提升的洞察,他克服了这个偏见,投资了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公司。
理念应该提供方向,而不是呆板。如同投资中的其他构成因素一样,这是个难以把握的两难选择。沃伦不会在挑战面前畏缩不前,他既不会随着每一个风向而随意改变,也不会像榆木疙瘩一样呆板致死。
理性
妨碍投资成功的很多障碍与人们的情绪有关,市场有效假说理论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很少满足于客观理性的标准。大多数人在股价上升时变得自信、兴奋、贪婪,他们不是变现获利,而是去追逐赢家,买入更多;在股价下跌时,他们变得郁闷、恐惧,他们不是买入,而是打折抛售,争相逃命。更糟糕的是,他们有种可怕的倾向,就是以别人的行为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羡慕别人的成功会使他们冒额外的风险,因为别人就是这么做的。这种羡慕之心会产生羊群效应,有些混迹于投资队伍中的人甚至对于投资根本一窍不通。
沃伦似乎对于情绪感染具有绝对的免疫力,当事情变好时,他不会喜形于色,当事情变糟时,他也不会叹气沮丧。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认为他成功,或别人认为他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在2000年年初科技股鼎沸之时,他被人嘲笑为“巅峰已过”,但他依旧坚持自我)。他用自己的方法衡量成功与否,而不是大众或媒体的标准。他只关心自己(和芒格)的所思所想,以及为公司股东谋求利益最大化。
逆向思维、特立独行
尽管意识到情绪化的错误,盲从仍然是投资中典型的常见行为,而杰出的投资者会反潮流而动,在关键时刻不人云亦云。但仅仅与众不同是不够的,你必须懂得别人在做什么,懂得他们为何不对,懂得应该做什么,还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反其道而行(如同耶鲁大学的大卫·史文森所言的持有“令人不舒服的与众不同的仓位”),以及能够坚持备受煎熬的状态直到最后的胜利来临。这最后一条极其艰难,如同一条古老的谚语所言:“过早介入与犯错没有什么区别。”总之,逆向思维和行动是不易的。
显而易见,沃伦善于逆向投资,他甚至陶醉于此。他观察到高收益债券(垃圾债券)有时被标出鲜花的价格,有时被标出杂草的价格,他曾写信给我说:“我更喜欢它们被标出杂草的价格。”一个逆向投资者更喜欢买那些失宠的东西,沃伦便是如此。
反周期
投资包括对于未来的应对,然而,很多杰出的投资家认为他们无法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发展、利率走向以及市场波动。如果我们并不比他人更具优势,应该怎么办?我的观点是,反周期操作会令你收获巨大。
当经济趋于改善、公司报出优异业绩、股价上升、回报可观时,投资情绪易处于良好状态。但投资于不断上升的对象不是卓越投资家所希望的,相反,他们希望在经济萧条时以最大的折扣价买到那些遭受打击的企业。然而,这也不容易。
沃伦不止一次地展示了他的能力——实际上是他的偏好——当人们缺乏信心时,在经济周期的底部进行投资。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分别投资50亿美元持有高盛和通用电气息率10%的优先股,2009年投资340亿美元于对经济周期敏感的伯灵顿北方铁路公司,这些都是他这种能力的体现。今天回顾起来,这里蕴藏的投资智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金融危机四面楚歌之时,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长期的专注且不理会波动
在我45年的职业生涯中,看到的是投资者变得越来越短视。这可能与媒体过于关注投资结果(20世纪60年代可不是这样)有关,也可能是由于按年度盈利表现而提成的对冲基金经理们追求年度收益,反过来将这些情绪又传染给投资客户。但当荒谬的偏见影响他人的思维和行为时,我们却可以通过避免这些荒谬而获益。因此,当多数投资者过度关注于季度、年度表现时,他们实际上为更有远见的人创造了机会。
沃伦曾说他的“持有期限是永远”,他“宁愿要一个跌宕起伏的15%回报率,也不要一个四平八稳的12%”。这让他可以长时期坚持于那些伟大的投资机会、递延税费、以复利方式增长他的投资收益,而不是每年兑现收益,每年支付那些短期(代价高昂的)税金。这样的策略不但令他能避免短期市场波动,反过来使他可以利用市场波动受益。实际上,沃伦的行为表明他更乐于持仓,而不是利用市场的流通性便利而空仓。
勇于在最好的点子上下大注
多元化配置在所谓的谨慎投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句话,它能降低个股大幅损失的可能。但一个高度分散的投资组合,固然减轻了输家的痛苦,相应地也减少了赢家获利的潜在可能。
如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沃伦对于多元化持有不同看法,“我们所采取的策略,排除了所谓多元化的教条,很多权威人士会说我们这种策略比之传统的方法更具有风险,我们却认为,从了解公司运营的深度和便利度方面看,集中投资的策略可以很好地降低它所附带的风险。”
沃伦知道伟大的投资机会不可多得,所以他时刻保持高度警觉,一旦出现便迅速出击。他关注于那些他所信任的人和公司,不会仅仅因为别人的持有而持有一些令人不安心的企业,他也拒绝仅仅为了减轻错误影响而进行的所谓“劣质多元化”。显而易见,如果你有机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功结果,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稳如磐石
太多的投资者似乎总有很多伟大的事情要忙,或许他们希望留给人一个印象,就是他们总是能聪明地发现一些伟大的投资。但是伟大总是极少的,这意味着,你不可能每天都能遇见。
沃伦愿意长期保持不动,避免频繁交易直至伟大机会的出现。他有个著名的比喻,最伟大的棒球手之一的泰德·威廉斯,肩上扛着球棒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完美一击的出现。他以此为例,说明自己在投资上的坚持,只有当诱人机会出现时,他才会完美出击。谁说伟大机会总是出现呢?
最后,他不担心会被炒鱿鱼
很少有投资者能在他们认为正确之时全力以赴,当投资对象流动性不佳、具有争议或名声有瑕时,很多人是不敢买入的。同样,他们不会卖掉那些“大家”都说会涨的股票,也不会集中持有那些为数不多的最佳投资对象。为何如此?因为他们畏惧失败带来的糟糕后果。
那些管理投资的经理人担心,大胆的行为会令自己被老板或客户炒鱿鱼。因此,他们宁可平庸地去做那些谨慎的、没有争议的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注意到了这种倾向,他评价说:“世俗的智慧告诉人们:对于名声而言,即便遵循常规而失败也好过打破常规而取胜。”但这种倾向揭示了一个难题:如果你考虑失败会令人蒙羞而不愿意大胆进取,那么相应的,你也不会享有如若成功则随之而来的光荣。
伟大的投资者会谋定而后动,一言以蔽之:他们敢于伟大!
显而易见,沃伦不担心有人炒他的鱿鱼,他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在股市崩溃时,其他基金经理可能会被客户要求撤出资金,这会令投资雪上加霜,而这时沃伦却可以安之若素。在任何伟大投资者的成功中,资金的确定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敢肯定,早年沃伦将对冲基金模式(合伙制)转变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模式时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
当然,沃伦拥有很多杰出投资者的共性:专注、自律、有目标、工作勤奋、具有极强的数字感和逻辑性,他还热衷于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圈搜集广泛的信息。我敢肯定地说,他投资是因为喜欢解决其中蕴含的复杂的智力问题,而名声和金钱的获得倒是这一过程中的副产品。
理论上,很多投资者在过去的60年可以和沃伦·巴菲特干的一样好,上述的品质虽然少见,但并非独一无二。它们每一条都熠熠发光,不是吗?但仅有很少的投资者能将它们聚为一体,让我们一起从这本《巴菲特之道》中寻找答案,看看这些品质如何使沃伦取得了卓尔不凡的成功。




推荐序二
价值投资思想薪火相传
美盛集团(Legg Mason)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 比尔·米勒
2004年10月
自罗伯特·哈格斯特朗1994年出版《巴菲特之道》第1版,本书迅速风靡一时。时至今日(2004年),一共卖出了120万册,这本书的畅销就是它物有所值的最佳证明。
任何时候,只要是以巴菲特为主角的事件,都很容易规模巨大。当大多数投资者以数百、数千为行为单位时,在巴菲特那里往往以百万、十亿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从他那里学到东西,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审视他的所作所为,辨识他的行为方式,就可以依此塑造自己的成就。
这正是罗伯特这本书的深刻贡献,他耗时数年仔细研究沃伦的行为、语言、决策,然后条分缕析地进行说明。在这本书中,他提炼出12个准则,那些引导巴菲特穿越各种牛熊市场情况的永恒投资哲学。同样,这些准则能给予任何投资者以启发。
罗伯特工作的持久价值在于其清晰的专注,尽管这本书谈了不少投资技巧,但依然以投资原则为主,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中几乎可以想见沃伦笑着对我说:“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被称为原则的原因所在。”
过去10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基本真理,在这10年中,股市的趋势多次变化。我们见证了疯狂的泡沫令很多人致富,随后是市场巨幅陡峭、持续的大跌所带来的痛苦的熊市,直到2003年春天到达底部才开始回转。
一路走来,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从未改变,他目前仍然继续使用着本书中所展示的原则:
视买股票如同买整个企业的一部分;
构建一个专注的、不经常频繁交易的投资组合;
仅仅投资于那些你明白的企业;
在买入价格和公司长期价值之间,寻求一个安全边际。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们年复一年地有所收获,自2003年市场回暖以来,伯克希尔已经上升了2万美元/股,超过30%,大幅超越同期整个大势。
价值投资者的思想薪火相传,源自本杰明·格雷厄姆,传递到巴菲特和他同时代的人,再到下一代如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作为格雷厄姆最为著名的弟子,巴菲特经常建议投资者研读老师的名著《聪明的投资者》,我自己也经常做同样的推荐。
我想罗伯特的这本经典之作可能并不能让你即刻致富,但如果能懂得并有效实施其中的技能和原则,你会成为一个更好的投资者。




推荐序三
巴菲特的思想与哲学
彼得·林奇
1994年10月
1989年年初一个周日的晚上,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11岁的二女儿安妮接起电话,她说是沃伦·巴菲特打来的。我心想这可能是个恶作剧。电话那头说:“我是沃伦·巴菲特,从奥马哈打来(好像我会将他与另一个沃伦·巴菲特搞混似的),我刚读完你的书,很喜欢,我打算在我们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上引用一段你的句子。我一直想写本书,但计划一直没有实现。”他说话热情、语速飞快,大概15~20秒能说40个单词,伴随着笑声。我即刻同意了这个要求,我们大约聊了5~10分钟。末了,他说:“如果你来奥马哈市不到我这里来的话,你会在整个内布拉斯加州都名声扫地的。”
毋庸置疑,我可不想在内布拉斯加州名声扫地。6个月后,我去拜访了他。沃伦领着我参观了办公室的每个角落(这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整个办公室比半个网球场还小),总共只有11个员工,既没有计算机,也没有股票行情机。
一小时后,沃伦领我一起去了当地一家餐馆,牛排很不错,我还喝了樱桃可乐,这是我30年来的第一次。我们讨论了很多话题,包括童年、棒球、桥牌,以及曾经投资过的公司的故事。沃伦谈了许多伯克希尔(他从来不用伯克希尔-哈撒韦称呼他的公司)旗下的公司的运营情况。
为什么沃伦·巴菲特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为优秀的投资家呢?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怎样的持股者、怎样的管理者、怎样的老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报为何如此独一无二?他到底做了什么以及人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为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我直截了当地询问他,并重新阅读了过去五年的年报以及早期的报告(1971年、1972年这两年的报告短到仅有两页)。此外,我还与九位与沃伦交往多年的人进行了多角度访谈,包括杰克·伯恩、罗伯特·德纳姆、唐·基奥、卡罗尔·卢米斯、汤姆·墨菲、查理·芒格、卡尔·赖卡特、弗兰克·鲁尼、赛斯·斯科菲尔德,他们交往的时间从4年到超过30年不等。
就人品而言,反馈相当一致。首先,沃伦是个非常有内涵的人。他热爱事业,与人和睦相处,阅读无数的年报、季报和大量的报纸杂志。作为一个投资者,他具有自律、耐心、灵活、勇气、自信、决断的品质。他总在寻找风险可控的投资。此外,他精于概率,善于发现和创造机会。我相信这种能力源自简单数学计算的内在热爱、桥牌游戏的积极参与,以及在保险和再保险领域长期的高风险产品的承销经验。当向下损失的风险有限,而向上的收益可观时,他是乐意承受这样的风险的。他列出曾经的失败和错误,并愿意认错。他喜欢自嘲,但对于伙伴们却不吝赞美之词。
沃伦是个很好的企业学习者,能够快速、精确地分辨出一个公司的复杂关键所在。他能在两分钟内否决一项投资,也能在分析两天之内做出重大投资决策。他时刻准备着,正如他在公司年报中所言:“诺亚并不是等到下雨时才开始建造方舟。”
在投资购买一只股票或购买整个企业之后,他会成为啦啦队长。但作为一个管理者,他从来不主动打电话给公司CEO或部门的头头,他是一个好听众,喜欢听他们汇报公司事务,无论白天黑夜。他借用一个棒球界的比喻:“在伯克希尔,我们不会教一个优秀的投掷手如何挥动球棒。”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沃伦愿意学习和改善自我:公开演讲和使用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沃伦投资了100美元参加了戴尔·卡内基演讲课程,这个课程“并不能让我在演讲时膝盖不发抖,但能让我在膝盖发抖的情况下仍然能进行演讲。”在伯克希尔公司年会上,沃伦和芒格坐在主席台上,面对2?000个股东,
没有现成的稿子,即席演讲和直接回答股东的各类问题,其精彩程度足以迷倒威尔·罗杰斯、本·格雷厄姆、所罗门王、菲利普·费雪、大卫·莱特曼、比利·克里斯提尔。
为了能更好地玩桥牌,1994年年初,沃伦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机,这样他就可以通过网络与全美范围内其他地方的人玩牌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使用计算机搜集公司信息和数据用于投资研究。
沃伦不关心短期股市的走势如何,强调确定公司内在价值和一个公平安全的价格是投资的要素。在1988年、1989年他花了10亿美元投资于可口可乐,在此之前可口可乐的股价在6年里已经上升了5倍,在过去的60年上升了500倍。在可口可乐的案例里,他在三年里赚了4倍,并计划在未来的5年、10年、20年赚更多。1976年盖可保险公司从每股61美元跌到2美元,当大家都认为会跌到零时,他却大举买入。
普通投资者如何使用沃伦·巴菲特的方法呢?他从不投资于自己不懂的公司或能力圈之外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投资者通过参与或研究,都可以构建自己的能力圈。一个人的一生中并不需要做对很多次,巴菲特指出,在他已有的40年职业生涯中,12项投资决策带来的结果已经使他与众不同。
即便只集中持有少数公司股票,通过仔细、彻底地研究也可以减少风险。通常,伯克希尔75%的普通股投资集中于五只股票。在这本书中,一条被反复提及的投资原则就是,买入那些暂时遇到麻烦的优质公司,那些优秀的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在股市遇到危机时提供了诱人的价格。停止预测股市走向、经济状况、利率升降或选举结果,不要在以预测为生的人身上浪费金钱。研究公司基本面和财务状况,衡量公司未来的价值所在,买那些你感兴趣的企业。很多人投资就像整夜玩牌却从不看牌的人。
极少有人有胆量买跌到2美元的盖可保险,或陷入麻烦的富国银行、通用动力,因为那时很多见多识广的、富有经验的人都在说它们会陷入更大的麻烦。然而,沃伦·巴菲特买了大都会/ABC公司、吉列、《华盛顿邮报》、联合出版公司、房地美、可口可乐(这为伯克希尔带来了60亿美元的利润,或100亿美元股东资产中的60%)。这些反转向好的公司都拥有良好的盈利历史、占有主导地位的特许经营权。
除了公司股东之外,沃伦的公司年报也帮助大众成为更好的投资者。他的父母都出身报纸编辑,姑妈爱丽丝在一所公立学校任职超过30年。沃伦喜欢教育和写作,无论关于一般性企业投资,还是特殊性投资。在他21岁的时候,曾在奥马哈的内布拉斯加大学义务教课。1955年,他在纽约的斯卡斯代尔高中教授股票市场的成人课程。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他用10年的时间在克瑞顿大学义务教课。1977年服务于小艾尔·索默领导的委员会,为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供公司信息披露顾问服务。有了这样的经历,沃伦在1977年年底至1978年年初所写的伯克希尔1977年年报的篇幅有了巨幅增长,其形式越来越像他1956~1969年所撰写的合伙公司年报。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伯克希尔的年报开始向股东披露所持有公司的表现和新的投资项目,更新关于保险和再保险的信息。从1982年开始,年报开始写到并购其他企业的条件。年报中常常运用案例、比喻、故事对投资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进行生动的说明。
沃伦·巴菲特为公司未来的表现设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长期而言,每年增加15%的内在价值。1956~1993年,这个纪录除了沃伦本人之外,几乎没有人做得到。他说由于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个标准越来越难以达到,但公司年复一年地积累更多的现金,为那些可能出现的机会。他的自信如同他在1993年年报第60页的最后所强调的:“伯克希尔自1967年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现金分红。”
沃伦·巴菲特一直打算亲自写一本关于投资的书,希望这个计划有朝一日能实现。但在这之前,他的年报起到了这个作用,类似19世纪系列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威廉·麦思平、萨克雷、查尔斯·狄更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77~1993年的年报相当于他亲自著述的17个章节。现在,我们有了这本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写的《巴菲特之道》,它描述了巴菲特的职业生涯,例证了巴菲特的投资技巧与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书中也揭示了那些巴菲特所做的重要投资决策,这些决策令其投资表现无可匹敌。这本书包含了一个成功投资家的思考与哲学,它提到的方法值得任何财务等级的人践行。





推荐序四
成为最好的自己
肯尼斯·费雪
2013年7月
有些出乎意料地收到这个邀请,让我为本书写些关于我父亲菲利普·费雪和沃伦·巴菲特的故事。稍有遗憾的是,仅仅在此之前三个月,我父亲刚以96岁高龄过世。如果他有幸活到今天亲自写这篇文章,那他一定会兴奋地跳起来,与大家分享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和这位世界上罕见的投资家相熟相知的过程。
父亲和巴菲特之间保持了长期友谊,发自内心地喜欢巴菲特,对于巴菲特能采用他的一些观点感到非常荣幸,并引以为豪。
借着写这篇文章的机缘,我回顾了过去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并将它们连接起来,让我们有机会更清楚地看到我父亲和巴菲特先生的交往。对于《巴菲特之道》的读者们,我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投资历史上重要片段的记录,谈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看法,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这本优秀的书籍。
由于讨论巴菲特的成长、投资与思想是罗伯特·哈格斯特朗这本书的主题,我就不多谈了。众所周知,我父亲对巴菲特有着重要影响,正如本书中描述的那样,而近些年来,这种影响更加突出。当我父亲认识巴菲特时,巴菲特渐渐认识到质量在投资成功中的重要性,这使他有别于其他投资管理者。
40年前,当巴菲特首次访问我父亲时,那时的信息工具以今天的眼光看相对原始,我父亲以自己的方式搜集信息,他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渐渐构建了自己的朋友圈,与那些他尊重的,同时也了解他、懂得他喜恶的投资业内人士交流看法和观点。渐渐地,他觉得应该会见一些业内年轻人,如果印象不错,他会见第二次并建立友谊。但实际上,值得他见两次的机会不多。在他的心目中,如果你不能得最佳的“A”,你就是“F”——不及格,这是个非常高的标准!如果他不看好一个人,这个观点将很难改变,永远不会!一瞬间决定人生,因为时间是稀缺的。
巴菲特是年轻人中非常、非常少见的给我父亲留下极佳印象的人,以至于在初次见面后,他们又见了第二次,乃至后来的很多次。我父亲对人有着非同寻常的、精明的判断力,甚至可以说,他的事业生涯完全建立在对人的判断上。这是他最为擅长的优势之一,也是他为何在股票分析中强调企业管理层素质的原因之一。当年,他见第一面就给了年轻的巴菲特一个“A”,那时巴菲特还没有后来如日中天的名声和赞誉,他对这段历史总是引以为豪。
在巴菲特和我父亲的交往中,经常伴随着一些小小的插曲,我父亲常常将他称为“霍华德”(巴菲特父亲的名字)。在记述他们两人的报道中,这个小故事从来没有被谈起过。
我父亲身材不高,但内心丰富而强大。和蔼之外,他常感紧张、激动,缺乏个人安全感。他的生活非常规律,每一天都按程序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令他更有安全感。他喜欢睡觉,因为睡着了就不会紧张,也不会没有安全感了。当他睡不着时,他就玩儿些记忆游戏,而不是数羊。这也是一种睡眠游戏,他总是记忆国会议员的姓名以及来自哪个州,直到昏昏欲睡。
自1942年起,他的记忆游戏中出现了霍华德·巴菲特的名字,并与奥马哈联系在一起,一次又一次,一晚又一晚,这种重复超过10年的时间。早在他遇见巴菲特之前很久,他的脑海中已经将“奥马哈”、“巴菲特”、“霍华德”机械地连在一起。后来,巴菲特的投资事业蒸蒸日上,声名鹊起,但我父亲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将“巴菲特”、“奥马哈”和“霍华德”之间的联系解开。因为我父亲喜欢巴菲特,并珍视他们的友谊,但他不由自主地经常随口叫错对方的名字,这令他很懊恼。实际上,我父亲完全清楚谁是沃伦·巴菲特,但在私下的场合,他经常说:“那个来自奥马哈的霍华德·巴菲特。”他越是说得多,越是难以将这个错误从他的字典中去除,这真是一个习惯性的烦恼。
一天早上,两人遇见,我父亲有意识地将“霍华德”改正为“沃伦”,但在谈话中,他还是搞错了。即便巴菲特注意到了,他也没有纠正。这样的事情在70年代时不时地会发生。但在80年代,我父亲终于完全纠正了这个错误,对此,他非常骄傲。多年之后,我问他是否向巴菲特解释过此事,他说没有,因为这太令人尴尬了。
他们之间的友谊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他们拥有共同的理念——与诚信且有能力的人打交道。在巴菲特谈起如何管理伯克希尔旗下公司的执行层时说:“我们从不试图去教一个优秀的棒球手如何挥舞球棒。”这与菲利普·费雪的观点如出一辙,与最优秀的人打交道,不要干错事,不要试图教他们做什么。
多年以来,我父亲对巴菲特对于核心原则的坚持印象非常深刻。以每个十年计,巴菲特都在进行自我进化,没有人能从他的过去准确预测出他日后的所作所为,而他却能干得不错。在投资业界,大多数人会有一些特别的投资风格,而且从不改变,他们或是买低市盈率股票,或是买著名的科技公司,等等,坚持这样做之后,从不改变,或仅有些微的变化。巴菲特不一样,他不断探索新路径,年复一年,从未停止,以至于没人能准确预测他的下一步行动。从他最早的严格遵循深度价值的癖好,你不可能推断出他在70年代会转向思考特许经营权;从他之前的行动中,你也无法推断出他在80年代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消费品的热情,以至于愿意付出高于市场平均PE的价格。
很多人在自我进化的探索道路上失败了,但巴菲特没有失败,他的改变自我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我父亲相信,这是因为巴菲特从没有迷失自我,他总是能坚守真实的自我。
我父亲非常喜爱英国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那首著名的诗歌《如果》,将它放在他的桌上、床头柜上、书房里,总之放在那些触手可及的地方。他一遍又一遍地读它,并常常给我引用其中的诗句。我将这首诗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就像我父亲没有离我远去。面对危机的世界却毫不畏惧,他会用吉卜林的方式告诉你应认真对待工作和投资,但是不要过于紧张而畏惧;他会建议你考虑别人对你的批评,但不要将它们作为你命运的判决;他会鼓励你挑战自我,但是不要走极端,当你认为自己失败了,那就让自己再试一次。他总是鼓励你不断探索前行。
巴菲特在持续自我进化这一点上,尤其令我父亲欣赏,他从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出发,持续不停地进化,不断向前,不受过去的规则、话语、惯例、荣耀的约束,打破条条框框。按照我父亲的想法,巴菲特是某种程度上吉卜林品质的永恒体现。
不幸的是,社会上总有极少部分——但绝对数并不少的人,他们是心胸狭隘、嫉人有笑人无的恶棍,他们无法创造自己的生活,相反,他们却喜欢抹黑他人,这些迷途的灵魂其目的就是制造痛苦,而不是创造收获。这种抹黑行为会发生在取得任何成就的任何人身上,但凡有机会,它们一定蜂拥而上。我父亲一直预料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包括他自己的身上,但对于他所欣赏的人,他希望这种事情不要发生,或者即便发生也不要长久挥之不去。如果这种抹黑不可避免地发生,他也希望那些他欣赏的人不要将这些批评或指控视为命运的判决。他总是以吉卜林的眼光看待世事。
经历过比大多数人更为长久的职业生涯,巴菲特始终洁身自好,几乎没有什么抹黑事件发生在他身上。对此吉卜林应该感到欣慰,我父亲也一样。这又重新回到巴菲特的核心价值——他总是准确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不会让破坏自己原则和令人不齿的利益冲突折磨自己。这才是你应该效仿的巴菲特的主要部分——知道自己是谁。
我写这篇推荐序的部分原因是想建议你如何使用本书,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被问及,为什么我不像我的父亲那样?或者为什么不像巴菲特?答案很简单,我就是我,不是他们。我必须发挥自己的适当优势,我不像我父亲那样有识人方面的精明,也不具备巴菲特那样的天分。
有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试图通过这本书使自己像巴菲特,要通过它去学习巴菲特。你不可能成为巴菲特,如果你打算尝试,你将会备受痛苦。通过这本书去懂得巴菲特,将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资体系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成功。只有将书中的智慧贯彻到你自己的体系中,它们才是有用的,而不是削足适履,扭曲自己硬塞入别人的窠臼里。(一个扭曲的人一定是个糟糕的投资者,除非他天生扭曲。)总之,我保证无论你如何阅读,或如何努力,你都不可能成为巴菲特,你必须成为你自己。
不要试图成为他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永远不要停止前进。这是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最伟大的课程,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了不起的老师。你能从巴菲特那里学到的最伟大的东西是什么呢?去学习他,而不要像他。如果你是一个年轻的读者,最重要的投资课程是搞清楚真实的自己。如果你是个年长些的读者,最重要的课程是你实际上比你想的要年轻得多,你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上天赐予,追求不断的前行。难道这不可能吗?你没有看到巴菲特即便在很多人退休的年龄,依然不断地自我进化吗?将巴菲特当作老师,而不是复制的对象,将这本书当作学习他的教材,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你将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为发展你自己的投资哲学奠定基础。



推荐序五
投资是一项五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上证巴菲特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剑
2014年9月
《巴菲特之道》一书问世已经20年了,现在由天南先生翻译的是原书第3版。该书第1版是第一本把巴菲特介绍到中国的书,我不禁产生了很多联想:20年来中国股市有了一些什么样的改变?
遍观市场,很多事实表明,20年来,巴菲特思想在中国股市的影响还很有限。看来,普及巴菲特的思想任重而道远!也许,这就是天南先生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翻译出版《巴菲特之道》第3版以继续指引道路的重要性所在。
我很想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实践,以自己的语言概括,谈谈巴菲特的道路是条什么样的道路,特别是,他的投资策略是种什么样的策略。根据我对中国价值投资界的了解,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巴菲特的伟大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我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一项五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这项严密的系统工程也可简称为投资的“十七字方针”。组成这项系统工程的五个环节是: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长期持有、适当分散。正如奥运五环一样,缺少任何一环都会在投资上或早或晚出大的问题。
好行业。好行业首先是自己能理解的行业(这是他不太喜欢投资高科技行业的著名理由);其次是产业吸引力高、稳定性强的行业,比如有差异化而不是同质化、资本性投资需求小、负债少而增长稳定。他很少提“朝阳行业”这个词,而且对银行保险投行等高负债行业有些偏爱。
有些行业如白酒、医药、网络牛股成群,有些行业如化工、公用事业则牛股稀少;有些行业如食品、饮料盈利持续稳定,不断创出新高,有些行业如远洋航运、有色金属盈利大起大落,经常回到原点;有些行业如IT、电子竞争极其激烈,让龙头企业频繁更迭,有些行业如银行卡组织门槛很高,先入为主让龙头企业持续不变……行业特点决定了投资回报。所以钱怕投错行。行业选择列在第一位。
好企业。好企业首先是指有长期竞争力,即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一条他老人家的论述实在太多、太精辟。投资者的争议也比较少。经济护城河或经济城堡理论、消费独占概念和消费垄断型企业理论、商誉的论述、低成本结构的企业、简单的企业、能干并以股东利益为先的管理层等。在定量上,他还提出了好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应该在财务杆杠不太大和没有重大资产变动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这一条在读年报选股中特别方便而有效。
好价格。好价格在巴菲特这里没有好企业那么重要,所以排在第三位,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也是他与恩师格雷厄姆的不同。认为只要是优秀企业什么价格都可以买进的投资者是大错特错的。好企业加上好价格才能成为好股票。在这个环节巴菲特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最有代表性的实践是每次金融危机时或突发性利空事件发生时的大手笔买进。
长期持有。在长期持有这个问题上,巴菲特的名言是:“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一分钟”,以及“我们喜欢持有的时间是永远”。长期投资被很多投资者认为是巴菲特投资策略中最为迷人的一部分,这也许是这个世界短线投机客太多的缘故。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两个问题,一个也是能力圈问题,巴菲特说,“我不认为包括我自身在内有谁能成功地预测股市短期的波动”,而大多数股民却高估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二是这个策略也必须建立在前三者,即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的基础之上。因为巴菲特还有一句名言:“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劣质企业的敌人”。千万不要以为什么行业、什么企业、什么价格都值得长期持有。
适当分散。巴菲特强调集中投资,我对巴菲特的这一策略的表述是适当分散。因为适当分散和适当集中是一个意思,但却不容易让投资者过于激进。尽管巴菲特嘲笑一些基金经理人常常买进几百只股票的做法,说过“我们喜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但巴菲特在实践中除了小时候买的第一只股票外,从来没有在资产管理中只买一个行业或一只股票。显然,过于集中就是孤注一掷。由于中国的价值投资者有不少人片面理解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经常犯下只买一个行业甚至一只股票,而在看走眼的情况下大输特输的错误,所以我把集中投资表述为适当分散。
对这个环节的简单表述是,投资的风险有两种,一种是系统性风险,一种是个股风险。个股风险包括无法预料和抵御的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如果你的投资是一个好几个行业的组合,从概率上来说,你的风险就下降了一半,只剩下了系统性风险。后面的问题只是组合的数量要合适,不要太过分散,而且要个个优秀,像一支全攻全守的足球队那样是最佳选择。在定量上,巴菲特显然是反对40只以上的股票的。他开玩笑说:“如果你有40个老婆,你就不可能对她们的每一个都有所了解。”
另外,在逻辑上,这个环节显然也是建立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否则集中投资风险更大。
愿中国的价值投资者在巴菲特指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更稳当。




推荐序六
重读经典
著名价值投资人 一只花蛤 姚斌
2015年1月
当天南先生翻译《巴菲特之道》之时,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正上破20万美元。50年前,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时,股价仅为8美元。从8美元到20万美元,历时50年,复合增长率22.45%,而巴菲特的身价也飙升至630亿美元以上。这些足以使之傲睨天下的奇迹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的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
这就是“秘密流传了50年”的投资原则:把股票当作生意的一部分、正确对待市场波动和安全边际。这些原则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其中的任何一点都非易事。由于“人性”的作用,绝大多数投资者通常会在接近股市高点时买入,然后在接近低点时卖出,其现金流动随着股市表现波动而呈现的敏感变化,反而让他们无法获得高收益。因此,他们的收益增长趋势往往呈间歇性,或在一个时段暴利或在一个时段亏损,缺乏盈利的连续性。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巨大的干扰器,它把投资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那些转瞬即逝、起伏不定的投资预期上。
而巴菲特购买股票的基础则是,在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5年之内不重新开放的情况下,其背后就是“把股票当作生意的一部分”,关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投资回报只源于公司经营收益的长期积累。
“把股票当作生意的一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是“做生意”,就要选择“好生意”。好生意通常很少,一年做不了几次。既然想做好生意,就要选择好公司。选择了好公司,就必须等待好价格,于是我们就可能成为精明的“商人”。既然是精明的“商人”,就必须知道公司做的是什么生意,这种生意是否看得懂,能否理解。此外,还必须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高负债,现金流是否充沛,毛利率是多少,净利润率是多少,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等等。同时,还必须了解公司产品的前景、市场状况、其竞争对手如何。最后,还必须知道这家公司的管理团队是否诚信经营。只要其公司健康发展,就买进并拥有这家公司,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
如果一家公司没有上市,因为每天没有即时价格,或许投资者还能长久持有下去。然而一旦上市,情况就完全被改变了。因为是上市公司,所以每天每时每刻都会有报价。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出价过高,其收益也一定很低,反之亦然。市场有时报价会很高,有时报价会很低。报价高时往往群情激昂,报价低时往往悲观绝望。本杰明·格雷厄姆将这种情形生动地比喻为“市场先生”。市场先生癫狂的时候,某一股票会报出高价;抑郁的时候,又会报出低价。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股价可以在短期内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公司的信息和基本面,因此没有人能够战胜市场。但是仅仅几个月,股价既能够上150元,也能够下19元,不知道反映出什么样的基本面。如果我们不能抵抗诱惑,在公众情绪高涨时买进,并且还相信“合理”的鬼话,未来将是痛苦的。
一个理性投资者不应当被市场先生左右,而是应当充分利用其愚蠢为自己服务。在他提供极其便宜的股价时,若是买进,那可能是十分合算的,于是我们就拥有了安全边际来保护自己。如此,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生意”得以持续。
“买一只股票就意味着投资于一家企业,而你就相当于是这家企业长期的伙伴,而且你投资的企业应该在其领域具有优势,从而能够保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较好的利润。”巴菲特如是说。短期来看,可能有些人比你赚的钱要多,但是只要你不赔钱,你的回报是持续且合理的,“雪球”才可能越滚越大。
纵观巴菲特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他总是善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让自己的雪球能够越滚越大。比如,在可口可乐上滚出了100多亿,在中国石油上滚出了30多亿。这就是“沃伦·巴菲特之道”。
许多年前,我就阅读过《巴菲特之道》早期的版本,这本书使得我从此没有继续在黑暗中摸索。但是我却不知道,原来这本1993年出版的书,每十年就修订一次。天南先生翻译的就是最新的原书第3版,增添了很多新内容,使得我们有机会又可以重温这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推荐序七
做一个高明的投资者
实力资产CEO、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主席 陈理
2014年12月
1995年通过孙涤教授在《上海证券报》专栏接触到巴菲特思想之后,我一直寻找、收集与巴菲特相关的资料。与《巴菲特之道》这本书的缘分始于1997年,18年后的今天,再读天南兄翻译的《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愈加强烈地体会到,投资绝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教条,巴菲特之路就是持续进化、持续提升投资境界之路。
巴菲特投资的三个阶段和三重境界
回顾巴菲特走过的路,在其进化和境界提升的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重大转变:
(1)从廉价股投资到高品质企业投资的风格转变。
(2)从证券投资到企业购并和证券投资双管齐下的业务转变。
(3)从资金需求者到资金提供者的角色转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巴菲特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向高盛等提供资金支持。
(4)从建立自我到追求无我的境界转变。标志性事件是2006年巴菲特捐出了自己财富的85%回馈社会。
我曾在7年前撰文总结了巴菲特投资思想进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1949~1971年(19~41岁)。第二阶段(中期):1972~1989(42~59岁)。第三阶段(后期):1990至今(60岁以来)。
对应这三个阶段,巴菲特的投资呈现三重境界:
第一重:聪明投资的境界。主要表现在:①符合价值投资的三大基本原则,是一名纯粹的(价值)投资者,完成弃投机化的进程;②聪明地利用市场先生的错误,用极低的价格买到便宜货,价值回归以赚取价差;③聪明地利用相关证券确定的价格背离,进行套利、对冲、调换;④聪明地利用股价的严重低估和长期低迷控制企业,影响其经营管理决策。
第二重:精明投资的境界。主要表现在:在符合价值投资三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①注重企业品质;②立足分享高品质企业的商业模式;③同时多策略、精明地捕捉市场错误带来的极低估和套利等机会。
第三重:高明投资的境界。主要表现在:①自知之明,投资方式与性格偏好和生活方式高度吻合;②无为而治,不战而胜,战之大胜:立足分享伟大企业的商业模式,让钱为你工作,管道的思维,无为而无不为;③灵活适应,投资方式与商业模式完美融合。巴菲特和李嘉诚殊途同归,晚年都投资消耗大量资本、回报合理、确定的非管制公用事业,就是因为灵活适应其规模巨大、浮存金较多的实际情况;④持续进化,能力圈持续扩大,思想更加开放,技术更加全面;⑤极高的商业洞察力,对商业模式有极高的领悟能力和风险嗅觉,如护城河理论的提出、三类业务的划分等。
如何做一个高明的投资者
第一,要正确区分投资与投机。选择极其重要。当初巴菲特19岁那年读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放弃技术分析投机之路,选择了(价值)投资的道路。所以从某种角度讲,选择的力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第二,了解自己的天性。正如芒格在谈到如何成为伟大投资者时指出的:“每个人都必须在考虑自己的边际效用和心理承受能力后,才能开始加入游戏。你必须将自己的天性和天分融入自己的投资策略中。”
第三,持续学习。像巴菲特、芒格那样,成为一台持续学习的机器。芒格说得好:“如果你不学习,这个世界将从你身边呼啸而去!”
第四,持续实践。要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持续实践,最终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第五,持续专注。正如巴菲特所言:“高强度的工作是卓越
的代价,要变富,要成为行业里面的第一名,必须持续专注才能完成。”
第六,特别强调,要进入巴菲特投资进化的三重境界,必须先成为一个纯粹的投资者。投资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区分投资和投机,投资有投资的境界,投机有投机的境界(投机也可以区分为理性投机和非理性投机),二者都有高低之分。对二者的区别模糊不清,或将二者结合起来,都是十分有害的。
芒格说,所有智慧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巴菲特则说:“如果不是价值投资,难道要进行无价值投资吗?”
巴菲特的三部曲(巴菲特投资思想进化的“三个阶段”、“三重境界”)和“四转变”造就了巴菲特滚雪球的一生。贯穿的主线是:实力,持续学习进化提升软实力(智慧和境界),通过提升软实力壮大硬实力(财富和影响力)。实力强大后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回报社会,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推荐序八
远离喧嚣
著名价值投资人 杨宝忠
2014年10月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的出版使我既兴奋又感慨万千。我曾经在股市里一败涂地,感叹这样大的股票市场竟没有我立足之地。正是这本书让我走上了一条价值投资的道路,使我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在北京电视台2010年度“最佳研究员”人物颁奖典礼上,我喊出了埋藏在心底已久的一句话:“是巴菲特的伟大思想和智慧挽救了我。”回顾这段历史,我的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1993年我盲目进入股票市场,痴迷技术分析,三年时间亏损得一塌糊涂,就像生活在地狱里一样。1996年在我感到彻底绝望的时候,巴菲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1996年1月24日由美
籍华人孙涤教授撰写的《证券投资巨擘——华伦·布费》一文发表在《上海证券报》上,这是大陆第一篇介绍巴菲特的文章,那时巴菲特的名字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还十分陌生。这篇文章让我经历了一次顿悟,从此开始如饥似渴地收集一切有关巴菲特的信息。
1996年9月偶然得到一本介绍巴菲特的书《胜券在握》(就是《巴菲特之道》原书第1版),由台湾远流公司在1996年5月1日出版。
《巴菲特之道》是近20年来我阅读最多、收获最多、笔记最多、感悟最多、向股友推荐最多的一本研究巴菲特最好的书。它见证了我近20年来学习、研究、实践、宣讲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所走过的道路。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情景,书的作者在序中写到:“作为一个90年代的年轻专业人员,当时我满脑子只想要赶上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巴菲特理性的声音在喧闹嘈杂、甚嚣尘上的市场中仿佛一股清流。就是他那种平静的影响力激励我写这本书。”
是啊,深陷股市赌博陷阱的人们,经受着股市太多的刺激,终日心神不宁。在恐惧与贪婪两种情绪的反复作用下,不断地追涨杀跌,在精神备受折磨的同时,财富亏损变得越发严重。只有经历过的人们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痛苦的滋味!巴菲特理性的声音让我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远处的光明,我带着求救的渴望贪婪地在书中寻找着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
书中讲到:“巴菲特认为,他所做的一切,不超出任何人的能力。”但是,好思想只会帮助那些乐于帮助自己的人,一个人的转变首先取决于他的内心。多年以来,我逐渐认识到无论一个人对巴菲特投资理论理解得有多全面,如果做不到远离股市,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无法从投资过程中获利。我是如何做到远离股市的呢?
为了躲避股市的诱惑,我特意安排了一个独处的书房。每当静静地坐在书房里研读巴菲特写的文章时,他理性的声音就像是一种镇静剂,使我狂躁的心平静下来。这一学习过程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的精神享受,使我明白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对某种兴趣的追逐,来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过程之中。我渐渐发现研究股票投资,研究巴菲特的思想与智慧,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逐渐变成了一种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我逐渐养成了远离股市的习惯。
2003年的一天,我一边阅读着《巴菲特之道》这本书,一边抄写着巴菲特投资名言:“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更有面子而已。”一边听着《翻身农奴把歌唱》。我突然感到无比激动,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感慨,给许多朋友发了一条短信。在2010年北京电视台录制的10集《走进大师巴菲特》节目中我与大家分享了当时的感受。
“生活真是太美好了,今天上午我一边抄写巴菲特的智慧名言,一边听一首20年前听过的歌曲。我感谢作曲家、歌唱家,感谢巴菲特,感谢一切对我有益的人。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上午。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如果不去享受的话,真是太可惜了。它们没有一样需要很多的钱。”
几本书、几盆花、两个喇叭,一个安静的环境,就能给人带来这样巨大的精神享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在远离股市静心研究巴菲特思想的过程中,《巴菲特之道》这本书一直伴随在我的身边,巴菲特成为了我心目中的英雄,是英雄的力量把我从股市的赌博陷阱中解救出来,过上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人们一定会说做到远离股市,不看实时行情太难了,怎么做得到呢?我的经验是借助习惯的力量每个人都能做到。巴菲特也说:“是习惯的力量让我完成了巨大财富的积累”。
《巴菲特之道》一书,是学习研究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难得的一本好书,只要静下心来反复阅读,收获会大大超出你的想象。真诚希望巴菲特的思想和智慧能够惠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希望越来越多的股民朋友走上价值投资的道路,成为股票市场长久的赢家。




推荐序九
值得反复翻阅的投资经典
北京格雷资产管理中心总经理 张可兴
2014年8月
翻开我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有着巨大的转变,从一个过去视股票为赌博的企业界人士,突然有一天彻彻底底地将股票视为最爱,最后竟然把投资作为一生的事业,连我自己当初也无法想象。
从学校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开办了一家连锁教育机构,之后利用赚到的钱开始投资互联网,互联网的投资碰壁让我接触到了风险投资行业,进而决定做了投资,而且是股票投资。而当我看到巴菲特的那句“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股权”后,我心里其实已经暗下决心,将投资作为我终身的事业。我要非常感谢他,因为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当我2007年进入投资行业后,我也像早期的巴菲特那样,将书店、图书馆所有与巴菲特有关的书几乎看了个遍,而这里面印象深刻的就有一本叫作《巴菲特之路》的书,也就是天南先生翻译的这本《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的前身。
这本书的作者对于巴菲特投资思想有着准确和深入的了解,远超其他关于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书籍。所以,这本书我看了不止一遍,在碰到投资疑惑的时候,翻翻书中的投资案例,也会让自己近距离地了解巴菲特每一次重大投资决策思考的全过程,受益匪浅。
国内投资市场中,无论是职业投资者,还是业余投资者,虽然无人不知巴菲特,但是大多数理解得并不准确(当然可能也包括我本人),很多人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不适用于中国股市投资。我自己从事企业经营多年,可以确信的是,只要你认为买股票就是在买企业的股权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明白,股票投资与企业是否上市没有太大的关系,上市只是方便了股权的交易而已。所以,投资的本质就像巴菲特所说的,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一部分或全部,买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卖掉,而是想着要拥有这个企业至少10年甚至20年,除非出现非常离谱的价格,否则最好是一直拥有。
另一方面,我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实际上可以存在于任何国度、任何股票交易市场,甚至是只要有商业企业组织的其他星球,而且亘古不变。相反,投资界很多其他风格的大师,比如擅长交易的、擅长做空的、擅长烟蒂股的,他们的方法很可能会因为投资市场、投资主体、投资时代的变化和差异而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会导致投资胜算的确定性不高。
做企业(股票)投资至今已经10多年,对于投资的理解也经历了坚持、迷惑、再坚定的过程,我想每一个职业投资者从坚持到迷惑的过程,都是一个系统性地学习、消化和进步的过程。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很简单易懂,但是要做到正确实践肯定没那么容易,如果达到能够熟练运用并少犯大错的程度,那需要不断地训练和学习。
我一开始涉入股票投资时,似乎对于巴菲特的思想也十分明白,感觉什么都懂了,什么商业模式、护城河、能力圈、现金流折现等手到擒来,但是随着投资工作的不断进展和多次训练,会发现原来什么都懂好像又什么都不懂了,很多疑惑涌上心头:选择企业的指标哪一个更重要呢?哪个指标可以打点折、哪个指标一点都不能含糊呢?为什么自己选的这么优秀的企业股价就是常年不涨?面对如此多的迷惑、挫折和不解的时候,很多业内投资者觉得巴菲特的方法很困难,需要非常高超的商业眼光和判断力,所以不是一般的投资者可以做到的,而格雷厄姆、施洛斯的方法可能更加像用概率赚钱的方法。
中国很多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者,由于业绩糟糕备受指责,也有很多投资者认为自己无法做到如巴菲特一样的选股,所以转而追随其他风格。
对于投资方法的选择,我的理解是,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而买企业就是买一项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或者说是买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我坚信这才是投资的本质。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实际上都可能到达罗马,关键是你是否确定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且能否坚持不懈。
很多投资者羡慕每年一次的巴菲特天价午餐,希望亲身聆听股神的教诲,解决投资之路上的问题和疑惑。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巴菲特的一顿饭值那么多钱,我觉得,巴菲特午餐的价值远高于那顿午餐的拍卖价,最终你可能获得千百倍的受益。不过,如果读者朋友能够仔细阅读手中的这本书,深刻体会本书作者的总结并指导实战,我想其价值不亚于巴菲特的午餐。

图书目录

译 者 序 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金石资产 杨天南)
推荐序一 敢于伟大(橡树资本 霍华德·马克斯)
推荐序二 价值投资思想薪火相传(美盛集团 比尔·米勒)
推荐序三 巴菲特的思想与哲学(彼得·林奇)
推荐序四 成为最好的自己(肯尼斯·费雪)
推荐序五 投资是一项五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上证巴菲特研究会 李剑)
推荐序六 重读经典(著名价值投资人 一只花蛤 姚斌)
推荐序七 做一个高明的投资者(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主席 陈理)
推荐序八 远离喧嚣(著名价值投资人 杨宝忠)
推荐序九 值得反复翻阅的投资经典(格雷资产 张可兴)
前  言
第1章 五西格玛事件: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  ■ 1
第2章 沃伦·巴菲特的教育  ■ 25
第3章 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  ■ 51
第4章 普通股投资9个案例  ■ 81
第5章 投资组合管理:投资数学  ■ 157
第6章 投资心理学  ■ 203
第7章 耐心的价值  ■ 229
第8章 最伟大的投资家  ■ 243
附录A  ■ 269
关于网站  ■ 288
致谢  ■ 289
注释  ■ 293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张颖 编著
作者: 李燕
作者: [美]杰夫·马杜拉(Jeff Madura) 著
作者: 杨碧云主编 易行健 展凯 张浩副主编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史蒂文·卓布尼(Steven Drobny)著
作者: [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著
作者: 崔鹏 著
作者: [美]迈克尔·辛西尔(Michael Sincere)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