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个人理财

市场的霸主:对冲基金世界的超额回报大师
作者 : (美) 马妮特·阿胡贾(Maneet Ahuja)著
译者 : 毕崇毅 郑磊 译
出版日期 : 2013-06-03
ISBN : 978-7-111-42544-1
定价 : 4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54
开本 : 16
原书名 : The Alpha masters: Unlocking the Genius of the World's Top hedge Funds
原出版社: John Wiley & Son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揭开了对冲基金行业的黑匣子,以前所未有的视野介绍了当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故事。这其中很多人在此前从未经历过如此近距离的采访。本书作者让这些知名的对冲基金投资者详细地分析了交易心理投资策略、投资品种选择,头寸处理等问题。本书所涉及的采访对象已包括约翰·鲍尔森,乔治·索罗斯在内的多名对冲基金界的名流。

图书特色

作为介绍对冲基金行业幕后故事的力作,本书让各位对冲基金高手现身说法,分析了他们是如何利用独特的策略和标准来评估头寸和扩大收益的。作者马妮特·阿胡贾是CNBC电视台对冲基金节目专员,和书中提到的投资大师有频繁的接触。在这本改变游戏规则的新作品中,马妮特首次向读者公开了关于对冲基金投资大师的很多秘闻。
在介绍对冲基金投资的隐秘世界时,本书和读者分享了与以下明星基金管理者的访谈记录:
桥水公司,雷蒙德·戴利奥
曼恩集团/AHL,皮埃尔·拉格朗日和黄文耀
保尔森投资公司,约翰·保尔森
艾威资本集团,马克·拉斯利和索尼娅·加德纳
阿帕卢萨资产管理公司,大卫·泰珀
佩讯广场资本管理公司,比尔·阿克曼
第三点投资公司,丹尼尔·勒布
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詹姆斯·查诺斯
萨巴资本管理公司,博阿兹·魏因斯坦
作为投资表现超越市场回报的高手,对冲基金行业中的很多传奇人物很少公开谈论自己的投资经验和经历的教训,然而在本书中他们却毫无忌讳侃侃而谈。
正是有了对这些投资高手的深入接触,马妮特才能超越其他作者,写出他们光彩夺目的成功故事。这本书兼具轻松易读和观点深刻的特点,准确道出了这些投资管理者成功的秘诀。作为一部洞察对冲基金行业本质的优秀作品,本书无疑会帮助各位读者复制这些投资高手的成功。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对冲基金投资行业的一次实战分析。
作为一部由财经一线记者完成的作品,本书适合各个行业中具有商业和投资背景的读者深入阅读,作品真实再现了对冲基金世界中最隐秘的环节。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介绍投资管理者的作品之一,详细揭示了投资管理大师的成功秘诀和失败心得。阅读此书的感觉,就好像在和约翰·保尔森和大卫·泰珀等人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分析方式。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有志于从事投资行业的人士,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作品。
——努里埃尔·鲁比尼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鲁比尼全球经济研究院创始人兼主席

马妮特·阿胡贾非常了解对冲基金行业的明星。这是一本令人关注的作品,它不但分享了很多行业观点,而且介绍了对冲基金的发展演变,以及随着投资环境不断变化表现出的灵活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马妮特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对冲基金管理者的特征。她在书中深入分析了这些成功管理者的背景、价值观和思考方式,揭示了在这一神秘行业取得成功的途径。
——迈尔克·斯宾塞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商学院前院长

对冲基金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相当神秘,同时代表着好坏两方面的内涵。马妮特的这部作品成功破解了对冲投资的神秘光环,对于那些寄希望于金融机构但屡次失败的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萨莉·克劳切克
美林财富管理公司和美国信托公司前首席执行官

对于对冲基金管理者的深入描述,目前没有任何作品可以和马妮特·阿胡贾的这本书相媲美。本书是在大量访谈和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的,马妮特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对对冲基金行业的观点和建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莱昂·库珀曼
欧米茄顾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新闻工作总是存在可读性和真实性之间的文化差异,说到底它实际上是一种劳动分工的差异,而读者需要的是兼具可读性和真实性的作品。阿胡贾以华尔街典故为基础,难能可贵地让众多投资大师现身说法,最终成就了这本让读者爱不释手的作品。
——迪恩·斯塔克曼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哥伦比亚新闻评论》“The Audit”专栏编辑

投资市场更多是零和甚至负和游戏,所以你必须获取超出市场标准的回报率也就是“阿尔法”,本书记录了投资大师们在市场中攫取阿尔法手段充满智慧和胆识,每位投资者需仔细聆听。
——段世华
上海领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马妮特·阿胡贾
(Maneet Ahuja)
马妮特·阿胡贾是CNBC电视台对冲基金节目专员和《财经论坛》栏目制片人。2011年,她和《机构投资者》杂志合作推出了“‘创造阿尔法回报’对冲基金峰会”节目;2009年,由于对对冲基金行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深入报道,马妮特荣获CNBC电视台颁发的“杰出事业奖”。她的出色工作包括:促成了对冲基金传奇人物大卫·泰珀的首次电视采访,引发市场长达两周的“泰珀热”现象;透露了大卫·艾因霍恩警告雷曼兄弟银行倒闭信息以及投标收购Mets的秘闻;展示了约翰·保尔森在《致投资者信》中对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高盛Abacus交易案所做的答复。此外,马妮特曾报道过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峰会,曾对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进行过季度采访并报道过哈佛商学院举办的竞争力峰会。
2008年加入CNBC之前,马妮特曾在《华尔街日报》金融投资部工作过。2002年,年仅17岁的马妮特开始在华尔街的第一份工作,在花旗集团企业和投资银行部担任信贷风险分析员。
2012年1月,马妮特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30岁以下精英30强”;2011年4月被 Elle 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2010年被《克瑞恩纽约商业》杂志提名为“40岁以下行业新星40强”。本书是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Twitter: @WallStManeet

图书前言

17岁那年,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份真正的工作,在纽约市中心丽贝卡区格林尼治街388号,花旗集团总部的国际企业投资银行部工作。那是2002年秋天,此前我曾在著名的金融机构集团(FIG)信贷风险部做过实习生。该集团拥有很多大型客户,如美国国际集团、华盛顿共同基金,以及许多重要的银行、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
虽然我一向在数学方面的成绩都很优秀,但老实说我并不适合这里的工作。我的经历就好像电影《华尔街》中的场景,和我成长的世界几乎完全格格不入。在我的家乡西切斯特,小镇上连一家麦当劳餐厅都没有,那里鹿的数量甚至比人还要多。当我走进这家位于大厦42层的公司,在会议室中眺望远处曼哈顿中心的壮阔景象时,我意识到这里的人可以对全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的好运。
接下来,公司向我介绍整个团队如何识别信贷风险,如何为数以千计的客户和外部机构减少投资损失,这些都让我感到如痴如醉。了解银行如何与企业合作,对潜在的兼并和接管目标提出建议,这些内容太让人兴奋了,我心里暗想这些肯定是卡尔·伊坎(Carl Icahn)才能做的工作吧。花旗集团的资产负债表规模非常庞大,让华尔街许多知名投资银行团队都相形见绌。因此,我们总是有机会深入财团内部进行交易,有时甚至会担任交易协调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习,我离开了花旗集团,但此时的我坚信已经找到了未来的职业方向——我要和华尔街精英打交道。
后来我通过了美国证券经纪人执业考试,一边上学一边在这家银行继续工作了三年半的时间。经过在美林证券公司国际研究经济部的短暂工作,最后我来到了《华尔街日报》。在为报社工作期间我开始接触金融体系,但当时并不清楚这种痛苦要持续多久。大约一年之后,我在2007年年底开始大量报道金融信息,这让我感到有些厌倦。由于金融信息报道大同小异,我总想尝试银行工作之外的体验,因而我决定重返华尔街,面试了几家被称为“对冲基金”的小型公司。在这些公司中,有一家的创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投资家乔治·索罗斯。
当时,我接到量子基金的面试通知,说需要一位负责零售或保健企业的行业分析员。在面试过程中,两位20多岁的年轻分析员想了解我是否具备足够的技能,把企业年报进行拆解,并整合其中的数字,以帮助整个团队判断这些行业是否具备做空或做多的投资潜力。在询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他们很快发现我对什么是卖空(即借入股票,在市场中以当前价格销售并期望未来价格下跌)一无所知。当然,让我同样想不到的是,我竟然很快会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差不多在量子基金面试的同一时间,我收到了一封来自CNBC的邮件,询问我是否愿意参加该公司的面试。我可以说是看着CNBC电视台的节目长大的,没少听父亲讲那些买卖股票的事,这让我感到既好奇又兴奋,想了解一下商业新闻网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我走到新闻台前的那一刻,整个世界好像都变得不同了。突然之间,所有的新闻都成了实时报道,都要精确到按秒计算。播音室里的喧闹、气氛和灯光都让我感到目眩神迷。因为已经积累了几年的经验,对财务报表、贷款文件、信贷协议和交易“推销方案”早已熟稔于心,节目主持人在台上所说的内容对我来说都非常熟悉。虽然我没有经过正式的新闻行业培训,也没有在电视台工作的经验,但在华尔街工作的经历还是成功地让我得到了《财经论坛》节目制片人的工作。
了解对冲基金
2008年2月,就在我加入CNBC后不久,全世界都开始意识到出现了严重问题——美国的整个金融体系在“有毒”信贷产品的影响下变得风雨飘摇。次级抵押贷款等名词迅速登上各大新闻的头版头条,除此之外还有结构化投资工具和信贷衍生产品等各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
4月,一位对冲基金经理的消息开始广为传播。绿光资本公司(Greenlight Capital)的大卫·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推出了新书《一路骗到底》(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详细介绍了六年来如何做空联合资本公司(Allied Capital)。5月,大卫同意参加《财经论坛》节目介绍自己的新书。在准备这档节目时,我事先得到了一本样书,用五颜六色的即时贴在书中标记出需要在节目中牢记和提及的内容。大卫的研究深度和坚定信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个金融领域的书呆子,没想到在他面前竟然是小巫见大巫。
5月初,大卫到电视台参加节目,我请他来签名,他写的是:“你是我的英雄,是你解开了我的心结!!”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并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弦。
于是,我们俩一起策划了一个以卖空为主题的节目,邀请的嘉宾包括耶鲁大学教授,以及大卫从事对冲基金管理的同事和好友,来自佩讯广场资本管理公司的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我们甚至在节目最后安排了扑克牌局,挑战SAC资本顾问公司前任经理内尔·克里斯(Neill Chriss)。此人牌技非常高超(曾在2006年世界扑克系列锦标赛中排名第18位),可以和大卫一决高下。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期节目在华尔街引起了巨大反响,观众连着好几天给我发邮件或打电话,表示应当多办类似的节目,请更多的投资大师帮他们答疑解惑。
于是,我开始着手调查对冲基金行业里的其他风云人物,研究他们的投资策略和著名案例。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很多对冲基金经理都极力回避媒体,担心自己会成为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目标”,受到在受托投资群体之外涉嫌自我营销的指控。
显然,对冲基金行业仍是一个缺乏宣传的行业,没有几位基金经理愿意主动向媒体介绍内情。人们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些老掉牙的传奇,如朱利安·罗伯森(Julian Robertson)和他的凶猛“虎崽”;乔治·索罗斯1992年以100亿英镑做空销售,为其赢得“英格兰银行毁灭者”的称号;迈克尔·斯泰因哈特(Michael Steinhardt)的脾气一如其交易风格一样为人津津乐道。
但那些希望追随大师传奇的投资者和希望自己名留青史的投资者该怎么办呢?他们如今采用的策略和以前的投资者采用的策略有何不同?随着技术和交易方式的发展,投资组合该怎样管理?这些都是令人关注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首先要做的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初次报道节目时都必须完成的工作——接触行业内、学术圈、调研机构、行业刊物和杂志上的每一位专家。对对冲基金了解得越多(它们随意实现复杂交易的投资的自由),我就对它越加痴迷。
接下来的三年,通过和当今对冲基金行业主要从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我开始在这个领域慢慢取得进步。这种面对面交流往往需要一年(有时甚至是两年)的时间去协调,而且总是在特定背景条件下展开的。当我对投资组合结构和阿尔法系数(指针对风险和国别分析调整之后的超越基准水平的回报率)产生浓厚兴趣后,我就开始“得寸进尺”,甚至能在节目中得到朱利安·罗伯森、迈克尔·斯泰因哈特和卡尔·伊坎的夸奖。除此之外,我继续坚持和投资者对话,努力了解他们对对冲基金的所见、所闻和所忧。
随着对当今对冲基金先锋人物的深入研究,我发现这些长期以来一直超越大盘表现的优秀投资者,即超额回报大师,一方面具备某些共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独特的个体差异。他们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对世界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然而,这些大师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能看到其他投资者无法预见的趋势。例如,全球最大的卖空基金,价值70亿美元的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Kynikos Associates)经理詹姆斯·查诺斯,是2001年最早提醒投资者小心安然、世通和泰科等公司财务欺诈丑闻的人。类似的案例还有价值曾高达60亿美元的保尔森投资公司(Paulson & Co.)经理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在2006~2008年的次债房产市场赌局中,他通过投机交易实现了1 500万美元的收入。
本书框架
我的目的是要讲述那些充满活力和具有远大抱负的投资者的故事。适合阅读本书的对象是那些希望了解成功交易和基本框架分析,具有高度主动意识和自信感的人。这两年来,我有幸深入国际知名的对冲基金办公室,花费数百小时的时间聆听这些成功者的故事,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本书的访谈对象都非常慷慨大方,乐意与我坦诚交流并允许我记录谈话内容。很多时候,我们的话题甚至会超出投资领域。我很荣幸能够亲眼见证他们是如何承受压力,沉思反省和展现天才之光的。
而且,我还和他们当中一些人一起旅行,也从别人那里听说过他们令人难忘的旅行故事。或许,最令人意外和最宝贵的经历是,旅行让我能够更真实地观察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可以更平等地看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这一令人心动的旅程中,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准确地向读者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对冲基金”命名之误
我的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牵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对冲基金到底是什么?为此,我向雷蒙德·戴利奥(Ray Dalio)提出了这个问题。62岁的戴利奥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投资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创始人,该公司旗下管理的资产高达1 200亿美元。
戴利奥半开玩笑似地回答到:“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对冲基金是什么!”进行这番对话时,我们正坐在他位于康涅狄格州西港市湖畔丛林中的办公室里。
他自我解嘲道:“别人对我们的命名和分类,从这个行业的基本结构上说根本无法体现我们的本质。”“我既做空又做多,难道这样就可以说我做的是对冲基金了吗?”戴利奥反问。
“不,我认为自己是个金融工程师。我从大宗商品交易做起,后来大宗商品变成了各种期货,再后来又演变成各种交换和衍生产品。我可以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识别事物,我的方式是不断演化的。”
显然,这些因素在当前对冲基金的定义中并没有得到体现,现在人们认为的对冲基金行业,从根本上说只不过是全世界收益体系中最精明的投资者。正如戴利奥对我所说的那样:“我们是一群特立独行的优秀投资者,除了这个事实,我和其他对冲基金经理可能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2011年的复杂形势
在为本书写作去采访这些对冲基金经理时,他们正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上努力保持正确航向。我们刚刚经历了自大萧条时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市场的元气尚未恢复,马上又要担心迅速蔓延的欧债危机的侵蚀。可以说,2011年上半年众多对冲基金公司都在苦苦抵御市场冲击,直到第三、第四季度才逐渐转入正常交易。
2011年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市场经历过的最为混乱的年份之一。由于国际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美国信贷评级历史上首次降至AAA以下带来的下行趋势,以及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使美国市场经受着极大的压力。然而,尽管存在如此多的变动因素,美国市场的年终表现和年初基本持平,标普500指数年底收盘值和年初开盘值相差不到10个百分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年初增长了5.5个百分点。
在这场危机中,对冲基金行业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根据行业权威机构对冲基金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2011年年底,美国对冲基金收盘市值下降了5.13个百分点。这是自1990年以来第三次出现市值下滑的年份。
显然,在市场如此不稳定时期观察这些基金经理,既困难重重又令人深思。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认真思考该向投资者交出怎样的答卷。很多人不得不承认和以前的年份相比他们出现了计算失误的情况,做出了错误的假设。
然而,虽然去年对冲基金行业的表现乏善可陈,但资产总量却继续攀升,在年底时恢复到危机前的2万亿美元水平。2011年12月,德意志银行另类投资调查报告预计,2012年该银行的净流入资产将达到1 400亿美元,届时整个行业的资产将达到史无前例的2.26万亿美元。虽然早些年对冲基金资产的主要推动力被归因于富裕的个人投资者,但如今对冲基金主要由机构投资者管理。根据德意志银行的调查结果,机构投资者管理的对冲基金资产占整个行业资产的三分之二。
然而,差强人意的投资表现还是无法掩饰人们的关注。换句话说,所谓对冲基金,难道不正是要提高阿尔法系数,即带来超越预期风险回报的产品吗?
其实,根据全球最早的对冲基金公司LCH Investments NV的调查,截至2011年6月30日,对冲基金经理为投资者一共创造了5 570亿美元的净利润。此外LCH还发现,其中3 240亿美元(即52.8%的净利润)源自股权投资市场。
让我感到困惑是,对冲基金经理是如何利用各种策略,从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企业信息中发现普通投资者无法觉察到的蛛丝马迹,从而实现投资盈利的呢?
我想,其中部分原因是对自己的坚信不疑。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基金经理时常要面对群狼环伺而无路可退的危险局面,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能一次次站稳脚跟拼搏到底。他们的一意孤行经常遭受媒体的批评,但他们总是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自己观察到的才是事实,而且他们善于利用这一点争取优势。
写作此书的目的并不是教你如何表现得像书中介绍的成功人物一样优秀。我只是想复述他们的故事,再现那些成就他们的往事,说明他们如何走向成功。在这些对冲基金经理当中,有些人对既定的游戏规则非常清楚,有些人则善于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工作中注入了独特的个人特质。对此我总结出的经验是,要想取得成功你完全不必亦步亦趋,而是要制定属于你自己的成功投资策略。在这条道路上,你会取得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只要能坚持自己做研究和自己做交易,最后你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人的本性就是要认识自我,虽然并不是每个人,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最终我们还是会认识自我。这本书讲述的是赚钱大师的故事,他们是大户,是躲在幕后的操纵者,他们采用的投资策略和取得的成功和广大个人投资者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就是本书要描述的对冲基金市场里的霸主,希望各位读者能和我一样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马妮特·阿胡贾
2012年4月

上架指导

投资证券股票

封底文字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介绍投资管理者的作品之一,详细揭示了投资管理大师的成功之作和失败心得。阅读此书的感觉,就好像在和约翰•保尔森和大卫•泰珀等人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分析方式。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有志于从事投资行业的人士,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作品。”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鲁比尼全球经济研究院创始人兼主席
努里埃尔•鲁比尼

“马妮特•阿胡贾非常了解对冲基金行业的明星。这是一本令人关注的作品,它不但分享了很多行业观点,而且介绍了对冲基金的发展演变,以及随着投资环境不断变化表现出的灵活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马妮特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对冲基金管理者的特征。她在书中深入分析了这些成功管理者的背景、价值观和思考方式,揭示了在这一神秘行业中取得成功的途径。”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商学院前院长
迈尔克•史宾赛

“对冲基金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相当神秘,同时代表着好坏两方面的内涵。马妮特的这部作品成功破解了对冲投资的神秘光环,对于那些寄希望于金融机构但屡次失败的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美林财富管理集团和美国信托公司前首席执行官
萨莉•克劳切克

“对于对冲基金管理者的深入描述,目前没有任何作品可以和马妮特•阿胡贾的这本书相媲美。《
市场的霸主-对冲基金世界的超额回报大师
阿尔法投资大师》是在大量访谈和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的,马妮特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对对冲基金行业的观点和建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欧米茄顾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莱昂•库珀曼

“《
市场的霸主-对冲基金世界的超额回报大师
阿尔法投资大师》以当前最热门的金融观念、分析和投资行为为基础,阐述了对冲基金投资的背景、思想和盈利之道。对于那些热衷追逐资本市场,对这种投资方式的创造性、观念和市场压力存在不同看法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佳作。”
——GAMCO投资公司首席投资官
马里奥•加贝利

“新闻工作总是存在可读性和真实性之间的文化差异,说到底它实际上是一种劳动分工的差异,而读者需要的兼具可读性和真实性的作品。阿胡贾以华尔街典故为基础,难能可贵地让众多投资大师现身说法,最终成就了这本让读者爱不释手的作品。”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哥伦比亚新闻评论》“The Audit”专栏编辑
迪恩•斯塔克曼

作者简介

(美) 马妮特·阿胡贾(Maneet Ahuja)著: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毕崇毅 郑磊 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对冲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冲”其实在欧美资本市场已经是一个很常用的普通词汇,但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即便不算陌生,也是一个在实践中相当不成熟的领域。这和中国普遍存在散户投资者多的情况是相符的。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增多,以及资本市场产品的丰富,例如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神秘的对冲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对冲基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关于它,已经有太多的误会。对冲基金经理同时也让人感到害怕,有时甚至让人感到讨厌。有些人把他们当做投资界只知道无情地追逐利润的“牛仔”,误以为是对冲基金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巨大风险。对冲基金经理被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恐怖大鳄和资本市场的“食人兽”。
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当你读完本书的时候,你可能会领悟到三个观点。其一,对冲其实理应无所不在,对冲是一种投资思想,用来系统性地抵御投资风险,获取稳定回报;其二,真正的对冲投资大师都非常值得学习和尊重,他们是资本界真正具有创造力并勇于担当的“汉子”(此处不是说对冲大师中没有女士,但无疑它更体现了男性孔武有力的特征);其三,对冲更是一种高度聚合了领悟力、敏捷度和投资策略的投资技能。
严格地说,对冲不是投机,而是正好相反。当然,如果你认为“事件驱动型”投资本身就脱不开与“投机”的暧昧关系,那可能只是理解上的偏差。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具有“价值投资”风格的对冲基金管理人,这实在是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特定的可开发深入价值的个别机会,这些机会正等待着投资者去发现,从而实现快速回报。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对于我们所知的对冲投资大异其趣的“特别机会”,比如不良债务投资,那些在别人眼中被视为垃圾和近乎绝望的案例,往往却是对冲投资大师们手中的瑰宝。这真是奇幻和美妙的高超融合,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如此炉火纯青,把握得恰到好处。
作者讲故事的本领超出我的期望。她把每位大师都写得栩栩如生,那些充满活力和具有远大抱负的投资者的故事,是本书一个重要的阅读价值所在。例如,勇于创新和构建独特指标体系的宏观对冲基金经理雷蒙德·戴利奥,全球最大的卖空基金经理詹姆斯·查诺斯,他是如何最早发现和提醒投资者小心安然、世通和泰科等公司财务欺诈丑闻的。管理规模曾高达60亿美元的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如何提前预知次债崩溃,绝地反击通过投机交易展现了对冲基金传奇。善于寻找资产被错误估价的投资机会,为这些企业提升价值的马克·拉斯利和索尼娅·加德纳兄妹,以及破产投资大王大卫·泰珀,少有的擅长让问题企业妙手回春的双料投资银行家比尔·阿克曼是如何通过托管,不屈不挠地坚持让企业走上正轨。虽然他们很有个性,但共同之处是能看到其他投资者无法预见的趋势。
没有人能给你一把成功的金钥匙。在对冲基金世界里也不存在简单易行的成功公式。没有一种简单的对冲基金组织方式可以保证成功,没有特定的指标组合可供遵循,没有哪本书可以保证投资回报,也没有哪一个专家的分析能让你的投资无往而不利。尽管你在细读这本书之前应该有此心理准备,但我相信,无论你是投资的新兵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能从本书获益匪浅。作者声称适合阅读本书的对象是那些希望了解成功交易和基本框架分析,具有高度主动意识和自信感的人。我再补充一句,这本书适合所有希望了解或对对冲基金一知半解的人。从大师身上,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不具备的优点。这些闪光点,在本书的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等待你去发掘。

郑磊
欣然命笔于癸巳年春月

推荐序

对冲基金世界的扑朔迷离
对冲基金的神秘性几乎人尽皆知。
在投资管理行业中,对冲基金往往被称为“智钱”。它们掌握大量溢价费用,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它们催生了屈指可数的亿万富豪和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而且,对冲基金正日益受到虚构作品和纪实作品的青睐,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尽管备受尊敬,对冲基金经理同时也让人感到害怕,有时甚至让人感到讨厌。有些人把他们看做投资牛仔,只知道无情地追逐利润,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巨大风险。难怪对冲基金总是招惹管理机构的关注,特别是当某些国家深陷严重危机时(如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的欧洲金融危机),各国政客总是怒气冲冲地指责对冲基金是造成一切破坏的根源,用以牺牲整个国家为代价的非法敛财手段获得财富。
喜欢它也好,厌恶它也罢,不可否认的是对冲基金行业今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良好的早期声望,即领悟力、敏捷度和投资策略。然而近年来,随着对冲基金数量的猛增,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平均投资回报率差强人意,投资前景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捉摸。有些投资者甚至意外地发现自己被对冲基金投资套牢,在遇到清偿压力时根本无法取回现金。
如今,关于对冲基金的大众解读往往在两个极端之间不停摇摆。一方面,认为它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快速响应型资金库,能够帮助市场提高效率;在此过程中,它还能在照顾公众福利的基础上为客户带来异乎寻常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认为它是一种过度支付的投资手段,往往对客户做出夸大的回报承诺,通过一些违背道德、伦理和法律的方式,以牺牲普罗大众的利益来实现巨额个人所得。
诸如此类的辩论往往会陷入白热化,在此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忽略两个极其简单但又非常重要的事实。尽管在许多人眼中非常复杂,对冲基金行业的本质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确定性因素,即投资手段和投资经理。
投资手段
投资手段很容易理解。尽管在具体板块和投资方式上表现各异,但所有对冲基金都具备以下四种相同且相互关联的特征。
首先,它们的目标都是要实现投资的绝对正回报,而不是简单地超越某个市场基准回报率或某个特定的投资方式。因此,对冲基金喜欢做出的共同主张往往是,无论国际股票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货币市场或债券市场表现如何,它们都能实现强劲的投资回报。
其次,它们能够接触范围广泛的投资工具和手段。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做多或做空某个市场、板块或公司。因此,对冲基金往往声称,它们可以快速且成本低廉地改变仓位(overall positioning),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为投资者的资金保驾护航。
再次,它们可以为所管理的资产设计有效的投资杠杆倍数。这种弹性巩固了对冲基金的主张,即在处理受托的投资赌注时保持极大的灵活性。
最后,它们几乎总是采用管理费加绩效的收费方式,即业界常说的“2加20收费”。(无论表现如何,投资者都必须支付2%的费用,另外20%来自于达到指定投资目标后的利润。如今很多对冲基金都面临巨大压力,很难再降低费率。)
投资经理
投资经理往往不为人们熟悉,这也正是作者马妮特·阿胡贾着力向读者展现的内容。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向人们展现了笼罩在神秘光环下的对冲基金经理们的成功故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在了解这些基金经理及其投资思想、投资风格、行为怪癖和工作方式时发现许多有趣甚至是令人惊讶的细节。
马妮特向我们介绍了激进的投资者的世界,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是通过富有争议的企业重组和资产剥离等方式,释放公司隐藏的价值。她还向读者描述了本性多疑、总爱吹毛求疵的空头投资者,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地纠缠于每一个细节,希望从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包装中发现潜在的基本面信息。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宏观基金。20世纪90年代,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就是利用宏观基金豪赌英国货币政策,从此一战成名。可以说,这些基金经理把世界当成了手中的牡蛎,发现它既充满绝对价值交易又充满相对价值交易。
当然,马妮特也向我们介绍了价值投资者,他们热爱的是微观基金,对宏观基金不屑一顾。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特定的、可开发深入价值的个别机会,这些机会正等待着投资者去发现,从而实现快速回报。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特别机会”,帮助大家了解不良债务投资者。此类投资者善于在出乎意料的重大减值企业和国家中发现价值。换句话说,那些在别人眼中被视为垃圾和绝望的情形中,他们往往能从中发现实现价值的投资机会。
毫无疑问,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次引人入胜、大开眼界的旅程,同时向你展现动人心弦的人性故事。
通过马妮特的深入描述,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多数对冲基金经理在成功的路上都要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例如,有些基金经理很难说服第一批投资者,还有些奋斗多年之后才成功打开局面。
有些基金经理做大之后便遭遇失败,更糟的是还受到媒体的狂轰滥炸。还有些必须面对艰巨挑战,在探索成功的道路上维持良好的内部协调。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表示,尽管好运可以让他们果断做出异于普通投资者的决定,但如何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体现自己的差异化服务仍是一个艰难而且经常失败的任务。
作为一个擅长讲故事的高手,马妮特在本书中巧妙地结合了上述所有内容,以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
马妮特曾担任CNBC电视台对冲基金专员以及《财经论坛》(Squawk Box)节目的制片人,这是一档在全美备受关注的早间财经节目。通过这个节目,她向人们充分展现了对冲基金经理的隐秘世界。为了做好节目,马妮特对这些基金经理做了跟踪、调研、分析、访谈和互动,这些工作几乎从未有人涉足过。她的工作兼顾求知欲和判断力,因而很好地实现了(对大师投资)赞赏和现实的平衡,以及行业分析和人性探讨的结合。
超越人物本身
马妮特在本书中介绍的人物,由于其巨大的成功而备受人们推崇。但她并没有停留在对人物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天才取得成功的原因。
尽管这一点并不是马妮特希望引发读者关注的唯一目标,但依然是本书值得称赞的一个重要成就。
除了分享某些最为知名和最为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性格,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这些性格做出投资决策(无论好坏),马妮特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让我们做出“对比判断”。在进行对比判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演绎出很多有趣的假设。
马妮特的分析表明,在对冲基金世界中并不存在简单易行的成功公式。没有一种简单的对冲基金组织方式可以保证成功,没有特定的指标组合可供遵循,没有哪本书可以保证投资回报,也没有哪一个专家的分析能让你的投资无往而不利。
此外,马妮特还向我们说明,成功的基金经理的学术背景往往差异显著,就如他们最初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样有着天壤之别。有些人大学毕业后即投身投资行业,而有些人则在大企业中工作多年才进入该领域;有些基金经理把自己的所学成功应用到了投资行业,而有些人则在投资工作中使用了完全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学科(尽管是相关学科)。
不同的人物决定了不同的风格,他们当中有人内向,有人外向;有人是个人观点坚定不移的执行者,有人是不同意见的灵活整合者;有人对媒体唯恐避之不及,有人则挖空心思想得到媒体宣传。
此外,每个基金经理的行为动机也不同。尽管对许多人来说投资就是为了赚钱,但有时候也并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人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人则是希望能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尽管存在如此之多的差异,但马妮特的精彩描述同样也揭示了基金经理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
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都是具有高度紧迫感的个人,他们深信能在投资管理行业有所作为。他们充满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意识到自己在才智和可维持方式上的与众不同。他们不但能够并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应该投资什么”,而且高度关注“为何投资”和“怎样投资”等问题。
这些独特的经理们,不但反复证明着他们令人钦佩的鹤立鸡群的能力,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违反个人观点的反向交易。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快速地从错误中学习经验,以令人惊叹的能力在投资过程中做出调整和修正。
总结
阅读本书之后,你会更加了解对冲基金这个神秘世界。你会发现,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具有别人难以复制的独特素质。当然,随着对冲基金数量的猛增,这种素质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具备。
此外,本书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区分事实和传言,当优异的投资表现未能实现承诺和高费率时,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面对当今世界的重大经济调整,以前难以想象的事物逐渐变成现实,加之市场结构的不停变化,学会区分事实和传言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最后,本书能帮助你更好地思考一些尚未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例如,在很多参数已成为变量的情况下,某些对冲基金能否在投资行业里真正实现所说的“市场中立”?对冲基金能否继续以旗下个别投资的成功证明其收费的合理性?随着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管理机构是否有必要为降低对冲基金的影响而限制其高速发展?
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作者将在书中为您一一做出解读。

穆罕默德·埃尔埃里安(Mohamed A. El-Erian)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联合首席投资官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宏观投资大师——雷蒙德·戴利奥
 桥水投资公司 …… 1
大师的成长 …… 3
经历危机年代 …… 5
成立桥水公司 …… 6
赢得世行信任 …… 8
在困境中学习 …… 10
计算危机 …… 12
预见金融危机 …… 13
提取阿尔法超额回报 …… 15
把超额回报带回家 …… 16
备受瞩目的基金 …… 19
制定原则 …… 20
对当今世界的关注 …… 21
追逐个人理想 …… 23
第2章 人机之战——皮埃尔·拉格朗日和黄文耀
 曼恩集团/AHL …… 25
工程师黄文耀 …… 28
赚钱高手皮埃尔·拉格朗日 …… 33
第3章 风险套利人——约翰·保尔森
 保尔森投资公司 …… 39
风险套利人的成功之路 …… 41
数字游戏 …… 47
传奇经历 …… 48
继续努力 …… 49
“我是个个性独立的人” …… 51
史上最伟大的交易 …… 54
错误定价风险——陶氏化学/罗门哈斯交易案 …… 57
花旗集团业务收购案 …… 62
黄金投资 …… 65
友情支持 …… 66
绝地反击 …… 70
第4章 在问题债务中寻找投资价值——马克·拉斯利和索尼娅·加德纳兄妹
 艾威资本集团 …… 73
救助美国汽车业 …… 75
兄妹合作 …… 77
千里马遇伯乐 …… 80
“杀手级”投资组合 …… 81
沙里寻金 …… 84
开发价值 …… 86
第5章 大无畏的投资先锋——大卫·泰珀
 阿帕卢萨资产管理公司 …… 91
早期岁月 …… 92
吸金王 …… 94
阿帕卢萨的由来 …… 95
童年经历 …… 96
马马虎虎的高中时代 …… 98
奋起直追 …… 99
勇往直前 …… 100
骄人纪录 …… 101
国际化市场 …… 103
俄罗斯轮盘赌 …… 105
破产投资大王 …… 106
德尔福困局 …… 107
华盛顿互助银行投资案 …… 107
坚守金融板块 …… 109
决胜ABC——美国国际集团、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 …… 110
集中优势 …… 111
第6章 主动型投资者——比尔·阿克曼
 佩讯广场资本管理公司 …… 113
一帆风顺的起点 …… 117
高登基金的诞生 …… 121
初露锋芒 …… 122
扬名立万 …… 126
积累经验 …… 126
购买农场 …… 128
重整旗鼓 …… 131
转战快餐业投资 …… 134
投资麦当劳 …… 135
鲍德斯连锁书店和塔吉特百货公司:两驾破马车 …… 137
塔吉特投资案 …… 139
苦战MBIA …… 142
败走麦城 …… 143
最伟大的交易 …… 144
投资零售行业 …… 147
投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 …… 149
性情中人 …… 150
第7章 笔锋如剑的讽刺大师——丹尼尔·勒布
 第三点投资公司 …… 153
初出茅庐 …… 156
时不我待 …… 161
斗智斗勇 …… 163
第三点投资公司的成功之道 …… 167
第8章 怀疑论者——詹姆斯·查诺斯
 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 …… 171
怀疑精神的起源 …… 176
逆向思维投资者 …… 178
做空交易的投资秘诀 …… 181
为卖空投资正名 …… 183
中国市场面对的危机 …… 185
重返课堂 …… 188
第9章 金融衍生品之王——博阿兹·魏因斯坦
 萨巴资本管理公司 …… 191
投资新星的崛起 …… 193
雷曼风波 …… 195
复杂的衍生品交易 …… 198
附录 …… 203
后记 …… 216
致谢 …… 222
作者简介 …… 225
免责声明 …… 227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李燕
作者: [美]杰夫·马杜拉(Jeff Madura) 著
作者: 张颖 编著
作者: 杨碧云主编 易行健 展凯 张浩副主编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亚历山大·埃尔德(Alexander Elder) 著
作者: 崔鹏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