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个人理财

价值投资:一种平衡分析方法
作者 : 马丁 J.怀特曼
译者 : 白钦先 杨涤 马力
丛书名 : 财金前沿丛书
出版日期 : 2001-03-18
ISBN : 7-111-08670-8
定价 : 28.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40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已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向投资人展示了如何使用被私人公司管理层投资人所广泛应用的评估技术,它完全取代了那种分析公司时过度关注价格的本末倒置的方法。由马丁J.怀特曼这样的资深投资家写出的这本书,给风险和挑战并存的投资业提供了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分析方法。

图书特色

作者简介:
  马丁J.怀特曼(Martin J.Whitman):注册财务分析师,是相当成功的Third Avenue Value基金和Third Avenue SmallCap Value基金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和证券部经理。作为价值投资理论的先驱,他目前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从事管理工作。

图书前言

本书是从我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多年任教的课程中自然衍生的一项成果。我所教授课程的名称中大部分有“投资”一词,也有一些课程涉及重组问题公司和投资银行。由于这三个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本书都将予以讨论。

就某种重要意义而言,本书的多数读者是理智的、消极的投资人,他们获取普通股,因为他们希望从一家永久性或非永久性公司中得到股息。本书并不适于那些获取普通股是为了或迟或早(通常是很快)再出售给其他人的投机者。

要成为一名理智的、消极的投资人不仅要了解一般金融环境,而且要了解投资过程中其他的参与者是谁?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利润是多少?在投资过程中,其他参与者大部分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本书第一部分,将首先描述什么是价值投资,然后与其他投资理念、理论金融、格雷厄姆-多德基础因素分析以及传统分析相比较。其中多数经纪公司研究部门的卖方分析家和从事资产管理的买方分析家在实际交易中似乎更多地使用传统分析。

本书第二部分,将通过对公司估价、证券的实质性特征、资本结构、发起人和专业人员的报酬、财务会计的使用与限制、信息披露的使用与限制以及语义学的重要性等几个分析题目的讨论来阐述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涵盖了资产转换。其中第12章通过描述一家理论意义上公司各种资产的转换行为,阐释了投资银行的各种业务:杠杆收购、首次公开发行、无力偿付、敌意接管、溢价并购。第13章概括了股票市场的积极参与者批量购买股票所使用的方法和他们事先要考虑的种种因素。第14章回顾了问题公司的重组,最后一章讲述了定价、股东诉讼经济学与法定评估经济学、首次公开发行、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和公司股票回购的实际操作。

如果读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原理,就比较容易理解本书的内容。

除风险套利以外,本书并不涉及交易。就本书目的而言,风险套利仅存于某个特定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预测事件发生了的情况中。

价值投资的目标是决定公司价值和可能的变化原因,它们都不依赖于公司发行普通股的交易价格。与此相反,其他消极投资原理的目标是估测普通股在外部消极小投资人(outside passive minority investors,OPMI)构成的市场上能够抛售的价格。

价值投资中,公司与它的股东之间并没有实质性合并。公司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与它的股东毫不相关。

所有财务关系,包括公司之间、管理人员之间、股东之间的关系,都有共同利益和利益冲突。

公司估价很复杂,包括资产质量、资产数量和创造长期财富。其他投资原理中估价的重点是预测收益流量或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控股证券在本质上与OPMI证券不同,它们是在不同的市场、利用不同的估价方法、由不同的人进行交易的证券。

所有市场都趋于有效。然而,大多数市场不能达到瞬时效率。在众多的市场中,大多数参与者都有可能长期获得高于他们付出成本的超额收益。

本书不是专门针对一般OPMI而写的。深刻领悟本书的思想,对于公司管理人员、投资银行家、经济学家以及从事理论金融的学者、会计师和律师都是有价值的。许多人把本书视为对理论金融的直接攻击,有一定的道理。理查德 A. 布雷利(Richard A. Brealey)和斯图尔特 C. 迈尔斯(Stewart C. Myers)在他们关于金融理论的著作《公司财务原理》(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本书第5版英文影印版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译者注)第4版前言中写道:“阅读本书除了代数和英语以外不需要其他知识,然而,掌握会计、统计和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理解本书是有帮助的。”事实上,阅读本书并不需要代数知识,只需对会计原理有较深的理解。



马丁 J. 怀特曼

图书序言

推  荐  序

“财金前沿”丛书英文版系国际知名财会类出版公司、西方出版金融学著作最著名的WILEY公司组织出版,著者中既有许多业界人士,也有知名的金融学教授,都是投资界明星人物,集多年投资实战经验与理论研究之大成,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同时此套丛书还具有观点鲜明,实例丰富,实用性强的特点。

此套丛书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到公司财务、价值评估、固定收益证券、权益投资策略、汇率分析和国际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甚至宏观经济变化对投资活动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直接面向企业经营和市场交易的实践活动的同时也探讨了目前国际金融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适合广大投资者和金融证券从业人员、MBA及财会金融专业师生、相关的研究机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决策者等参考应用。

此丛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引进,由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担当译者,除了通过传统的发行渠道发行外,还与《中国金融在线》网站通过互联网进行推广。

《中国金融在线》(http://www.CF99.com)是于1999年10月成立的,是国内首家通过利用现有网络和软件资源整合组建的大型金融证券资讯服务网站。现已与国内数十家单位、媒体、网站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和媒体伙伴。

《中国金融在线》的长期目标是涵盖金融投资的各个领域,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投资交流服务,并开展相关行业的电子商务。

2000年初,《中国金融在线》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合办了华章网上财经图书专卖店,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欢迎。

本次《中国金融在线》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联合策划发行“财金前沿”系列丛书,也是将互联网的宣传优势与传统出版业进行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能够得到广大读者和网民的支持!

最后,我们再次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引进翻译、出版的“财金前沿”丛书。
                             
董事长  尤晓东
                             
《中国金融在线》
                             
http://www.CF99.com
                             
2000年4月

“财金前沿”丛书序言

金融学(Finance)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一般认为,马柯维茨(H. Markowitz)在1952年发表投资组合选择理论,把数理工具引入金融研究,可以看作是金融学的发端。但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到1958年莫迪格里亚尼(F. Modigliani)和米勒(M. Miller)发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关系(即所谓的MM理论)的研究成果时,最先采用“无套利(No-Arbitrage)”分析方法,才是金融学真正的方法论革命,使金融学的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与一般的经济学研究相分离。上述两项工作成果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于金融学的奠基性意义是显然的。但不管怎么算,金融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不到半个世纪。无疑,经济学是金融学的基础,金融学的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不断地从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从大的学科分类看,金融学仍应是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金融学又特别强调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所以又应当从属于管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金融学的发展主流在商学院,绝大部分重大的金融学研究成果都是在商学院诞生的。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学从内容、方法到工具,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特色,已经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发展。

在国外优秀的商学院发展的金融学,主要包括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两个组成部分(后者在课程设置上常常称作投资学),这两个部分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为金融系统只有通过企业的财务活动才能真正和实物经济发生联系,而企业的价值又要经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由此出发,因为金融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金融/财务决策,尤其是强调实际的市场交易和运作,所以数理工具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学的基本分析技术,不是一般的经济学中的需求供给均衡分析,而是从前述MM理论的分析方法中引伸和发展出来的一整套无套利均衡分析技术。马柯维茨在投资组合选择理论中所开始的数量化研究和无套利分析思想相结合,酝酿了后续一系列重大的金融学理论突破,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一直到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已经确立,金融经济学基本定理(即等价鞅测度模型(EMM))、有效市场假设(EMH)和不完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等重要研究成果纷纷问世。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经过反复的辩驳和大量的实证检验,验证了其内在逻辑体系的一致性,金融学研究的好几项重大成果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金融学的理论和金融活动的市场实践是平行发展的,二者之间又紧密地结合并产生了深刻的交互影响。七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汹涌澎湃,这种发展趋势在很多方面是由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进展来驱动的。一方面,因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汇率波动传导至利率变化加剧和商品价格(加上石油危机的冲击)起伏不定,金融市场更加充满变数,风险加大,重大金融事故屡见不鲜,几次大的金融危机对各国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人为之谈虎色变。另一方面,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和欧元启动,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势不可挡,降低汇率风险,建立更为和谐稳定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亦在酝酿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市场交易实践都在不断地向现有的金融学理论提出挑战,甚至向原有的理论基础发起冲击。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工程开始大规模发展,一方面给金融创新以巨大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的金融工程活动又提出了许多现有金融学理论尚未能解答的问题。

现在在金融研究中,已经出现了业界走到学界前面,商务实践的需求拉动理论学术研究的趋势。许多前沿研究课题都是在企业财务管理和市场交易实践中提出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又动摇着原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资本预算、资产定价、金融市场效率和价格的可预测性等方面。例如,传统的项目评估的净现值法(NPV)已经招致很多批评,实物期权(real options) 理论在资本预算中呈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适用性也引起质疑,新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对其提供支持;市场的有效率性假设看来是过于笼统,许多问题需要发展有关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才能给出正确的说明;而价格的可预测性方面新的研究进展则在更深的层面上重新为技术分析辩护,等等。这些前沿研究,驱使金融学教授们走出经院的“象牙塔”,密切地结合于企业和市场的实践活动;而在实践第一线工作的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术研讨中来。新的重大的理论突破已经初露端倪,虽然重构新的理论大厦还有待时日,但这些前沿研究势必产生重要的历史影响。

因此,组织翻译和编辑出版这套“财金前沿”丛书对于目前国内的金融学科建设和教育培训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国内金融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与国际上金融学的发展主流还存在不接轨的地方。最近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有较大的转变,大批讲解规范的金融学理论的书籍被翻译介绍到国内,对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直接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避免走别人已经走过的弯路。对于金融来说,亦是如此。我们不但要引进成熟的经典理论,也要向国内的读者介绍最前沿的研究工作。这样,将可帮助读者把握金融科学发展的方向,迅速地将国内的教学研究推向前沿。

从这套丛书第一批出版的书籍内容看,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涉及公司财务、价值评估、固定收益证券、权益投资策略、汇率分析和国际投资、衍生工具,乃至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投资活动的影响,等等,其显著特点是直接面向企业经营和市场交易的实践活动。这套丛书的英文版是由西方出版金融学著作最著名的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s,Inc.) 组织出版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著者中有许多是业界人士,也有知名的金融学教授,而这些教授们又都与企业和市场实践有紧密的联系。书中讨论的问题都是与实际的管理决策和交易活动密切相关的,同时确实都涉及目前金融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因此,这些书不仅是很好的教学和研究的参考资料,而且还特别适合业界人士阅读,对于他们的业务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书的内容都写得相当深入浅出,因而适合于不同程度的读者。对于金融学理论和实务有兴趣或有需要的读者,选读这套丛书将能大大拓宽自己在金融领域的知识面,对提高业务水平和继续深造都大有裨益。

金融市场充满挑战和机遇,金融危机和金融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更向世人提出了许多严峻的课题。在一个动荡不安而充满风险的金融海洋里,要想驾驭航船搏击风浪,驶向光辉的彼岸,一定要掌握高超的趋利避险的技术,这套丛书讲解的就是这样的技术,它们实际上就是金融领域本身的高新科技。由于内容涉及前沿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尖端性。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中国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内金融系统势必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潮流。金融学的教学、研究和培训体系,也就有迅速进行知识更新的任务。无论是学者、从业人员还是有志于学习金融学的学生,都有接触学科前沿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适逢其时,为此,我诚挚地将它推荐给读者。
                             
宋逢明
                             
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会员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金融研究部主任委员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


作者简介

马丁 J.怀特曼: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白钦先 杨涤 马力:暂无简介

译者序

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进程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而影响深远的势态发展,它对人类经济、金融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全部影响,一时还难以完全说得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些影响在总体上将是革命性的和划时代的,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经济日益高度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新形势下,“金融在提高了对一个经济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的同时,其自身的系统性风险也在不断累积与提升。” 过去十多年来,国别性和区域性金融波动与危机发生的频率和震度不断提高,使金融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金融问题成为全球政治家、企业家、金融家和个人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一事实更是前所未有的。

所有这一切表明,人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以不同以往的全新视野来重新观察与审视这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日益加速的条件下,当代金融问题,首先是全球性问题,然后才是区域性、国别性问题;首先是宏观性、战略性问题,然后才是微观性、战术性问题;首先是理论性问题,然后才是决策性、政策性、行业性、实务性、技术性、操作性的实践性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化,使宏观经济金融基础“悬置”、“淡出”,使宏观经济金融理论成为加总或放大了的微观经济金融业务理论,使金融学理论蜕变为只对金融市场业务技术操作人员和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有某种指导作用的技术性学问。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研究中的这种宏观理论的微观化倾向,工具化、技术化、数学化倾向,人文社会科学脱离人文社会历史的唯自然科学化倾向,以及脱离基础理论创新的纯技术化创新倾向,已经和正在造成种种不良的理论与实践后果。这一倾向是令人忧虑和值得高度警惕的。冷静理智的反思和研究表明,上述种种倾向是导致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的更为深刻的原因,这也使人们认识到,无数微观体追逐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理智决策行动,可能造成宏观上的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灾难性后果。在这个意义上,当代金融危机实际上是金融学的理论危机。形形色色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越来越失去了对现实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解释与预言功能,基础理论的创新严重滞后于实务理论与技术创新;当代经济金融理论学家们,包括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毫无察觉、无所作为和危机后的无能为力、无的放矢就是不容回避的鲜明例证。

有鉴于此,处于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的世界人民,尤其是经济金融学家们和理论工作者们,理应对此坚定地承担起拨乱反正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在人类金融历史的漫长发展进程中,一般是先有短期金融、间接金融,后有长期金融、直接金融,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短期金融、间接金融的市场占有率大大超过长期金融、直接金融的市场占有率,我们将短期金融、间接金融与长期金融、直接金融间的这种不平行发展和不均衡发展现象称之为金融倾斜。显然,这种金融倾斜并不是任何人为主观设计或构造的结果,而是商品经济、货币信用、银行制度、金融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储蓄量、收入分配结构与方式不断变化以及科学技术一系列发展的产物。这是一种很少人为干预影响色彩的自然缓慢发展演变过程。然而这一历史态势在20世纪最后的二三十年中,在发达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即直接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地高于间接金融,直接金融的市场占有率日益加大,迅速接近、赶上乃至超过间接金融。这种历史性的逆转,是经济金融化,社会资产金融资产化,经济关系金融关系化,融资非中介化、证券化的必然结果和集中反映。在美国,商业银行、投资基金和保险各拥有1/3的市场占有率,就是这种最新发展态势的典型例证。

作为这一最新发展态势的典型表现,就是过去二三十年中,特别是过去十多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类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及相应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各种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理论与技术、资本市场期权定价理论、风险转移分散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日益成为金融界的“宠儿”和主角,受到极大的关注与青睐。这一发展趋势有喜亦有忧,是福也是祸。

新中国建立50年来,我们在学习研究外国经验方面,走了不少弯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盘“苏化”以及相应风靡的“东方教条”,到七八九十年代的或明或暗的某种全盘“西化”以及相应泛滥的“西方教条”,都使我们已经和正在付出极高的代价与成本。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70年代,笔者在一本书中就曾明确指出:“对外国的文化与经验,凡健康有用的一律拿来为我所用;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排斥,闭关锁国肯定要不得;然而,不分良莠、真伪、初始条件和适用条件,全盘照抄照搬,也不可取。学习研究外国,切忌只有因袭而无创造,只见别人而无自己。”

处在改革开放和迅猛变革大潮中的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资产的重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调整、市场经济金融体制的建立与优化,都离不开发达、规范的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作为后发的、东方的、正在发展中的、转轨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不必事事从头做起,也不必再“摸着石头过河”,可以直接学习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加速发展、少走弯路,通过翻译这些国家的经济金融经典之作和有一定影响的著作来学习参考就是一条捷径。所以当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委托我主持翻译这本由美国耶鲁大学金融投资家马丁 J. 怀特曼所著的《价值投资:一种平衡分析方法》时,我便欣然接受。1999年10月中旬,由我指导的两位博士研究生杨涤与马力开始了紧张艰苦的翻译工作,于2000年1月中旬基本结束,此后又几经修改完善。

对西方国家的证券投资理论进行分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考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关著述,迄今为止怕有百余种“理论”或“学派”,不过,其中较有影响的大约也就有二三十种。本书所论“价值投资”,既是与所谓重视短期市场表现的“基本分析学派”相对的长期投资理论,也是更为均衡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不像“基本分析学派”那样过于关注某一项或某几项因素。作者马丁 J. 怀特曼,是一位曾经在华尔街颇为成功的金融投资家、美国注册会计师,是业绩显著的Third Avenue Trust 和 Third Avenue Small Cap Value Fund的董事长、执行总裁和资产管理人,他是当今西方价值投资理论领域的权威,并在这一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目前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工作。

我认为,翻译此书的目的并不在于给我国的证券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供一种“正确”的投资方法,西方发达国家中证券投资理论学派林立就说明没有十全十美的投资理论和方法。我们的目的仅在于介绍一种当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较有影响的投资理论及方法,以拓宽大家的视野和思路。

由于原著序言对该书已有较详细介绍与说明,所以我在此就不再赘述。需说明的是,原著是一本证券专业性学术论著,其读者对象是西方国家中的证券研究人员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这样书中的很多证券实务背景对译者和我国读者就可能是陌生和困难的。加之原书行文晦涩,艰辛难读,即使是由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来翻译也会感到有相当的压力。而且,学术著作的翻译,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娴熟的汉语语言文字能力,尤其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此外,“外语”与“母语”之间又没有简单的一一相等对应关系,所以要实现“信、达、雅”的目标,也将是非常困难之事。更重要的是,翻译工作并不像它表面表现的那样仅仅是简单的“模仿与对号”,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艰苦的专业性的“再创作”。但是,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用最短的时间以较好的质量完成了这一工作。当我们在电脑上敲入最后一个字符时,不由感到充实和释然,毕竟这是后辈学子奉献给广大投资证券专业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的一部微薄之作。我们也欢迎同行朋友对我们在译稿中可能出现的遗漏和错误予以批评指正。

本书的译者分工如下:第1~7章由马力负责翻译,第8~15章由杨涤负责翻译,白钦先负责审阅统稿,赖溟溟、刘力负责校对,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刘辉、杨洋、汤吉军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白钦先
                                          
于2000年2月
                                          春节除夕之夜

图书目录

目言言录
推荐序
“财金前沿”丛书序言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投资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方法
第1章  什么是价值投资 2
1.1  控制投资方法的优势 13
1.2  OPMI的投资优势 14
1.3  价值投资的基本概念 18
第2章  理论金融:有效市场假说和有效资产
组合理论 42
2.1  实质性合并是最重要的 46
2.2  结构从属是一个重要因素 51
2.3  均衡定价是普遍适用的 54
2.4  OPMI市场是惟一的相关市场 64
2.5  投资分散化是防范非系统风险的一种必要保护 65
2.6  存在系统性风险 66
2.7  价值由贴现现金流量的预计值决定 67
2.8  将公司基本视为持续经营企业,将持有可流通证券
的投资人视为投资公司 68
2.9  投资人是单一的:他们一致的目标是连续获取风险
调整后的总收益 72
2.10  市场效率意味着缺少一贯地或持续地获取超额收益
的市场参与者 73
2.11  普遍规律是重要的 76
2.12  风险被限定为市场风险 80
2.13  宏观因素是重要的 81
2.14  债权人控制是一个并非问题的问题 82
2.15  交易成本是一个并非问题的问题 83
2.16  自由市场优于有管制的市场 83
2.17  OPMI市场比任何单个投资人能获得更多的
信息 86
2.18  市场是有效率的或者至少是趋于瞬时效率 86
第3章  格雷厄姆-多德基础因素分析 87
3.1  市场风险与投资风险 91
3.2  信用分析 92
3.3  宏观因素 94
3.4  微观因素 97
3.5  几点结论 102
第4章  经纪人-交易商的研究部门与一般资产
管理人 105
4.1  研究部门和一般资产管理人如何思考 107
4.2  研究部门和一般资产管理人面临的问题 111
4.3  结论 124
第二部分  现实世界状况
第5章  公司估价 126
5.1  价值投资与成长股 140
5.2  价值投资与卖方 141
第6章  证券的实质性特征 144
第7章  资本结构 162
7.1  从公司前景观点看资本结构 163
7.2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169
7.3  稳健的资本结构 177
第8章  发起人和专业人员的报酬 179
8.1  对价值投资很重要的市场 180
8.2  在许多市场上随处可见的超额利润 181
8.3  产生超额利润的原因 182
8.4  在金融界赚取超额利润 186
8.5  缺少外部制约的市场 187
8.6  有效率的发起人懂得“知道对象是谁”和“知道该
如何做”的重要性 196
8.7  超额利润的智力难题 196
第9章  财务会计的使用及其局限性 198
9.1  传统方法 200
9.2  用做客观依据的财务会计报告 203
9.3  出于特殊目的而使用GAAP 210
9.4  把GAAP当成节省精力和减少调查的向导图 212
第10章  叙述性信息披露的使用和局限性 221
第11章  语义辨析 225
11.1  是投机者还是投资人 226
11.2  是公司、管理层、普通股还是普通股持有人 227
11.3  是价值还是价格 228
11.4  谁是债权人 230
11.5  什么是安全边际 230
11.6  什么是风险 231
11.7  总是存在权衡吗 232
11.8  投资人保护是否等于公众利益 235
11.9  接受人所得的利润价值是否等同于公司的成本 235
11.10  进入资本市场是免费或低成本的吗 235
11.11  信息能及时地反映在市场价格上吗 236
11.12  管理层是为股东的最大利益而工作吗 236
11.13  不知道信息没有代价吗 236
11.14  价格机制扭曲导致生产率下降吗 237
11.15  价值投资中存在完美吗 237
11.16  公布破产倒闭文件有坏处吗 237
11.17  市场监管不好吗 237
11.18  在有效率的市场上每个人都可以赚取额外
利润吗 238
11.19  价格高估的普通股就一定表现不好吗 238
11.20  所得税税率是衡量税务负担的标准吗 238
11.21  市场上有蠢人吗 238
11.22  GAAP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吗 239
11.23  收入和现金流动哪一个优先考虑 239
11.24  多数公司的目的是创造收入吗 239
11.25  目前美国的存款机构比以前要健康吗 241
第三部分  资 产 转 换
第12章  一个简化例子 245
12.1  XYZ公司传奇 245
12.2  结论 254
第13章  批量收购证券 256
13.1  普通股收购的方法 258
13.2  现金收购普通股 258
13.3  通过证券交换来收购表决股票 267
第14章  重组问题公司 273
14.1  自愿交易 281
14.2  用破产法第11章中的常规方法寻求债务免除 283
14.3  事前计划好的破产重组 288
14.4  信用工具的评估 291
14.5  破产法第11章的背景 292
14.6  购买凯马特公司债务的深层原因 293
第15章  其他资产转换问题 301
15.1  定价 301
15.2  股东法律诉讼经济学 312
15.3  法律裁定经济学 316
15.4  首次公开发行 318
15.5  杠杆收购、管理收购、私募和股票回购 322
15.6  红利和股票回购 324
附录15A 326
结束语  对“价值投资”的评价 333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杰夫·马杜拉(Jeff Madura) 著
作者: 张颖 编著
作者: 李燕
作者: 杨碧云主编 易行健 展凯 张浩副主编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罗伯特.G.汗格斯特龙
作者: 王者 冯矿伟 吴国平 等著
作者: 林一鸣
作者: 张嘉成 周博 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