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管理者而非MBA
作者 : [加]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著
译者 : 杨斌 译
出版日期 : 2019-12-26
ISBN : 978-7-111-64408-8
定价 : 8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456
开本 : 16
原书名 : Managers Not MBAs:A Hard Look at the Soft Practice of Managing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原出版社: Berrett-Koehler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明茨伯格教授提出了管理教育创新的重要建议,并以IMPM实践中的成果来佐证,尤其强调书本概念与自身管理经验相互验证、相互支持的反躬自省,并由此创造了很多把管理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的方式。本书试图对明茨伯格的这些管理教育思想进行一次全面介绍和评价,使人们充分了解未来管理教育模式的理念和方法。

图书特色

这本书
我用了4年来撰写它
15年来发展它
35年来思索它
明茨伯格

上架指导

管理类

封底文字

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
当今世界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

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
明茨伯格可能是我们过去30年、40年、50年唯一一位真正深刻的管理思想家。

肖知兴 领教工坊学术委员会主席,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杰出研究员
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创新能力的匮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死循环、产业升级的无能,背后其实都是科学人本主义的缺乏。所以,我们现在比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明茨伯格的思想。

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大家风范之人晚期所写的著作,通常都是先期著作的深刻化;只有读到后面的著作,……人们才觉过去散落满地的碎屑字字珠玑,豁然开悟。

徐二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
明茨伯格的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不主张信,而主张疑。这在管理学界很难得。

姬十三 果壳CEO,在行创始人
管理是一种实践,需要在行动中不断探索。当你不确定该怎么做的时候,你需要先行动后思考,而不是先思考后行动。战略不是规划出来的,真正富有成效的战略家在肥沃的土地上建造花园,让各种各样的主意在那里生根发芽。其中的佼佼者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壮大。管理大师明茨伯格一语惊醒梦中人!

刘润 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
明茨伯格通过一个个故事点明了管理中常被忽略的常识和本质。在快节奏的工作之外,他的著作给了我一个真正属于管理者的静享时刻。

译者简介

杨斌 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管理教育,何去何从
动了翻译这本书的念头并不是因为它出版之后引起了众多的争论,也不是因为强力推荐给出版社购买版权后要善始善终,想想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我在1998~2002年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管理教育研究”之后产生了对于这一类讨论的偏好和依赖—管理教育(或MBA)何去何从?另一个严肃的原因是我恨死了读书“只读书名”的怪现状,希望更多中国读者能够有机会在通读全书后再发表看法,特别是商学院的院长们、MBA项目的老师同学们和媒体界的朋友们。
许多人根据书名判断,觉得这本书哗众取宠。我在翻译本书时首先和最后面对的也是书名。在过去的媒体传播中,本书的书名普遍被译作《要经理人,不要MBA》,火爆惹眼。但是如果你读完全书的话,就会发现这与本书的内容并不相符,特别是“要……不要……”的中文表达也和作者在书中所体现出的主要观点不吻合。严格地说,我认为这个书名的全部含义应当是“培养”管理者,而不是传统的MBA。现在的书名我认为更恰如其分,也谢谢编辑在多次的讨论之后能够站到我这一边,而不是简单地加入到将MBA妖魔化的围观鼓噪者中。
本书英文版发行后,因为其话题感强,内容极具批评性,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当然,大背景是当前在全球范围内,MBA教育出现了相当多的困难,申请人数减少(被比喻成MIA,就是战斗中的失踪者),培养效果受到质疑,其中2002年《管理学会:学习与教育》中Pfeffer教授的那篇题为“商学院的终结”的文章是其中代表。因此,财经媒体无法躲开这本书的诱惑,但是现在,大部分的评论都主要集中在该书的标题和前半部分中的几个论点上。从国内的情况看,从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有记者听说了这本书的书名,并在某些世界著名商学院院长、副院长、教授来访时或者采访我国管理教育界的学者时以此作为话题来质询。大部分的回答是:①尊重这本书,尊重作者;②没有仔细看过,不好评论;③书中对于MBA项目的批评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改进;④我不相信MBA项目会垮掉。
讨论“MBA项目会不会垮掉”的问题并非危言耸听。我曾在法国参加2005年EFMD组织的一个欧洲各商学院管理人员的年会,其中一个分会场的研讨就是围绕这个主题的。多提一句,结束时会议主席总结大家的共识时在投影上打出了这样一行字“MBA has a future”(MBA仍有未来)。
类似的看法绝非明茨伯格一人,他甚至算不上先知先觉。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往往观点由谁提出,会直接影响到观点传播的广度和影响的深度。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管理思想家”(汤姆·彼得斯的评价),明茨伯格在学界的地位众所周知,不熟悉的也可以翻看作者简介。至于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话题,我并不认同有人评论的“哗众取宠”或者“反戈一击”,我认为这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性格使然。明茨伯格的性格就是特别热衷于跳脱常轨、开辟新路,离经叛道的角色也许是他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他说自己“总是对太流行或广泛接受的东西表示怀疑”。看起来,他蛮喜欢“破坏性创新”。
如果完整地看,这并不只是一本讨论管理教育的书。它与作者的第一本书《管理工作的本质》联系最为密切。它以该书的结论为基础,发展了他对于管理过程的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它们对管理者的发展成长的意义。大家风范之人晚期所写的著作,通常都是先期著作的深刻化;只有读到后面的著作,比如这本《管理者而非MBA》,人们才发觉过去散落满地的碎屑字字珠玑,豁然开悟。我最近在一次给企业家的演讲中就随手列举了本书中的一些图示,来说明书中蕴藏的管理智慧。比如图4-1、表9-2、图10-2,都是管理要义的集大成者。再比如,一张图2-2,管理教育史清晰地展现在眼前,MBA学生入学之前一定要看看,而管理教育工作者熟悉自己行业的历史也能够更清楚、更自觉地面向未来。
如果只是“怪怪地”认为书中讲了很多MBA项目的毛病,所以是好书,仅仅这样认识这本书的出众,而不深入地理解它所揭示的重要思想,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浅尝辄止和不求甚解。如果读完全书还是这样的看法,真的就是“入宝山而空手归”啊!
如果要我说这本书的意义,我愿意概括为:严肃著作,须认真对待。
以我粗见,这本书在将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有广泛的影响力,任何人以后再评论管理教育,很难躲得开这本书;讨论管理人才的素质,或者讨论培训之道,或者教学创新,都躲不开这本书。商学院在讨论教学方法、变革、创新时,商学院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将会长时间地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恰如1959年的卡内基、福特两个基金会支持的两份报告和1988年的波特和麦基宾的著作。可以说,这本书是第三个里程碑。
而且,这种影响力不只是来自作者的名头,还来自书的篇幅和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书的写作仍然具有高度的认真严肃性,特别是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力求出处有据,旁征博引而绝不妄言。作者受过的专业训练非常好,宝刀不老。所以,书的内容绝不是谩骂,而真的是Hard Look(严肃审视)。
当然,尽管严肃,明茨伯格仍然保持着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这使本书的阅读几乎笃定充满愉快的体验。书中为商学院院长提高排名支的那些怪招儿,谁读后能绷着脸不笑呢?
然而,笑意中收获的不只是轻松,也有沉重。
译者写序不该啰唆。在这里,我不想评论书中内容,读者自有高见。我从1994年开始参与一些MBA教育方面的工作,见识了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教育前辈为了推动中国MBA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亲历了中国MBA事业在面临大变革、大选择时的沉浮,也“享受”过国内的媒体舆论时而捧、时而骂的好待遇(总比被人误当成NBA要好得多),要我说,我国MBA教育的路走到今天,不容易。我常常咀嚼《中国管理教育报告》的作者赵纯均教授在该书序言中的一段话:“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我国管理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管理教育发展的不长历史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充满着障碍、困惑甚至责难。在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穷国办高等教育已属不易,在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穷国办管理教育更是困难重重。”作为管理教育工作者,要对得起这份不容易,就必须不自满,就必须常怀“居安思危”之心,因为这条路注定是“不进则退”的。
我当然希望任何关心管理教育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说实话,书中第二部分即明茨伯格教授借由IMPM的实践所给出的很多建议,我每读到一段,就不免会去想这些能否在我们的MBA办学和其他的管理教育项目中借鉴、应用呢?除了商学院的同行,我认为管理培训公司的负责人、从业人员、培训师以及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培训主管都值得花时间研读,书中的教学培训新理念、新方法非常值得尝试。我觉得MBA在校生也应该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传统的MBA项目能够给你什么、不能给你什么,如果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该怎么修炼。我希望在理性的阅读和认真的思考之后,能够有积极的行动。衷心希望看到读完本书之后的“起而行之”。
明茨伯格教授作为管理教育的实践者,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说服力。我希望我作为一位后辈实践者,能够使本书的中文版准确、易读。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家人和许多同人的支持,在此谢谢朱童、张莹莹同学对于本书初译、誊抄的贡献;谢谢编辑的认真和耐心沟通;谢谢朱恒源博士从美国买这本书送我,给我第一次通读的机会。翻译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进一步的学习来自读者对于译文的批评指正。因为会有很多前辈、同行、同事读到本书,相信我一定可以收获很多教益。敬请赐教。

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图书目录

致中国读者
总  序 (肖知兴)
译 者 序 (杨 斌)
作 者 序
导言/1
第一部分 MBA之非
第1章 错误的人/9
第2章 错误的方式/20
第3章 错误的后果之一 教育过程的堕落/68
第4章 错误的后果之二 管理实践的堕落/80
第5章 错误的后果之三 公司组织的堕落/120
第6章 错误的后果之四 社会制度的堕落/143
第7章 新的MBA模式吗/164
第二部分 培养管理者
第8章 实践中的管理开发/199
第9章 发展管理教育/239
第10章 培养管理者之一 IMPM项目/277
第11章 培养管理者之二 五种心模/294
第12章 培养管理者之三 在岗位上学习/315
第13章 培养管理者之四 学习的影响/335
第14章 培养管理者之五 革新的扩散/362
第15章 发展真正的管理学院/379
参考文献/417
关于作者/437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理查德 L·达夫特(Richard L.Daft)范德比尔特大学  多萝西·马西克(Dorothy Marcic)范德比尔特大学 著
作者: 翟磊 编著
作者: 理查德L.达夫特(Richard L. Daft) 范德比尔特大学[美) 多萝西•马西克(Dorothy Marcic) 著 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王关义 高海涛 张 铭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著          王永贵 译
作者: 唐绪莹 熊洁 著
作者: (美) 阿兰·道伊奇曼(Alan Deutschman) 著
作者: 恒兆文化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