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

成长力:揭秘高科技人才成长模式
作者 : 陈新茜 著
出版日期 : 2022-05-25
ISBN : 978-7-111-70560-4
定价 : 5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182
开本 : 32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讨论在技术和商业模式快速变革的时代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型员工如何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商业的复合型人才。

图书特色

硅谷独角兽公司科技人才的成长秘籍和深刻洞见,从公司、个人、团队、行业、未来五个层面解析职业发展的方法论。高科技行业的职业发展手册,互联网新人的实用必备攻略

图书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在硅谷工作几年后有幸经历了Uber公司从独角兽到上市的过程。在公司的业务发展中,我个人也能够从0到1发起多个项目,用数据和算法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得到了快速成长。在和大家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人也面临我曾经历的选择,我希望能够分享我在科技公司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经验,帮助大家选择正确的赛道,更好地成长。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我的简历,对我的印象是名校学霸,自然会提出疑问:你的经验对于大家都适用吗?我认为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是敲门砖,但是对我个人来说,对我成长帮助最大的是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认为这两项能力是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和学习的。
回顾我的成长经历,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创新型环境。我在高中和大学时期拿到了好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没有选择其中最稳妥、老牌的学校,而是选择了正在进行教育创新的学校。例如,康奈尔大学当时在纽约市建立科技校区,我所在的计算机硕士项目只有几十人,连正式教室还没建好,需要借谷歌公司纽约办公室授课。这样的环境也意味着一定的“无序”,很多课程大纲还在摸索中。而我恰好喜欢这样宽松的环境,同学之间能够组队完成一些创业项目,能够更好地激发灵感。
硅谷作为科技中心,创新氛围非常浓厚。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我对创新的理解不断加深。创新不是简单地提出新方案,创新意味着深刻理解问题、提出新的方案、找到对应的资源、组建团队将项目落地并商业化。创新也有风险,需要多次实验,遇到失败很正常,你需要做的是回头验证核心假设。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项目的第一次结果失败了,团队成员都非常沮丧,我分析数据后发现核心假设没有问题,是实验对象范围有问题,在快速迭代后第二次结果取得了成功。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最大的原因是希望帮助更多的人选择创新型环境,例如成长期的公司和业务,解决大家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团队和行业等挑战,让更多的好想法落地。
写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希望利用自己跨领域的知识帮助大家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我在大学本科获得了计算机和工商管理的双学位,曾在风险投资领域实习,后来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和工作,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我也希望能通过我的经验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写这本书的第三个原因是希望借这个机会系统复盘一下自己的工作,帮助自己成长。同时,我也希望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思考,与大家一起成长。
为什么选择写书这种形式
现在有很多新的内容媒体形式,例如短视频、播客、公众号文章等。我为什么选择写书这种形式?一方面,我认为用文字能够更好地梳理逻辑、复盘经验。视频类表达形式虽然容易传播,但是内容上容易深度不够,逻辑上容易严谨不足。另一方面,我发现写书能够让满足感延迟,更好地创作。写公众号文章,你能在发布后就看到阅读量,容易让创作者在下一次创作时关注“起什么标题容易吸引眼球”,而更难输出系统性的思考。
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
2019年,我开始写一些原创的公众号文章,发现很多人对于在科技公司成长这类话题非常感兴趣。后来,我在公众号的读者群体中开设了一次领导力课程,分成四节课,从个人成长、团队建设、公司、行业四个维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在和读者的交流中,我也更多地了解了不同公司的风格和组织架构。本书的内容就是在这次课程的基础上,再加上我个人的理解以及和大家交流后的心得创作出来的。
本书的内容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认识公司、定位个人、带领团队、赋能行业、面向未来,会从这五个不同的层面讲解个人成长规划的方法。
第1章 认识公司:选择成长期业务 本章主要讲如何发现成长期的公司和业务。了解公司是本书的基础,只有理解公司的目标,提高预测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计划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
第2章 定位个人:探索独特的发展路径 本章主要讲如何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本章也会探讨内卷、升职等话题。
第3章 带领团队:影响更多人 本章主要讲如何组建团队、应对组织架构调整等。
第4章 赋能行业:创造长期价值 大部分人不会一辈子只待在一家公司,因而需要从更高的行业角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本章主要讲如何创造自己在行业中的独特价值,如何转岗、跳槽等。
第5章 面向未来:迎接新时代的不确定性 本章主要讲如何应对新的工作形式和挑战,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勇气,找到自己的方向。

陈新茜

上架指导

计算机科学及应用

封底文字

我越来越强烈地认为硅谷甚至整个高科技行业需要一本职场手册,给处在职业生涯各种阶段的职场人提供一份全面的综述。全书言简意赅,几乎涵盖了职场发展需要考虑的所有方面;而且通俗易读,没有复杂的理论模型,只提供满满的干货和指导。我相信硅谷的职场人和对硅谷模式有好奇心的读者都会通过阅读这这本书获得很大收获,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冯大为,英特尔公司大客户销售部总经理

新茜曾经在硅谷独角兽公司Uber工作,她将自己工作的第一手经验提炼出来,并且综合了其他硅谷从业者的经验,总结出本书阐述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从公司、个人、团队、行业、未来五个维度解析职业生涯中的各种选择,既适合职场也适合创业,可谓面面俱到,是每一个对职业发展有期待、有追求的人的成功秘籍。
——徐皞,斯坦福商学院客座讲师,Zscaler副总裁,TrustPath创始人

我很高兴新茜把她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下来并且出书,分享给其他跟她情况类似以及和她有相同梦想的读者。我觉得她的这本书特别适合以下几类读者: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在职场的中级阶段想要有所突破的人,想要了解硅谷职场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的人,对创业有兴趣的人。
——Kate Zhang,Stripe金融大数据部门负责人,Uber前高级工程经理

硅谷公司的兴衰史早已不是新闻,但有谁知晓真正身在其中乘风破浪的人的亲身体会?新茜的书以真诚朴实的语言和有说服力的数据,从公司选择到个人努力,从团队建设和职业设计到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理有据,娓娓道来。
——郭丹华(Danny Guo),Uber工程总监

本书用许多亲身经历和观察到的事例、统计数据,以轻快且严谨的逻辑,把职场发展中最重要、最难解的一些问题轻松破题了。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篇,连起来一口气读完,则是一部贴心指导你持续职业进阶、提高个人职业修养的手册。
—— 邵旭辉,Tsingyuan Ventures 管理合伙人,雅虎前工程副总裁

我认识新茜近10年时间,有幸一路观察新茜在人生选择和个人成长上的成功。新茜有着系统且坚实的底层逻辑,身在职场并不迷茫与从众,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卓越发展之路。书中具体论述了新茜的思维框架,对于每一个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而言,这些都非常值得参考与琢磨。
—— 郑毅,浅石创投&万物资本合伙人,陌陌科技前运营副总裁

这本书介绍了一系列了解行业、识别机遇、规划长远目标的方法论。书中许多翔实的案例都来自新茜的亲身观察。对于那些事业刚刚起步或者想要加速事业发展的读者,这本书都会是很棒的指导。
——Jeff Yuan,DoorDash高级工程总监,Uber前工程总监

推荐序

·推荐序一·
我在英特尔公司工作了近二十年,目睹了芯片和相关行业的变迁和发展。来到硅谷工作之后,更是近距离观察和接触了很多优秀的公司和个人。我有幸在清华北加州校友会和清华企业家协会组织的领航计划中认识新茜,她在职业发展方面超出年龄层的阅历和理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有机会和新茜合作给年轻人做软技能培训,她对公司和职场的独特视角让我也受益匪浅。
环抱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众多财富500强全球总部所在地和创业公司的发源地,硅谷不断地吸引着全世界优秀的年轻人顶着高成本的生活压力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未来。我曾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工作和生活,周围人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美式橄榄球和孩子的各种运动项目;搬来湾区之后,周围人谈论的话题大多集中在独角兽、IPO,以及谷歌、脸书等大厂的职场发展。硅谷作为全球科技造富中心,创业成功的案例层出不穷,找到下一个独角兽,加入未来的谷歌和Airbnb是很多硅谷人的梦想和目标。
无论是在成熟大厂还是初创公司,职场进阶都是硅谷年轻人日常交谈中必不可少的热门话题:如何判断一个初创公司是否有潜质,如何争取到下一个明星项目,如何在管理层面前增加曝光率,如何跟主管谈升职和加薪,如何管理团队中的“刺头”,如何跟相关部门处理好关系,如何选择下一个就职公司和部门,等等。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有机会跟上百个有职业梦想的年轻人交流并且传授个人经验。我发现尽管很多职场智慧被口口相传,可是缺乏系统和主线,职场人常常在“盲人摸象”而不自知,“管中窥豹”又苦于没人指导。通过领航计划内外的各种活动和交流,我越来越强烈地认为硅谷甚至整个高科技行业需要一本职场手册,给处在职业生涯各种阶段的职场人提供一份全面的综述,把知识盲点全部覆盖,帮助每个人审视自己所在的公司和岗位,检查自己的职业曲线,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新茜写的这本书言简意赅,几乎涵盖了职场发展需要考虑的所有方面;而且通俗易读,没有复杂的理论模型,只提供满满的干货和指导。我相信硅谷的职场人和对硅谷模式有好奇心的读者都会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很大收获,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冯大为
英特尔公司大客户销售部总经理



·推荐序二·
在外人看来,我的硅谷职场生涯顺利,事业成功:既有成功创业的经历,又有在财富500强科技大厂做高管管理庞大团队的经历;既有在全球顶尖风投机构投资的历练,也有自己的初创公司(TrustPath)被明星上市公司(Zscaler)并购的历程。当我反思职场前十年的那一段路,说实话,庆幸自己走对了很多路,但是很多走对的路有一定偶然性,并没有方法论支持。无论是职场还是创业,一路走来,不断面临各种选择。读完本书初稿,不禁感叹,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一定要给年轻的自己推荐这本书。
新茜曾经在硅谷独角兽公司Uber工作,她将自己工作的第一手经验提炼出来,并且综合了其他硅谷从业者的经验,总结出本书阐述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从公司、个人、团队、行业、未来五个维度解析职业生涯中的各种选择,既适合职场也适合创业,可谓面面俱到。
新茜开门见山在第1章就讲到“成长期公司可以加速个人发展”,我来举两个身边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十几年前在VMware工作时一个团队成员的经历。他的发展轨迹印证了新茜这本书中“找到成长期公司,和公司一起成长”的方法论。他加入VMware时,公司处在高速发展期,同时他的个人发展也特别快。当公司发展相对放缓时,他离开了VMware,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两年后,这家公司被VMware收购,成为VMware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然后,他抓住了新的创新机遇,促进该业务快速增长,同时他在职场又飞速提升,一直升到VMware的技术最高级别。
第二个例子是我目前在Zscaler的同事的经历。他们在比较职场机会时,相较于工资,更看重公司的成长性和给个人提供的成长机会。最近几年加入我团队的工程师,有些人曾放弃加入谷歌、脸书等大厂并获得高薪的机会,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能够收获更多锻炼领导力的机会,可以独当一面和公司不同部门合作。得益于公司的高速发展,他们在职位发展、能力提高和财务回报上都收获满满。
看完第1章,接下来的章节也是干货连连。新茜分享的整套方法论是每一个对职业发展有期待、有追求的人的成功秘籍。

徐皞
斯坦福商学院客座讲师
Zscaler副总裁,TrustPath创始人



·推荐序三·
新茜和我相识于Uber,在Uber工作过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新茜是一颗耀眼的Super Star。从走出校园加入公司,3年半连升三级,部门业绩考核第一名,领导了Uber拼车业务多个产品的开发,并且给公司省下千万级美元的成本。现在她又加入了另一家独角兽公司,任何一个能够吸引她加盟的公司都是幸运的。
我和她亦师亦友的关系从2016年就开始了,新茜非常有灵气,和我很投缘,我给她提建议,她一点就通,就好比洪七公教黄蓉武功一样,教一遍就行。有人问我,为什么新茜会成功?以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国内外市场、用户、产品以及数据有灵敏嗅觉,能够先于其他人确认用户的最大痛点,设计出富有创造力的产品方案,然后带领工程团队完成开发并且推向市场。
熟悉高科技公司的组织架构、做事习惯以及关键人物的行为特点,能够在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做对的事。
卓越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尤其是在一个国际多元化的团队中。
我很高兴新茜把她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下来并且出书,分享给其他跟她情况类似以及和她有相同梦想的读者。我觉得她的这本书特别适合以下几类读者:
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他们想要在成长期公司顺利晋级成为高级工程师。
在职场的中级阶段想要有所突破的人,他们想要学习如何立项,得到上级支持,并且领导一个产品和工程团队把项目成功推向市场。
想要了解硅谷职场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的人,帮助他们避免职场陷阱。
对创业有兴趣的人,他们想要学习如何培养对市场、产品、用户痛点的灵敏嗅觉,想要能够先于其他人找到正确创业和产品的方向。
领导力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相信新茜在以后的道路上还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各位在硅谷拼搏的同学们,并且期待这本书的续篇。

Kate Zhang
Stripe金融大数据部门负责人
Uber前高级工程经理



·推荐序四·
硅谷公司的兴衰史早已不是新闻,但有谁知晓真正身在其中乘风破浪的人的亲身体会?新生代的学生或许在某些时间和场合对未来充满好奇,正在职场拼杀打磨的圈内人士或许对现实处境满怀疑问和不解,早已经济独立以修身养性为主业的过来人或许对自己过往的经历和情怀寻找着某种共鸣。新茜的书可能不会满足所有人的全部需要,但它以真诚朴实的语言和有说服力的数据,从公司选择到个人努力,从团队建设和职业设计到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理有据,娓娓道来。
从公司选择的角度,新茜的经历便是最好的例子。她在康奈尔大学念书时和Uber当时的Advanced Technology Group(ATG)无人车驾驶部门合作了项目。毕业后选择加入当时急速增长的Uber,与公司一起成长,在几年时间里连升3级。后来,她离开Uber转去另一家成长期公司,又一次踏上了另一段激动人心的旅程。尽管新茜毕业后在业界的时间有限,但从新茜选公司的经历不难看出,对在什么时间选择什么类型的公司,以及这些决定如何满足个人发展在特定时间空间局限下的需求,她都有着独特的见地。
如果说公司的选择从某种角度说有运气成分,那么大部分成功故事的背后都会有强大的个人努力成分。新茜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范例:尽管升职不是职场的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晋升与否和晋升速度快慢也很有说服力地体现了此人是否努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努力的效率。作为新茜的经理,我见证了新茜几年内在Uber三次升职。我也很庆幸新茜把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会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个人发展的瓶颈在于这个人对团队和职业的设计。新茜在书中讨论了一些职场守则,从个人发展、团队建设到潜在转行的机会。她自己在这方面思考比较多。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关于从个人工程师到工程经理甚至产品经理转行的讨论。我相信这些讨论会帮助更多科技界人士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更有针对性的部署和规划。
硅谷成长模式唯一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很欣慰地看到新茜在书的末篇涵盖了这部分内容。从走上硅谷或者其他职场道路的那一天起,一个人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在职场成功的概率。如果把每个人都比作一个深度学习的算法,不确定因素对个人规划的影响就是这个算法里面的成本函数。对这个成本的认可、反应和后续采取的调整是否及时到位,都会直接影响一个人、一个团队未来的走向。就好像新茜离开了Uber,毅然面对一个新的挑战,并不断做出人生轨迹的调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由衷地希望看到她继续成功,也希望读者从新茜的故事和她对职场的理解中有所收获,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一步。

郭丹华(Danny Guo)
Uber高级工程总监



·推荐序五·
身在硅谷,经常被提起的话题就是如何选择offer、怎样才能升职以及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这种问题时时引发大家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看看我们身边,有的人快速升职,有的人则停滞不前。慢慢地,人与人之间职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曾经的同学有的已经做到了Director,有的还一直停留在中级工程师,还有的已经开始创业。大家心知肚明的是,职场进阶以及事业上的成功其实一直都是一个迷思。市场上有很多书,我也看过很多—技术书、管理学著作、领导力教程,其中不乏畅销书。但是大多数书要么太“鸡汤”,要么太脱离现实,真正能把职场成长进阶讲清楚并且有真实案例的书还很少,更不用说作者因为个人经历而有着开阔的眼界和一手经验。所以,我很幸运能够认识新茜,参加她组织的课程,参与本书的审阅,在周六的晚上和硅谷各大科技金融公司的员工讨论本书的内容、案例和实践。
我自己在亚马逊总部工作了3年,换过好几个老板,后来又在苹果总部工作了一年多,目前在旧金山一家新晋独角兽SaaS公司工作。所以,我对职场有自己的认识。而新茜的课程和书是在我逐渐领会到职场成长要诀的时候,又在前面拽了我一把,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好像慢慢明白一个道理了,但是当“智者”一说,你又会大叹一声:“对,就是这样。”当你知道了这个框架和思考方法后,再遇到事情时思维就会变得更加清晰,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我觉得初入职场的人能看到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里面有太多你可以学习的干货,如果不能完全理解也没关系,随着经历慢慢丰富,再拿出来看一看自然另有领悟;对于工作了几年的人,这本书能引发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方向的思考,想必你一定有更好的能力和判断力去充分吸收和利用这本书的养料;对于在硅谷工作的华人,这本书可以说是为你而写的,书中的方法论和思考模式将帮助你更好地选择职业发展路径,提升自身领导力;而对于在国内工作的人,了解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做事方法,品味书中的案例,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捷径”。有太多的内卷,太多的短视,太多的“战术上的勤奋,战略上的懒惰”。那么捷径真的存在吗?在我看来,向优秀的人学习,与奋斗者同行,也许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捷径。

卢佳斌
Amplitude公司工程师,曾任Apple公司工程师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推荐序四
推荐序五
前言
致谢
第1章 认识公司
选择成长期业务  1
1.1 成长期公司可以加速个人发展 / 1
1.1.1 什么是成长期公司 / 2
1.1.2 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公司或业务,差距会很大 / 4
1.2 如何找到成长期公司 / 10
1.2.1 什么是公司的关键信息 / 11
1.2.2 没有交叉验证的信息都是噪声 / 14
1.2.3 如何收集关键信息 / 16
1.3 在公司内部找到创新机会 / 19
1.3.1 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 / 19
1.3.2 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适合不同的创新类型 / 21
1.3.3 灵魂三问:问题?解决方案?为什么是现在? / 23
1.4 同样的项目,为什么有的人推进更有效 / 26
1.4.1 了解组织的目标 / 27
1.4.2 了解组织架构的差异 / 29
1.4.3 参与公司的决策过程 / 31
1.4.4 调研公司创新项目的推进规律 / 32
1.5 本章行动清单 / 33
第2章 定位个人
探索独特的发展路径 34
2.1 科技人才职场进阶面临的新挑战 / 37
2.1.1 挑战一:“头衔膨胀”现象考验得失心 / 37
2.1.2 挑战二:纯管理岗位数量下降,更需要既精通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 / 38
2.2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 / 40
2.3 跳出内卷,发现人生的动力 / 44
2.3.1 跳出竞争循环的第一步: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 / 46
2.3.2 跳出竞争循环的第二步:选择适合自己的新兴赛道 / 47
2.3.3 跳出竞争循环的第三步:找到自己的动力来源 / 48
2.4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路径 / 50
2.5 科技公司升职机制的谎言与真相 / 54
2.5.1 谎言一:每个人都有升职机会 / 55
2.5.2 谎言二:级别是硬通货 / 56
2.5.3 真相一:稀缺的晋升名额和大笔晋升奖励会使公司发展更好 / 56
2.5.4 真相二:升职标准是经常改变的 / 58
2.5.5 真相三:升职标准也有一些不变的规则 / 60
2.6 人生的无限游戏 / 61
2.7 本章行动清单 / 62
第3章 带领团队
影响更多人 64
3.1 科技公司团队的趋势 / 67
3.1.1 团队更加扁平 / 67
3.1.2 组织架构调整更加频繁 / 73
3.2 组建团队的基石:愿景 / 74
3.2.1 为什么要重视愿景 / 75
3.2.2 如何寻找愿景 / 76
3.2.3 如何立项 / 77
3.3 如何得到创建新团队的机会 / 79
3.3.1 结构洞理论:成为信息交换中心 / 79
3.3.2 从0到1发起新项目 / 82
3.3.3 选择1+1>2的核心团队成员 / 83
3.3.4 争取相关团队支持 / 84
3.4 如何带领团队取得成功 / 86
3.4.1 如何激励人 / 86
3.4.2 如何解决项目中的冲突 / 88
3.4.3 如何给团队成员反馈 / 90
3.5 组织架构调整:是挑战更是机遇 / 93
3.5.1 公司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 94
3.5.2 如何在组织架构调整中降低自己的损失 / 96
3.5.3 如何在组织架构调整中找到新的机遇 / 97
3.6 本章行动清单 / 101
第4章 赋能行业
创造长期价值 102
4.1 科技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律 / 106
4.1.1 公司发展阶段不同,管理层需要的素质也不同 / 107
4.1.2 职业发展不是爬梯子 / 110
4.1.3 抓住从0到1的重要机会,你的职业生涯会有跳跃式进展 / 111
4.2 找到你的长期职业目标 / 112
4.3 了解时间对行业的影响 / 116
4.3.1 判断行业的发展阶段 / 117
4.3.2 抓住合适的时机 / 118
4.4 建立有效的人际网络 / 120
4.4.1 和靠谱的人合作 / 121
4.4.2 找到自己的影响力方法 / 122
4.5 职业上的战略性决策 / 125
4.5.1 勇于尝试新的机会 / 125
4.5.2 盘点自己的资本 / 126
4.5.3 制订允许冗余的计划:避免单点失败 / 127
4.6 制订你的计划 / 129
4.6.1 案例1:工程师转型工程经理 / 129
4.6.2 案例2:产品经理转型风险投资合伙人 / 131
4.7 本章行动清单 / 132
第5章 面向未来
迎接新时代的不确定性 134
5.1 未来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 136
5.1.1 新型职位不断出现 / 136
5.1.2 新闻影响工作选择 / 137
5.1.3 远程工作成为新常态 / 138
5.2 面对不确定性的方法论 / 139
5.2.1 找到确定的东西 / 139
5.2.2 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和文化 / 141
5.2.3 不断创新,及时止损 / 141
5.2.4 斜杠青年:天使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 / 142
5.3 创造长期价值,建立个人品牌 / 143
5.3.1 定义你的人生使命 / 143
5.3.2 如何推广自己的个人品牌 / 145
5.3.3 成功个人品牌的案例 / 146
5.4 本章行动清单 / 147
附录 专家推荐语 148
参考文献 154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孙华志 主编 杨连贺 副主编 孙济洲 主审 孙华志 主编    杨连贺 副主编    孙济洲 主审
作者: David E.Culler, Jaswinder Pal Singh, Anoop Gupta
作者: J.H.van Lint,R.M.Wilson
作者: (美)Steven J.Leon 著 马萨诸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华诚科技 编著
作者: [德] 米里亚姆·施莱彭(Miriam Schleipen)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