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公司治理

五粮液成功之道
作者 : “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五粮液案例研究组 编著
出版日期 : 2010-11-23
ISBN : 978-7-111-32443-0
定价 : 44.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14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丛书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的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于2006年联合发起的,通过对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成功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和理论等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并将中国模式概括到理论高度。
  五粮液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白酒生产企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2006年五粮液出口创汇便已占全国白酒行业的总额的90%以上,在全球126个国家实现销售。2008年,五粮液品牌价值达到450.86亿元,13年位居行业之首。五粮液集团更是在白酒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扩张,成为了涉及模具、玻璃制品、彩印、塑胶等多个行业,销售和资产规模超200亿元的企业集团。

图书特色

项目简介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项目。
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为负责人,邀请、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成功企业家共同参与。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专题研 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企业案例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理论研究。项目最终目标是提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崛起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和理 论,形成旨在促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纲要性的企业管理指导政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理论。
中国企业成功发展的实践,为总结中国式企业管理提供了实践基础。
——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邵宁
对中国优秀企业的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帮助更多企业少走弯路和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
中国企业是在摸爬滚打中成长的,不断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找到规律,对进一步做长做大非常关键。企业的实际运营好比炒菜,而总结企业管理规律则是研究如何写菜谱,这是一本来自实践的、地道的中国菜谱。
—— 联想集团董事长  柳传志
对中国企业特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给予理论的说明,是对中国和世界企业界的贡献。
—— 上海振华重工总裁  管彤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是直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注于企业发展和改革政策的研究咨询机构,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经营者成长机制、企业兼并重组等研究咨询方面具有权威地位。

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是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二级专业委员会,负责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工作,是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的领导组织机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优秀的经济管理学院之一,每年获得的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数在全国同类学院中连续多年位居第一。

图书前言

地处天府之国,扼守长江源头的宜宾,以其独有的气候和水土环境,培育了中国最负盛名的白酒生产企业之一——五粮液。作为白酒产业的典型代表,五粮液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早的发酵窑池距今已有600多年,五粮液酒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摘自五粮液企业文化资料。 。
  “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因宜宾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酿酒,其酒业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僚人酿制了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了蒟酱;三国时期鬏鬏苗用野生小红果酿制了果酒;南北朝时期彝族人采用小麦、青稞或玉米等粮食混合酿制了一种咂酒;唐代戎州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于今宜宾城设戎州,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 官坊用四种粮食酿制了一种“春酒”,唐代大诗人杜甫到了宜宾,咏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佳句,后来“春酒”便更名为“重碧酒”。多种粮食酿制美酒的传统,不仅使宜宾声名远播,而且积淀了五粮液深厚的历史内涵。
  五粮液的直接前身,是宋代的“姚子雪曲”。宋代戎州绅士姚君玉用大米、糯米、高粱、小麦等5种粮食混合配制了“姚子雪曲”。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号涪翁的著名诗人黄庭坚仕途失意,贬谪戎州,寄情诗酒,在《安乐泉颂》一诗中,他写道:“姚子雪麴,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 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最完整地浓缩了古人对五粮液的审美感受。
  今日我们喝到的五粮液,是以明朝初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之后总结出陈氏秘方为基础的,即“小麦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陈氏秘方的第十代传人——清代陈三,因膝下无子,临终时违背祖训把秘方传给了外姓爱徒赵铭盛,后来赵铭盛也将秘方传给了最后一代外姓爱徒邓子君。1909年,邓子君将酒带到一个家宴上。晚清举人杨惠泉品尝了以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虽雅,却不能体现此酒的韵味,此酒是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 一个传世品牌就这样诞生了,其诞生传承了3000年的酒文化。从此,“五粮液”开辟了一个白酒品牌的新纪元。
  五粮液从诞生之日起便已是川中名酒,且声名远扬。新中国成立前,1915年五粮液便代表中国产品首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其在业内的地位更是不断提升:1956年,五粮液在食品工业部各大名酒尝评中获得第一名;1963年,五粮液荣获国家名酒称号,同年在全国第二届名酒评选会上,获得国家金质奖章;1979年,在全国第三届名酒评酒会上,五粮液再次夺魁,被授予金质奖章,在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五粮液成为一代人情感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后,五粮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速度并没有冲淡五粮液的醇香:1988年,五粮液再次获国家金质奖;1991年,五粮液商标荣获中国“十大驰名商标”;1995年,五粮液再获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并获得“中国酒业大王”称号。2006年开始,五粮液将视野放得更广,提出“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的口号,当年五粮液出口创汇便已占全国白酒行业总额的90%以上,在全球126个国家实现销售引自“从入选‘十大经理人品牌’看五粮液的国际化品牌发展之路”。 。五粮液代表的已经不是宜宾,不是四川,而是中国,是一个民族的品牌,是中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五粮液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经营业绩上,而且体现在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多品牌战略所引发的行业变革上。五粮液的多品牌战略始于应对日益白热化的国内市场竞争和扩大规模的发展需要。五粮液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多品牌战略,1994年,五粮液开发了五粮醇,1995年,五粮醇销售量即达到1 670吨,成为五粮液新的利润增长点。之后,五粮液自主以及与经销商联合开发了大量子品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成功地开发了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神、五湖液等“五”字头的全国性品牌以及金六福、浏阳河、京酒等区域性品牌。2003年,针对多品牌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五粮液进一步整合公司技术、人才、品牌张力等优势资源,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提高高中价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低价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实施“1+9+8”品牌战略系统工程,即着力打造1个世界性品牌、9个全国性品牌、8个区域性品牌,这一举措使五粮液的品牌家族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使自己成为世界名酒,说明了五粮液作为一个产品的成功;品牌家族的发展,则说明了五粮液作为一个品牌的成功。五粮液从当年的“姚子雪曲”发展到今日的“世界名酒”,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品牌家族,依靠的是产品,打造的是品牌,影响的是行业的发展轨迹。
  今日的五粮液,已经超越了单一的产品概念,2008年,五粮液品牌价值达到了45086亿元,不仅已经13年位居行业之首,在总榜单中的排名也达到了第四位,成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作为一家企业,五粮液集团更是在白酒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扩张,成为了涉及模具、玻璃制品、彩印、塑胶等多个行业,销售和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的企业集团。
  今日的五粮液集团,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合并形成的五粮液酒厂的基础上形成的。1951年,“利川永”、“长发升”两家较大的糟坊联合组成“大曲联营社”;1952年,宜宾专卖公司在此基础上接纳了“钟三和”、“德胜福”、“全恒昌”等六家糟坊发展为“国营二十四酒厂”;1953年扩建为“中国专卖公司四川省宜宾酒厂”,实现公私合营,1959年因五粮液酒的盛誉而命名酒厂为“宜宾五粮液酒厂”。
  1998年,五粮液酒厂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构建了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五粮液利用资金优势,借助行业和消费者对五粮液品牌的信赖,进行了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化扩张,经过10年的多元化发展,五粮液集团实现了规模迅速扩张,发展成了以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生产、销售为主要产业,同时涉足生产经营精密塑胶制品、大中小高精尖注射和冲压模具的现代制造产业以及生物工程发展产业、药业工业、印刷业、电子器件产业、液压驱动产业物流运输和相关服务业的具有深厚企业文化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五粮液的发展壮大是中国传统行业与现代化工业接轨的成功典范,是中国企业寻求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其发展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方法和经验,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经验和借鉴。
  由于五粮液悠久的历史和行业影响力,学术和实战界对其也有着很多研究。如有关五粮液成功之道,有研究认为独特的产品与工艺特色(郭丽华,2006) 、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与营销战略(吕瑶、赵东阳,2006;李林芳,2007)、卓越的质量管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课题组,2000;夏德林,2007)、富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建设(范德宽,1995;孙小松,2003)是其成功的原因所在。关于其与另一白酒巨头茅台的比较研究也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多从品牌战略、品牌发展模式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葛翔曦,2007;赵晓飞,2007)。而有关五粮液发展的争议,也一直不绝于耳:如对其品牌战略的质疑(李光斗,2007;刘世雄、位二跃,2007;齐渊博,2007)、对多元化发展的不同看法(彭国昌、谢萌、童顺鸣,1999;李永胜,2003;曾朝晖,2003;何足奇,2004;高宇雷,2006)等。本书所进行的研究,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五粮液集团的全面访谈和调研得出的,力求对五粮液集团的成功之路给出一个全景的描绘。

上架指导

企业文化管理

封底文字

同《振华重工成功之道》

图书序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这个西方世界眼中的“庞然大物”,高举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大旗,以不可思议的姿态和速度和平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现象”,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现象,引起了中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广泛、最直接的研究集中在经济领域。这是因为,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大国是以军事力量为手段,以地域征服、资源掠夺为标志的;而历史走进20世纪下半叶之后,大国则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技术引领、市场认同为标志了。
  研究经济,离不开对企业的关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众多企业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如何诠释中国企业成功的“神话”?答案颇多:政策的支持、环境的改善、广阔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成本,等等。这些都是,但又不止这些。因为这些一般的经济因素,难以对中国很多产业中出现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甚至成为新兴领先者企业的现象作出较为全面、深入、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解释。如果说在20世纪初,支撑美国工业化成功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福特的标准化及流水线生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企业则得益于丰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那么,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其担此大任的管理因素又是什么呢?
  2005年春节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的有关同志共同商讨,提出了挖掘中国企业成功奥秘的动议,提出从实证研究入手,系统总结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而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以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
  大家达成上述共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同时有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国外企业的强势冲击,造就了宝钢、华为、中远、海尔、联想、振华重工、万向等一批企业,它们汲取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有不少企业辉煌一时,昙花一现。而我们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在微观层面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实证数据和综合研究严重不足,缺乏对优秀企业成功奥妙、基本经验和管理模式的挖掘与剖析。基于案例研究的中国式管理课题,通过深入探究成功企业的成功之道,对它们的管理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和理论提升,使之惠及众多企业,有助于冲破目前存在的“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模式,企业管理理论还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瓶颈”,对普遍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差异,照搬国外的一套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提出“中国式企业管理”这一命题,旨在探求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资源配置和合理组织生产力方面的普适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怎样实现有效的融合,诠释企业成功的管理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可以说,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管理学界的特殊任务,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伟大的时代应当产生创新的理论,“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体现中国国情和特色,能在理论上概括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构架和特点,反映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而且要用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进行描述和概括,以期最终能得到国际理解和认可。
  这一创意提出后,很快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并由发改委、财政部通过国资委立项实施,名称确定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2006年开始启动,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研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之企业案例研究、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最终目标是提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崛起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和理论,形成旨在促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纲要性的企业管理指导政策。
  研究工作已历时4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企联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家机构组织了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多所院校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究。项目开展了历史传承、管理输入、改革开放等3个背景专题研究,宝钢、中兴通讯、新希望、振华重工、用友、大庆油田、青岛港、五粮液、联想、万向、招商银行、神华、云南白药等30多家国内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以及战略管理、创业管理、技术进步与研发管理、组织与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与品牌、人力资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等9个专题研究,为课题总报告的理论总结打下实证研究的基础。
  截至目前,研究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研究框架及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式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的研究框架及内容,确定为管理背景、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及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四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组成一体。
  背景研究着重分析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和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冲击、启迪和提升,深入探求产生中国式管理理念的历史文化根基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广泛影响。背景认知是形成成功案例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本身亦有独立的价值。案例研究主要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企业进行全景式案例研究。样本企业的选取原则是:业绩业内领先,长期稳定增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有相对较大的资产规模和较强的实力;管理水平较高;注重社会责任。通过一批个案研究,挖掘企业成功之道,对成功原因、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既独立形成研究成果,也为管理专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管理专题研究的任务是归纳比较案例研究结论的共性及特点,在9个不同领域内总结出相应的管理经验。理论研究则是在上述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成功之道及若干专题进行综合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总结、提炼,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总结出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创新地使用各种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一般规律,初步创建体现中国企业管理特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管理理论体系。
  上述研究成果将以“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为载体,陆续与读者见面,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求管理奥秘。
2基于管理二重性的“中国式企业管理”
  管理与技术和资本不同,管理不仅具有生产力的性质,还体现为一定的生产关系,因此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涉及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生产经营组织的部分,理论科学的意义比较强,具有普适性;涉及生产关系,如在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以及法律、民族、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却体现出强烈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历史上,理性的官僚科层组织产生于德国,创新的变革理论产生于美国,强调精神力量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精细的管理风格则产生于日本。这不是一种偶然,其中包含着地域、历史与民族特色的必然。
  发达国家工业化期间积累的管理科学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企业正不遗余力地从中汲取营养。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困惑以及破解的办法,几乎全部标注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的现实规定性。
  管理的二重性决定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存在。它存在于将管理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而取得成功的企业之中,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的普适性与理念的特殊性有机融合,往往是企业竞争力和成功的关键所在。
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管理是沿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轨迹前进的
  改革开放后,企业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效率和活力的桎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中国企业的管理面临脱胎换骨的变革。面对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势,众多企业管理者既兴奋不已,又茫然不知所措。
  1978年10月,受国务院指派,袁宝华同志曾率领马洪、邓力群、孙尚清等人组成高级代表团赴日本考察经济管理。考察期间代表团发现,中国工业企业1976~1978年所面临的情形与日本企业1945~1950年非常相似,同样处于恢复生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整顿企业管理、转变管理理念、以现代化管理改造传统管理势在必行。代表团认为,日本的文化传统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径。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就成了中国企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起步阶梯,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看板管理等管理方法迅速传入中国,令很多企业管理者耳目一新,纷纷效法。
  1983年,时任国家经委常务副主任的袁宝华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改造传统企业管理的思路,后来被确认为“十六字方针”。这一方针为当时以及后来的企业管理者明确了思路,把中国的企业管理引向了既要接受历史传承、又要提炼创新,既要引进学习、又要结合国情和不丧失自我的道路。自此,企业以适应市场、提高效率为目标的管理改进和管理创新活动逐渐活跃,形成了学习企业管理、研究企业管理的热潮。
  回顾近30年来企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企业管理正是沿着“十六字方针”的轨迹不断取得进步的,“十六字方针”在实践中被进一步确立;很多企业遵从“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道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4中国企业成功之道的初步发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担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理论研究部分总报告的撰写工作。该报告以战略和组织为中心,从企业经营多个维度的综合管理的视角,总结了中国企业在30多年来取得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中的精神、变的策略、强的领袖、家的组织、和的环境、学的创新、搏的营销、苛的运营、融的文化”。
  以上多个角度的初步梳理并没有完全涵盖项目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透过这些共性总结,仍可以一窥中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有着很浓厚的中国哲学色彩的“中的精神”,为了适应环境而高度权变的战略,以品德、魅力和愿景凝聚团队的杰出企业领袖,富有中国家庭色彩的组织控制,以共赢的政企关系、和睦的行业氛围和正面的公众形象为代表的和谐环境,以标杆模仿与整合再造相结合的创新路径,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的营销努力,在严格基础上精细、高效的运营管理以及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古今、中外、个人与团队的有效融合,等等。这是我国企业成长的共同财富。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是从实证研究入手,以案例调研为基础的,案例调研更适合于发现假说;作为互补,项目涵盖的一批成功企业的样本以及长期数据的实证研究成为验证假说的有效手段。而检验这些中国式管理规律是否具有更为普遍性的意义,则不仅有待于在多数的中国企业中观察到这些经验落地开花,更有待于中国企业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成功,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和中国品牌受到更多和持续的尊重。尽管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在美国产生,但我们对于中国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一定会成为扩大理论领域、使理论更具普遍性或者产生创造性发现的重要机会。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我们期许这些研究和总结的成果,能够为大家提供思考和实践的广阔空间,启迪今天,影响未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既从西方管理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又闪烁中国人独特智慧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和模式将渐行渐成;以众多成功企业的丰富实践支撑的中国式企业管理,一定可以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
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

作者简介

“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五粮液案例研究组 编著: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编委会
“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五粮液集团案例研究组成员
总序
五粮液集团简介
前言
第1章集聚优势、多元发展的战略管理
由集聚到多元的战略发展历程
以“我”为主的多元化投资
集中领导、全面参与的战略管理体系
五粮液战略发展的启示
第2章适应主业特征与多元战略的组织体制
由小作坊到企业集团的组织变迁
集团、股份公司和多元化子公司各具特色的组织结构
适应主业和多元产业需求的组织制度体系
五粮液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启示
第3章高远思维、低调践行的企业领导
高远、卓越的领导理念
务实、低调的领导风格
五粮液领导力研究的启示
第4章承古拓今的企业文化
传承历史、对接现代的企业文化沿革
依托历史、层次鲜明的企业文化体系
历史沉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文化特色
五粮液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第5章内外兼修、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本为先的人力资源管理特色
五粮液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第6章强化内控、搭建平台的财务管理
以多元化发展为起点的财务管理变革
集中管控的财务管理体系
五粮液财务管理的启示
第7章先发制人、激发优势的营销战略
应时而动的营销战略演变
面向市场、放大自身竞争优势的营销思想
以产品力、品牌力和营销力为核心的策略体系
五粮液营销管理的启示
第8章三品一体、缔造奇迹的品牌管理
以价值为核心的战略性品牌理念
“五粮液”品牌神话的崛起
“多子多福”的品牌延伸策略
五粮液品牌战略的启示
第9章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完美结合的生产
运营管理
生产管理由集成化向专业化的演进
独具风格的酒业生产的工艺
传统生产管理体系的延伸——循环经济
五粮液生产运营管理的启示
第10章固化根本的质量管理
持续提升的质量管理之路
系统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五粮液质量管理的启示
第11章科学、高效、稳定的酒业生产运营
支持系统
采购管理——生产运营的基础保障
技术改造——生产运营的持续改进
研究开发——企业创新的源泉所在
消防安全管理——为企业生产保驾护航
五粮液生产运营支持体系建设的启示
第12章管理特色与成功之道总结
五粮液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标志
五粮液的管理特色与成功之道
五粮液成功之道的普遍意义
附录A调研组织的说明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贾国柱,张人千
作者: 邓金堂 胡树林 主编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上海振华重工案例研究组 编著
作者: 沈芳敏、潘鹏飞 著
作者: 崔凯